山神女溪风景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上传人:xuz****an 文档编号:91118364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2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神女溪风景区总体规划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山神女溪风景区总体规划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山神女溪风景区总体规划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山神女溪风景区总体规划说明书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山神女溪风景区总体规划说明书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神女溪风景区总体规划说明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神女溪风景区总体规划说明书(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巫山神女溪风景区总体规划说明书第一章 现状概况一、地理位置巫山神女溪景区位于重庆市巫山县秀峰区和河梁区境内,地处东经1093311011,北纬30453128交汇处,与黄金水道长江的巫峡段“丁”字相接。景区西距重庆市区486公里,离巫山县城22公里,东距湖北省宜昌市170公里,是三峡风景名胜区巫峡主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与未来建成的三峡大坝124公里,为重庆市域内距三峡大坝最近的风景区。二、自然环境 (一)气候景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8.4C,最高气温41.8C,最低气温-6.9C。全年日照时数1540小时,平均降水量1049.8毫米。春季7

2、4天,夏季138天,秋季76天,冬季77天;无霜期305天。区内盛行偏北与东北风,瞬间最大风速35米/秒。由于景区内垂直高差大、地形复杂,呈现垂直分布的立体气候特征:如谷底与山顶反关,阳坡与阴坡的差别。同时谷内空气流动亦受地形影响,形成神秘的神女溪大风及特殊的云雾气候。(二)地质地貌景区地质构造属巫山背斜翼部分,山体经地壳运动抬升而成。岩层为碳盐类沉积岩。岩层内部常软硬质相间,部分岩体容易滑动,且易受流水浸蚀、溶蚀、切割。神女溪景区属峡江深谷型地貌,区内山陡谷深、群峰竞秀、溪河穿越,丘陵平坝少、暗河溶洞多。神女溪发源于巫山县境内官渡区观音乡香树坪,上游名为官渡河,中段名紫阳河,下游为神女溪。景

3、区内最高点香树坪(海拔1080米)距最低点青石镇(海拔75米)相差千余米。神女溪峡谷溪谷河床平均坡降3%,常年平均流量6.18米3/秒。最大流量3000米3/秒,最小流量1.2米3/秒。径流平均深620毫米。两河口以下段(两河口星火电站至长江口)长7.0公里,落差约100米,平均坡降1.5%。(三)动、植物资源及生态状况神女溪源于官渡区观音乡香树坪海拔1462米的抱峰山,神女溪上游段官渡河10公里两岸原始森林密集、人迹罕至,物种极为丰富;中段紫阳河因周边居民以树为柴,加之外地商贩于此收购木材,大型树木已砍伐待尽,灌木亦不断被蚕食,农户毁林开荒,种植作物,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区内野生植物品种较多,

4、其中有不少稀有药材。野生动物资源较丰富,不乏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较常是的有野山羊、果子狸等。神女溪中水产鱼类品种也较丰富。神女溪上游官渡河一带无人破坏,山峰及溪河两侧物种丰富,生态条件良好。中游生态因农事生产和生活所需而破坏,生态环境十分严峻,下游(两河口至青石村)主景区,该区神女溪南侧坡地坡度几乎都不少于25度、覆土层薄,岩石裸露多、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北侧多为急陡坡与悬崖,植被覆盖状况尚好,但成型大树均遭伐尽。生态情况亦不容乐观。(四)水资源状况神女溪汇水面积较大,径流自西南而来,先向东北后折向东汇入长江,全长31.9公里。流域未受污染,所以溪流水质良好。受地形限制,两侧台地上用水困

5、难,水资源缺乏。水源为蓄存雨水,水质、水量都难以保证。三、社会经济区内现有青石村、王家大屋、智家大屋三个自然村,为湖广填四川和抗战灾民内迁聚居而成。总人口百余户,均为汉族,民风纯朴。本区经济较为落后,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或外出务工。四、基础设施条件目前通往景区主要方式是经过长江水道和通往湖北始建县的公路。景区内现有交通是由青石村至道车坝的4.1公里毛石公路,因地质条件、修建技术条件制约以及选线位于175米淹没线下,其安全性存在一定问题。神女溪上两河口水库发电容量为400千瓦。由神女溪至万州区的长途通讯光缆已架设,预留了1000门程控电话线路。第二章 现状分析一、区位条件巫山神女溪景区位于我国沿

