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城市规划及建设

上传人:xuz****an 文档编号:91115807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城市规划及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城市规划及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城市规划及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城市规划及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北京市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城市规划及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城市规划及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城市规划及建设(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北京市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城市规划与建设前 言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北京市朝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我们对朝阳区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方面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进一步明确朝阳区功能定位和空间战略布局,确定朝阳区各区域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从而科学制定未来五年朝阳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和分阶段建设时序。本研究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建设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对“组团式规划,板块式发展”战略及功能区的发展建设进行研究,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未来五年内区域发展和

2、建设的方向及所需要的空间保障进行研究,实现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和产业布局优化的结合,实现城市建设与区域品质提升的结合,实现生活设施、基础设施的完善与经济实力提高的结合,为北京市朝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提供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的依据。第一部分:朝阳区“十一五”时期城市发展定位及目标第一章 朝阳区当前发展形势分析与现状问题总结第 1 条 “十一五”期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未来五年是朝阳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升级和国际国内环境较好的关键机遇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发展模式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时期,是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层次的关键时

3、期。未来五年国内、外宏观形势都将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从内在因素看,各项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得到明显加强;从外部环境看,随着奥运举办、加入WTO承诺逐步兑现,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经济全球化对我区经济的影响将更加明显。如何抓住机遇,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十一五”时期全社会尤其是政府必须迎接的挑战。(1)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机遇和考验主要体现在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社会发展模式。一是保证农村与城市、经济与社会和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协调关系;二是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三是以人为本,发展成果

4、惠及人民群众。 (2) 落实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的机遇与挑战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各区县的功能定位,赋予了朝阳区丰富的城市功能,要求朝阳区切实承担起作为功能拓展区的“发展、服务、展示、保障”的职能。另外,朝阳区作为中心城的一部分,同时是联系中心城与东部发展带的重要枢纽,朝阳区在承接中心城区部分城市功能拓展的同时,为东部发展带和新城提供支撑和服务功能,并受到其辐射和影响。例如:东部发展带的辐射和朝阳区东部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的互动,将为朝阳区外围农村地区引入都市工业发展机遇,将加快这一地区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步伐。(3) 新北京、新奥运为朝阳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008年奥运

5、主会场、主要场馆将设在朝阳,将拉动朝阳区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时也对朝阳区发展奥运经济提出了挑战。朝阳区须充分做好奥运场馆在奥运会后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并利用好奥运对体育、会展、旅游等产业的推动作用,使这些产业成为朝阳区的优势产业,缓解财政和就业压力,提升我区城市建设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将奥运机遇真正转变成朝阳区GDP良性增长的动因,全面推动朝阳区的可持续发展。(4) 以三大功能区带动全区发展的新思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区域经济发展和重点功能区建设规划,是北京市在中长期规划中第一次打破行政区划编制的区域规划,对于更新规划编制的理念、拓宽规划工作的思路具有重大的意义。朝阳区的奥运、CBD、电子城这三个功

6、能区都是首都经济、文化的重要增长点,三大功能区的全面建设将带动朝阳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第 2 条 城市建设现状问题(1) 城市发展的需求与建设用地供给之间的矛盾突出据2004年5月朝阳区土地资源利用专题研究显示,“十一五”期间朝阳区社会经济发展用地需求与全区未利用土地之比为100:5.67,未来五年我区用地矛盾将十分尖锐,经济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不足,集约利用土地的压力很大,导致在土地利用观念、方式和结构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大量违法建设的出现,规划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难以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任务繁重。(2) 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朝阳区既是一个高度文明发达

7、的现代化城区,同时也拥有约200平方公里广袤的农村地区,中心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发展资源和条件,并导致资源不断向中心地区集中。外围地区乡镇企业粗放型发展,经济较落后,造成二元结构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我区协调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是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农村城市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三农”问题根本解决、改善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在“十一五”期间需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效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建设不平衡由于城市快速扩张和建设的分散导致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与城市建设的要求相比相

8、对滞后,二者关系缺乏有机协调。同时,朝阳区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不论在数量、质量还是投入上均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南、北和东、西经济发展不均衡。(4) 城市环境与景观缺乏统一规划与治理,城市面貌同国际现代化大都市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城市景观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研究,造成城市风格缺乏特色。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即使在最发达的CBD区域,依然存在环境不如人意的现象,城市面貌同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尚有差距。(5) 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还有待继续深入受区位地价、开发时机、相关政策不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在部分农村地区不能按进度完成新村建设、绿化计划。在隔离地区内保留企业所

