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作文预测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114872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6.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作文预测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作文预测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作文预测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作文预测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作文预测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作文预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作文预测(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冲刺材料 高三语文作文解析与预测2018版的考试说明上,列出了四道作文典型题,下面逐一解析预测。一、考试说明所示材料作文典型题第一位是:诗意哲理式。2012上海卷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这种诗意哲思类作文材料为上海卷最为常用,立意偏僻,造句怪异,隐喻飘忽,有如哑谜。以下年份的试题可为代表:2014上海卷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2015上海卷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

2、谐的自我。同类试题解析:1、置身地狱如果置身地狱,免遭痛苦有两种方法: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它们,使它们存在下去,赋予它们空间。(2017苏州零模)材料解读:材料设置了一个虚拟的困境,即身处地狱之中,按照常识,在地狱中必然要遭受无尽的痛苦。痛苦肯定是我们不愿忍受的,因此要思考免除痛苦的途径。 材料给出了两种途径:一种是融入地狱,随波逐流,甚至是同流合污。这一种途径反映了现实中很多人的真实做法,有一定的认识意义。但很难写得既现实又不低俗,除非有大手笔,否则不建议写在作文里。因此它的主要作用是衬托第二种途径。 第二种途径别开生面,给人很

3、大的启发。我们第一感觉是地狱太令人痛苦了,我们要赶快超脱,远离地狱,或是改造地狱,把它变成美好的人间或天国。很多学生就是这样立意,反抗黑暗,推翻暴政,再建天堂等等。这都没有紧扣原材料的意思。材料的意思是,已经置身地狱,我们在这万般无奈的境遇中,需要一点心灵的慰藉,才能免遭痛苦,这种安慰不能靠被动的等待,而是要主动地寻找和培养美好的事物。但是材料没有明显地暗示靠这样做就可以呼唤光明、战胜黑暗、毁灭地狱。所以学生直接上升到这个层次是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将光明和黑暗、善与恶的二元对立简单代入文章。认为解除痛苦只能脱离地狱或改造地狱,没有一种通融的意识。而这,正是此材料高明之处,明知不可而为之,这一带

4、有悲剧性美感的行为既有理想的崇高,也有处世的智慧。 在写作中,要先对“地狱”一词有一个具体的界定,材料中的“地狱”并不是宗教语境下的“地狱”,而明显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本体为何,题目让我们自由界定,这也是一大亮点,就看学生能否巧妙地将“地狱”界定成容易行文,易于出彩的范畴。如果把地狱界定得过于黑暗或残酷,则材料给出的两条途径都不太好操作。若是将地狱与人心、现实等联系,就有了退让、融通的空间。分析清楚地狱中“痛苦”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下文讨论“免遭痛苦”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免遭痛苦”的要点有二,一是“辨别”,二是“赋予它们空间”。 “辨别”一词,就有一个甄别取舍的过程,因为有些地狱的人和物具有

5、迷惑性,而有些非地狱的人和物特征也不太明显。所以要在深刻认知的基础上再谈使其存在。材料里的“存在”和“空间”还不能仅仅局限在心理层面,简单理解为心怀希望、豁达乐观等,而是要赋予其客观的价值,使“它们”有形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人,这样才能把材料的意图阐释清楚。总之,地狱中人不是被动地等安慰,而是主动地去寻找美好,去守护美好,这需要大智慧、大勇气、大愿力,因此表面上是无可奈何,但骨子里却是刚健勇猛的。仔细研究偏离材料的学生的作文,可以看出有的是审题不明,辨析不清材料中的观点和自己的立意的区别,无意造成了偏离材料。还有的是明知故犯,因为推翻地狱,打倒黑暗的立意容易操作,轻车熟路,有现成的材料

6、和套话可以尽情发挥,便想削足适履。虽说出于无奈,还是应该根据材料,紧扣材料,抓住材料中精华的思想。此之谓难写而易工,值得我们取法乎上,反复求索。材料范文:人兽鬼“地狱”何谓?以此次作文为兴,可免之乎?或仿一代楚狂,交一纸白卷,却白误了一段时光。不如原始要终,以观其徼。 依泰西学者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虽人为万物之灵长,终难免其原始之兽性。以群相居,必有相争。故有言云:“他人为我之地狱”。殊不知,我亦为他人之地狱。如何解脱,无法解脱。 可有一者而安身立命乎? 木心说:“要想成就伟大,首先要与这个世界决裂。” 我认为这话所见有限,以不求周全于世界,终难发其难。或许只要自耘心田,不坠其志,便可