6、长江一带黄金旅游线上长江三峡中巫峡的腹心地带。景区直接受重庆、成都、武汉等大城市的辐射:长江水道舟楫如织,来往游客换乘便捷。景区南侧有巫山到湖北始建县的公路。万州五桥机场、梁平机场、达川机场、恩施机场及宜昌三峡机场,分布于景区周边,距神女溪景区均在200300公里内。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神女溪景区是长江三峡风景区纵深发展的重要景区,所处之地自古便受到巴蜀文化的熏陶,历史文化沉淀而成的历史遗迹、名胜古迹不可胜数。她是三峡景区的自然景观纵向延伸拓展的最重要区域和三峡文化积淀而成的人文景观分布最集中的地域。加之周边的大宁河、小三峡、马渡河小小三峡、大昌古镇、梨子坪、龙骨坡巫山猿人访古景区等等都各具特

7、色,神女溪景区可与他们优势互补,形成集团优势。二、景观资源神女溪自然景观资源极为丰富,可分为地貌景观和天象景观三类: 1、地貌景观由于地质构造的影响及地壳活动所造就,神女溪地区地形复杂、山峦秀美,奇峰坚石,仞壁别具一格,现将各类景点资源介绍如下:类别名 称植被水色山势层观层次规模石壁人影壁;嫦娥奔月;板壁岩;定海神针;美女上轿;石柱子较好无奇峰异石造型奇特;层次丰富;形神交融;大奇峰神女峰;八仙凳;会仙台;仙掌峰;飞凤峰;龙头峰;骏马峰;起云峰;上升峰;骏马归栏;超常厚重的植被无稀世奇峰造型奇特,层次极为丰富超常规模峡谷金盔银甲峡;老鼠峡;箭穿峡。厚重较美奇特层次丰富一般 2、天象景观神女溪景

8、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区、四季分明,地形特色形成的垂直气候分布造就了众多奇特的气候景观。名称发生时段最佳观察地点规模特色神女溪大风适宜气候条件下发生神女溪溪谷大由溪谷两侧山峰吹向山谷,由神女溪吹向长江,再由长江吹回神女溪巫山云雾适宜气候条件下的清晨5:307:30傍晚17:5020:00个别山峰全天发生神女峰、朝云峰上升峰、起云峰集仙峰大晴观云,色彩缤纷,阴观雾,苍茫神秘。巫山雨适宜气候条件下夜21:30凌晨4:00巫峡,神女溪全景区大巴山夜雨重要组成部分,多发于夏季。 3、水体景观水是风景的灵魂,无水的景点就缺乏与生俱来的灵气,神女溪溪水清碧,尤如千尺百练萦绕于巫山诸峰之傍,与秀美山峦、厅峰异石相

9、辉映,构造出独特的峡江景致。更在幽谷之中形成一个个幽深的池潭,仿佛山峦间的个个明镜。现将各水景资源列表如下。类别名 称植被水色山势层观层次规模潭池七女塘;帕链潭;炮花塘厚重绝色秀水无层次一般很大溪神女溪厚重秀水奇山异峰层次极为丰富巨大(二)人文景观 神女溪不仅峰峦奇秀,自然风光美不胜收,而且地区的文化积淀深厚,不仅有巴人悬棺等历史遗迹,还有独具风味的川东民居及当地的民俗风情,更有结合传说的特色景观,这些都给景区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名称性质特色景观层次规模及分布特点悬棺文物古迹古代墓葬、神秘一般较大,分散分布于神女溪溪谷绝壁。孔明碑文物古迹古代碑刻一般中,位于长江江岸边。授书台传说遗址特色自然景观