9、占规划绿地面积较大,影响隔离地区绿化实施和环境美化。此外,在已开发或正在建设的区域,由于拆迁负担加重等原因,按比例开发与新村建设难以实现资金平衡,造成新的开发甩项及遗留问题。(6) 外围农村地区城市规划建设相对滞后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朝阳区外围农村地区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外围农村地区由于存在农业、农村、农民的复杂问题,东四乡乡域规划尚未审定,导致城市建设与规划目标、发展方向不明确。第二章 朝阳区城市发展定位与目标第 3 条 朝阳区城市发展定位(1) 朝阳区城市功能定位:朝阳区是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现

10、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 朝阳区区域发展定位:朝阳区是实现和拓展首都城市性质功能的重要区域,将拓展首都城市功能,特别是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外向型经济服务功能。是推进生产力创新的重要基地,为提升首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贡献。 第 4 条 朝阳区城市发展目标: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继续推进“三化四区”建设,加快奥运、CBD、电子城三大功能区发展,全面提升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城市功能。 第 5 条 朝阳区“十一五”城市发展建设基本策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的政策理论分析和研究,提高城市规划编制

11、水平,完善城市各项规划的编制。抓住2008年奥运召开的契机,以“组团式规划、板块式发展”的战略为指导,加快推进三大功能区的规划建设。重点进行城市环境整治、交通疏理、基础设施改善,合理控制建设强度,逐步疏解人口与低端、污染产业,完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大力发展以高端服务、金融保险和文化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提升城市职能中心品质。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知识创新为手段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推进“三化四区”建设,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和现代国际城市的发展框架。第二部分: 朝阳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第一章 朝阳区人口、用地发展规模预测第 6 条 建设用地规模研究(1)朝阳区行政区域总面积

12、470.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约285平方公里,主要构成为:城市中心大团在朝阳区界内的面积100.34平方公里;朝阳区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占地111.46平方公里)中建设用地的面积43.74平方公里;边缘集团建设用地的面积88.48平方公里;朝阳区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占地152.95平方公里)中建设用地的面积约40.19平方公里(规划待定)。机场在朝阳区的建设用地面积约12.5平方公里。(2)朝阳区的土地存量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区:在中心城中心地区的城市危改、产业调整及“城中村”改造建设用地;在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内的农民新村、农村产业用地和隔离地区3-5%绿色产业项目用地;在东坝、垡头内

13、的建设用地及北苑、望京酒仙桥、定福庄边缘集团内的少量未实现的建设用地;以及孙河、金盏、崔各庄、黑庄户外围四个地区的绿化隔离地区内的建设用地。(3)应大力加快土地资源向集约利用转变步伐,走内涵挖潜为主,开发后备资源为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用地需求重点通过用地结构调整,在周边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满足的前提条件下合理提高建筑容积率,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和改造更新原有低效建设占地,其中包括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用地;尽快实现土地利用观念、方式和结构向城镇化方向的转变,尤其是农村地区,围绕城市化以开发为引导进行村庄拆迁缩并整理工作,增加土地有效供给量;在土地供需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应区分轻重缓急,确保重点,优先

14、满足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建设工程以及本区域内重点开发小区用地的需要;加快治理违法建设、逾期临建和“城中村”。第 7 条 人口规模预测(1)依据朝阳区统计局2000-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00-2004年朝阳区人口增长速度平均为3.3%,最主要的增长原因是流动人口的增长。以农村地区农民上楼及产业升级的速度来推测,流动人口在农村地区的聚集将逐步减少,朝阳区总人口增长也将呈下降趋势。未来五年,按照平均2.5%人口增长率推测,朝阳区人口规模到2010年将达到300万人。(2)另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市2020年人口将控制在1800万,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

15、普查北京市人口为1356.9万,人口年均增长速度约1.5。据此推测,朝阳区到2010年人口相应应控制在288万以内。 (3)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预测的2020年中心地区人口规模从现状650万人下降到540万人,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等多种因素的作用;考虑北京市将研究采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逐步发挥作用,结合危改政策及旧城保护向外围新城疏散引导;考虑未来五年的资源环境制约,特别是水资源的制约,2008年前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不能到位,现有的用水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不会很快改善,北京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有限,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等因素,预测到2010年朝阳区人口将达到280万人。(4)根据朝阳区的建设用地总量,按北京市总体规划的人均用地标准92105平方米/人计算,朝阳区全部建设用地可容纳270310万人。综上推测,朝阳区人口规模到2010年将达到280万300万人。需注重对朝阳区人口规模的控制和引导,实现向新城的有机疏散,保证预测人口规模的实现。第二章 朝阳区城市空间结构第 8 条 朝阳区所处区位条件分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确定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朝阳区位于规划中心城区的东部,是兼有城市现代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节能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