7、长存于地狱之间。 承“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之气节,诗人海子选择让自己“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也不愿让诗意的人生被生活的苟且所挤兑,断了慧根,了却尘缘,也绝了日常的柴米油盐。或如茨威格,不愿在幻灭中毁灭,却在毁灭自我的路上渐行渐远,吾亦未见其明也。以生命静止导信仰跃动之先路,是为了在文明土壤之中种出精神之花。 但是,死了,静默了,一切都结束了,再为可贵的坚持也在一念之差中消逝了。所以真正性灵的人会选择把空间留给自己的灵魂去告白,生与死往往颉颃而行,在暗影浮动之中懂得那一株草木是希望,懂得死去的病木之再生,用尽心力去栽培之,只让他们在地狱之中生存下去。 就如曹雪芹用尽生命孤诣,

8、把红楼一梦唱成事情一瞥;或如吴敬梓,毕其一生字字沥血,让人性畸变折成科场三叠。与他们格格不入的那个时代,是人人自危,噤若寒蝉的地狱,不能从中解脱,便耘作文字,修篱种田。生命之长短决定了他们对人生参悟之浅深。用尽数千万文字,将世态的炎凉讽喻成荒诞的人间悲喜剧,巴尔扎克如是,托尔斯泰如是,卡夫卡亦如是。 前者的解脱,只是为了免遭精神之苦的无奈,而后者的坚持,则是为了长久心灵之幸福的徘徊。草坪上交错的小径是行为的惯性,而在思想之路上的交相辉映,则是为了稀释人身上的兽性。 没有了那些在地狱中保留下来的火种,我也许会像犹斗的困兽,踽踽而行,或向上成人,或向下为鬼。2、阳光与阴影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阴影会

9、同样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们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之中。材料解读:诗歌的开头两行即给出“阳光”和“阴影”两个关键词。作为象征,其一积极一消极的特征是明显的,我们能很容易地联想到一对相关相反的事物来类比“阳光”和“阴影”,如“优点”和“缺点”,“成功”和“失败”等。但材料中提出的光、影不是并存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因为走进了阳光,阴影才引人注目。如果接着前面的联想进行类比的话,应该是“因为想要展示自我(优点)而使缺点暴露”,“因为追求更大的成功而使经历的失败被人记住”。这提醒我们,审题时不光要把握概念,更要把握材料中展示的概念

10、之间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去选取光与影的类比物,作进一步思考,就能形成立意,构思文章。以上是诗歌的前两行给出的本题要讨论的事理前提,诗歌的其他部分则又给出了立意和构思上的提示。“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是材料表达的明确立场,即肯定“走进阳光”的行为。同时,这句话也给出了持该立场的理由:“反射亮光”。这可以理解为走进阳光的行为让自身充满了光辉,也可以理解为走进阳光造福了大众。我们可以由此联想“走进阳光”所能类比的行为的积极意义,形成自己文章的论点。诗歌的后一章从反面着笔,与上一章形成对比。这提醒我们可以从“躲避阳光”的角度构思文章,或者文章兼写“走进”和“躲避阳光”,采取对比的结构。“灰

11、黑”是个值得玩味的词,那种不明不暗的状态,既是“躲避阳光”者的苟且、尴尬的处境,又是他们压抑、无奈的心境。仁者之心难求,小人之腹易度。从“躲避阳光”的角度切入,可能比正面赞美“走进阳光”更容易写细写深。材料范文:走进阳光,伴影而行向往光明是人类的天性使然。从古至今,讴歌阳光之辞从未间断。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走进阳光呢?不知你可曾观察过阳光里的世界:在阳光的照耀下,万物都被赋予了生的色彩,是阳光使他们与众不同,成为独特的自己。而置身黑暗,剩下的却只有一片灰黑。而这灰黑,又将万物吞噬其中。朝着阳光前行,我们不仅能得到清晰的视野,使眼中的世界开阔明朗,更能在阳光下,看见最真实的自我。最真实的自我,不是

