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概述

上传人:xuz****an 文档编号:91116059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概述(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2006年-2020年)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概述为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行政区划调整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需要,经建设部批准,我市于2004年6月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总体规划修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五个统筹”,贯彻落实2003年“6.26”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确定的“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空间战略和“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突出以人为本、城乡一体、生态保护、规模适度、空间管制、资源节约等“六个注重”,严格执行8项修编程序,历经30多轮修改完善,完成了450多万字、100余张规划图纸的规划成果,得到了建设部

2、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已通过市人大审议、省政府审查,于2006年7月正式上报国务院待批。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 2000年国务院批复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在一定时期内对指导济南的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济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模等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省会济南各项事业步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济南市的行政区划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济南市人民政府适时提出了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申

3、请。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建规函2003255号)的精神,编制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第2条 本规划为规划区内土地使用及各项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区各项规划的制定和县(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须遵循本规划。 第3条 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注重市域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注重各类脆弱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的要求;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促进城市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

4、集约型、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4条 规划原则 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好济南与区域、城市与周围县(市)的关系,优化人口、资源、空间布局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资源保护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自然保护区、山林绿地水系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制,创造良好的城乡生态环境。 坚持公平和谐的原则。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合理布局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特别关注弱势群体需求,倡导公众参与,实现区域公平、城乡公平、个体公平

5、和代际公平。 坚持资源节约的原则。按照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要求,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合理确定城乡建设标准。 坚持规划协同的原则。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衔接、同步编制、协调一致。 第5条 修编重点为城乡统筹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和规模调整、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公共事业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体系等。 第6条 规划基本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山东省城镇体系规

6、划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 其它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7条 规划区和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济南市区,即市辖行政六区,面积3257平方公里。 中心城规划范围东至东巨野河,西至南大沙河以东(归德镇界),南至南部双尖山、兴隆山一带山体及规划的济莱高速公路,北至黄河及济青高速公路,面积1022平方公里。 市域规划范围为济南市全部行政辖区,面积8177平方公里。插图:1市域城镇分布现状图第8条 规划期限为2006年2020年; 近期2006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

7、年; 远景2020年以后。 第二章 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第9条 城市性质山东省省会,著名的泉城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环渤海地区南翼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心城市。 第10条 城市职能 加强和完善的城市职能: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旅游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培育和凸显的城市职能: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插图2:区域分析图一插图3:区域分析图二插图4:区域分析图三第11条 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把济南建成具有独特自然风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现代化气息、代表山东形象的区域中心城市和繁荣、和谐、宜居、魅力的泉城。 繁荣的城市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基

8、本实现现代化,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物质财富充裕、社会事业发达、服务功能完善的繁荣城市。 和谐的城市坚持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安定、保障有力、诚信公平的和谐城市。 宜居的城市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服务设施完善、就业机会充分、居民生活舒适、人居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魅力的泉城彰显泉城特色,传承历史文脉,融合现代文明,成为山水相融、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魅力泉城。 第三章 城市规模第12条 规划期内济南市人口和用地仍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依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规律,科学预测人口与用地规模,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形成集约用地、节约用地的发展模式。 第13条 市域城镇化水平与人口规模 2020

9、年市域城镇化水平将由2005年的58%增至75%以上。 2020年市域户籍总人口将由2005年的597万人增至70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将由2005年的347万人增至530万人左右。 2020年全市暂住半年以上人口将由2005年的58万人增至140万人左右,计入城镇总人口规模。 2020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840万人左右,城镇总人口为670万人左右。 第14条 规划区人口规模 2020年规划区户籍人口将由2005年的348万人增至45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将由2005年的302万人增至380万人左右。 2020年规划区暂住半年以上人口将由2005年的52万人增至100万人左右,计入城镇总人口规模。

10、2020年规划区总人口将达到550万人左右,城镇总人口为480万人左右。 第15条 中心城人口与用地规模 人口规模 2020年中心城户籍人口将由2005年的238万人增至340万人左右,暂住半年以上人口将由2005年的52万人增至90万人左右。 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模将由2005年的290万人增至430万人左右。 用地规模 根据国家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规定,确定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95平方米,到2020年中心城建设用地规模将由2005年的295平方公里增至410平方公里。 近期规模 2010年中心城人口规模为34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330平方公里。 第四章 市域城镇体系与新农村第一节 产业发展

11、与布局第16条 产业发展重点 统筹区域及城乡产业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把结构调整作为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大力发展以驻地经济和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省会经济,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繁荣提升第三产业,加快构筑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第一产业 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农战略,坚持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畜牧、蔬菜、林果生产,大力发展适应省会经济特点的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发

12、展和农村结构新格局,全面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 第二产业 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发展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六大产业集群,限制和调整中心城冶金钢铁、石化化纤等高耗能、重污染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起与城市功能相适应、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先进制造业强市。 第三产业 优化提升主城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壮大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会展业,拓展提升社会服务业,逐步构筑起产业层次较高、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第三产

13、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第三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把济南建设成为区域性第三产业发展中心。 第17条 市域产业布局 按照“提升中心区、做强近郊区、突破远郊区”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协同发展,加快市域产业布局调整,改变中心城功能过于聚集的状况,积极引导传统产业向中心城周围县(市)转移,带动县(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围绕“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市域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两翼展开、跨河发展的总体战略,形成主城区产业聚集区和沿交通走廊向东、向西、向北的三条产业聚集带。 主城区

14、产业聚集区 适应主城区功能定位,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积极发展都市型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适度发展无污染、低能耗、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等新型工业。 东部产业聚集带 市域内沿经十东路、济青公路等交通走廊,形成贯穿市域东部、连接中心城和章丘、辐射带动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走廊。落实城市“东拓”战略,积极承接中心城优势产业转移,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电子信息、交通装备、食品药品等产业集群,形成孙村工业区、枣园龙山工业园、圣井工业园、明水经济开发区4个产业园区,打造山东省济青产业带西部制造业基地。 西部产业聚集带 市域内沿济郑公路(国道220线)形成贯穿市域西部、连接中心城和平

15、阴、辐射带动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走廊。落实城市“西进”战略,积极承接中心城传统产业的转移,打造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形成济南经济开发区、万德企业示范园、平阴工业园3个产业园区,建成机械装备、旅游产品制造基地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 北部产业聚集带 市域内自中心城跨黄河向北,沿国道220线、济盐公路(省道248线)形成贯穿市域北部、连接中心城和济阳、商河、辐射带动北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走廊。落实城市“北跨”战略,积极承接中心城传统产业的转移,着力打造精细化工、煤电化工、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形成济北民营经济园、商河经济开发区2个产业园区,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重化工业基地。 市域农业布局 构建南部山区生态农业区、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节能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