10、通过象形意会附与它们文化内涵丰富大,分散分布于溪谷全境。九元山鲤鱼仙子石和尚陀子岩层神女传说神话传说神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丰富以神女溪流域及神女峰为背景的古代神话传说,与众多古典名著名篇有密切的渊源,如神女赋、高唐赋巫文化遗风发俗风情神秘,体现人类文明初萌时文化特色丰富大,是巫山县城特色地域文化巴蜀民风民俗地域民间生活方式集中体现丰富大,未开发地区风俗更为淳朴、自然三、基础设施条件 (一)交通条件区际交通条件尚可,但需按旅游标准提升公路设施水准,已建码头(二码头、三码头)并增加了为游人服务的基础设施。由于地形、地质、经济条件限制,区内交通条件较差,仅有4.1公里毛石公路,尚处于175

11、米淹没线下。(二)电力、电讯区内有一水力电站,两河口的星火电站的装机容量400千瓦,同时,周边地域电网建设较好,便于景区架线引电。神女溪到万州的长途通讯光缆已架设,并预留1000门程控电话的装机容量,所以未来通讯将十分便利。(三)给水、排水景区内各自然村受地形限制,取用溪水十分困难,日常用水以接蓄雨水为主。水质水量难以保证。也没有完整系统的给水措施。景区内没有系统的排污排水设施。居民的生活污水自由排放为主。因其量少,尚未对环境形成太大的影响。景区内雨水根据地形汇水成为溪流,汇入神女溪,排入长江。四、环境容量结合神女溪景区用地范围,参考其地形地貌环境特点,根据我国名胜风景区相关容量指标计算环境容

12、量及旅游规模如下:(一) 环境容量计算:根据景区团状与带状之分,采用景区容量面积容量法和线容量法计算: 瞬时线容量=景区内游览线长度/人均游览线长度=(人/次)瞬时面容量=景区内游览面积/人均游览面积=(人/次) 日容量=瞬时容量日周转率 年容量=日容量年可游天数近期环境容量A:线状景区的环境容量 神女溪全长7000米,按每20米容纳1人,全景区游道以30000计,每30米容纳1人。 瞬时线容量:7000/20+30000/30=1350人/次 日周转率为2,则日容量为13502=2700人/天B:团状景区的环境容量: 根据环境条件,近期可开发团状景区及其面积预估如下:三码头至青石村: 180

13、00M2(徒步游巫峡)青石村: 23000M2(管理、旅游)神女庙: 20000M2(宗教、观景)王家大屋场: 30000M2(民俗村)下坪: 50000M2(生态农业)观景台: 5000M2(广场、观景)七女塘: 20000M2(野营) 八仙洞: 10000M2(风情娱乐)神秘洞: 20000M2(科学考察) 大硝洞: 2000M2(岩洞景观)团状景区面积共为197000M2,人均游览面积按200M2算,瞬时面容量为197000/200=985(人/天)日周转率为2,则日容量共为1970人/天每日容量为线状容量与团状容量之和,总计约4670人/天。高峰日游客人数按100%计,旺季按60%计,

14、淡季按15%计。近期开发风景区年高峰天数为1个月,旺季4个月,淡季7个月计则近期年容量为:4670(30100%+43060%+73015%)=62万人左右终极环境容量随开发深入,设施配套,游人密度增加,景区扩大,景点增多,环境容量会进一步增加,结合合理的旅游开发强度,其终极环境容量预估如下:A:线状景区的环境容量:神女溪全长7000米,按每15米容纳1人,全区游览道以50000米计,每25米容纳1人;瞬时线容量:7000/15+50000/25=2500人/天日周转率为2,则日容量为25002=5000人/次B:团状景区的环境容量三码头至青石村:25000M2(徒步游巫峡)青石村: 40000M2(管理、旅游)神女庙: 30000M2(宗教、观景)王家大屋场: 60000M2(民俗村)下坪: 100000M2(生态农业)金盔银甲峡: 50000M2(徒步游巫峡)观景台: 10000M2(广场、观景)七女塘: 30000M2(野营)神秘洞: 30000M2(科学考察) 植物园: 50000M2(植物景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