12、光鲜亮丽的外表,也不是那些引人注目的成就所包裹的形象,而是形与影,黑暗与光明共同织就的一个不那么完美,却因此而真实的人。在阳光下行走,我们惊讶地发现一个看似矛盾的事实:黑暗中的影子恰恰是由光明所造就的。而走到暗处,影子却反而消失不见。在我们的认识里,常常将光明与黑暗为对立面来看待,然而此处却不尽然。因为光亮就好比我们身上优秀的精神品格,阴影就好比我们的不足与缺陷,而阳光所照亮的,不仅仅有我们的闪亮之处,而且也有我们自身的缺陷,如此,才使我们用更真实的眼光看待一个完整的自己。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便是,我们越靠近阳光,发出的光亮便更加明亮,而身后的阴影便愈加缩短,所以当我们走进光明时,我们便越来越接

13、近那个最好的自己,不足之处也会一点点地转变为闪光之处,最后与光明融为一体。不仅如此,我们的亮光还会反射给周边的环境,并以这些闪亮的精神品质照亮他人,实现于社会的价值。而如果我们隐匿于黑暗,一味退缩呢?固然我们很好地隐藏了自己的缺点,避开了众人的目光,可却也因此丧失了最真实的自我。当我们欣喜于消灭了自己的影子的同时,却发现环绕自身的,却是更广阔无边的黑暗,将我们整个吞噬,还记得曾看过的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一群神奇的“盲鱼”因长期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洞底,缺乏光亮而视力逐渐衰退,最终致盲的故事。所以,退缩于黑暗,不仅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加狭隘,更会让我们远离光明,甚至丧失寻求光明的能力。王尔德曾说过:“每个

14、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惟有走进阳光,勇敢地与影子结伴而行,拥抱那个更加完整与真实的自己,我们才能走出狭隘,怯懦。由是,我们的眼界才会更加开阔,未来才会更加光明。【点评】本文纯用说理,每一小节基本是对诗歌某一句的阐释,可以视作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这不失为一种考场构思文章的好办法。考试材料都有一定思想深度和逻辑结构,只要把材料里的道理说透,就能成就佳作。责任之至,遍地阳光周国平曾说:“我们太害怕自己的阴影,于是阳光就照不进来。”是啊,犯错的人,总是在黑暗中畏畏缩缩地爬行,害怕阳光把错误照个透亮。可你为何不勇敢地站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坦然地接受阴影,沐浴光亮呢?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对我的

15、要求,是对本心的磨洗,是敬业,敬物,敬人,更是敬天地,敬自我。这是一盏灯,指引着我们在黑暗如磐的甬道里踽踽前行。可世事纷杂,接踵而至的选择前,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对自己的拷问。于是超市的货架深处放着被弄坏的商品;被刮花了的车前空无一人;抄袭作品被蛊惑而完成责任意识从人们心堤的缺口上夺路而逃,只是因为那般坦荡负责意味着错误的暴露人前,引人注目。人们宁愿在黑暗中任伤口腐败溃烂,于是细菌便永远不能被阳光杀灭,最终威胁生命。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勇敢承担责任,便是走进阳光,即使暴露了阴影,人们也会仰望你的光亮。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白令葛教授,潜心研究化石数十载,呕心沥血,终成匹兹堡石志一书。谁知不久后,教授却发现,自己花费毕生心血研究的化石竟是伪造。教授尽力收回著作,并在离世前将其付之一炬。火焰焚尽书页后熄灭,而责任的光焰却永世长明。他勇敢走进阳光,连阴影都被镀上了金边。肩负起自己的过去,才能真正走向未来的康庄大道。去看看负荆请罪的廉颇吧,一国武将为自己的傲慢自大悔过,与蔺相如共守赵国,留名史册;去读读卢梭的忏悔录吧,他把自己的缺点和过错完全暴露,在晚年终将精神最后一次永久升华。泰戈尔曾说;“你受的苦,会照亮你的路。”那么,我们犯的错,只要对它负责,未必就不能照亮我们的人生之路。那些在黑暗中的人们,那些害怕阳光把错误放大的人们,难道你们不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