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1执业药师中药鉴定学文字讲义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103110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88 大小:8.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2011执业药师中药鉴定学文字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最新2011执业药师中药鉴定学文字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最新2011执业药师中药鉴定学文字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最新2011执业药师中药鉴定学文字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最新2011执业药师中药鉴定学文字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2011执业药师中药鉴定学文字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2011执业药师中药鉴定学文字讲义(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执业中药师A版mp3讲义-中药鉴定学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第一节中药鉴定学的定义中药鉴定学的定义: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包括药材、饮片和中成药。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中药鉴定学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即鉴定和研究中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新药和扩大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确保中药品种正确、质量优良,安全、有效、稳定

2、、可控。简而言之,就是一门对中药进行“保质、寻新、整理、提高”的学科。第二节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中药鉴定学当前的主要任务包括: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中药学遗产;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一、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中药学遗产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一药多基元中,不同的品种质量有差异,造成中药质量控制困难,临床疗效难以保证。中药的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如何确定中药的正品,成为中药研究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一)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2.本草记载不详,造成后世品种混乱3.有的中药在不同

3、的历史时期品种发生了变迁4.一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二)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的途径1.加强本草考证,以求正本清源2.对中药进行系统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3.力求一物一名、一名一物4.查考地方史志二、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中药的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另外,各省、市、自治区“中药材标准”中收载的品种,在该地区亦属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地方药品标准)规定该中药的品种以及以非中药冒充中药或以它种中药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优”,即质量优良,目前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

4、药;“劣”,即劣药,是指虽品种正确,但质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中药。(一)鉴定中药品种的真伪当前药材与饮片假冒伪劣的表现形式有:1.以相对价廉的它种药材伪充此种药材2.有意造假,以假充真3.掺伪4.药材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5.染色6.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7.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二)鉴定中药质量的优劣中药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中药临床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和中药的标准化、国际化等大问题。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表现为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群的含量的高低、有效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有害物质存在情况以及中药的纯净度等。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除临床疗效、性状鉴别外,目

5、前常以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有害物质的限量指标和涉及中药纯净度检查的各项指标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三、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一)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的目的意义中药品种的真伪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与生命安危,制定中药规范化的质量标准对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稳定、均一、可控,促进中药标准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凡正式批准生产的中药(包括药材、饮片及中成药)都要制定质量标准。中国药典和部颁药品标准是我国法定的药品标准,其中中药标准是国家对中药质量及其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监督管理的技术依据,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

6、依据。(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原则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应充分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中药质量标准包括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要求中药的来源要正确,中成药处方要固定,采收加工、炮制方法或生产工艺要固定,临床疗效要确定,对有害物质要限量检查,对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群有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等。1985年7月1日卫生部发布施行的新药审批办法,明确规定新药在申报临床及申报生产时,应分别提供临床研究用及生产用药品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三)中国药典药材及饮片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标准规定的项目有:名称、来源、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

7、定、炮制、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及贮藏等。1.名称2.来源包括药材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拉丁学名、药用部位(矿物药包括该矿物的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主要成分)、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等。一个药材有多种植(动)物来源的,药典收选其中的主流品种,并将质量好、产量大、使用面广的排列在前。3.性状4.鉴别包括经验鉴别、显微鉴别(包括组织、粉末或表面制片,显微化学等鉴别特征)、理化鉴别(包括物理、化学、色谱、光谱等鉴别方法)。选用方法要求专属、灵敏、快速、简便。5.检查检查项下规定的各项是指药品在加工、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可能含有的需要控制的物质或物理参数,包括安全性、有效性、均

8、一性与纯度要求四个方面。如杂质、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量、黄曲霉毒素、二氧化硫、毒性成分的限量检查等。6.浸出物测定包括水溶性、醇溶性及醚溶性浸出物测定。7.含量测定8.炮制9.性味10.功能与主治11.用法与用量12.注意用药13.贮藏四、寻找和扩大新药源(一)中药的资源“资源”是指可供利用的天然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中药资源包括植物药资源、动物药资源和矿物药资源。又分为天然中药资源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药用植物、动物资源。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表明:我国现有中药资源达12807种,其中植物药11146种,占87%,;动物药1581种,占12%;矿物药80种,不足1

9、%。1.天然中药资源我国丰富的天然中药资源是中药材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经营的商品药材中,野生药材品种约占总数的80%,约占收购量的60%。2.种植和养殖的中药资源近年来,大宗药材和道地药材的种养面积和品种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据粗略统计,种植与养殖的药材品种约占总数的20%,约占收购量的40%。自2002年6月1日施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以来,促进了许多大宗药材和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和养殖,如三七、人参、黄连、板蓝根、黄芪、党参、天麻、附子、当归、川芎、厚朴、杜仲、黄柏、金银花、红花、砂仁、茯苓、灵芝、鹿茸、珍珠等的种植与养殖,提高了药材质量,推动了商品药材生产。(二)中药资源的保护及利

10、用(三)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方法1.进行全国性药源普查,寻找新的中药资源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新药源3.从民族药或民间药中寻找新药源4.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和扩大新药源5.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和扩大新药源6.从古本草中寻找或探索老药新用途7.根据植物生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去寻找和扩大新药源8.用新技术、新方法扩大新药源9.开展综合利用,扩大新药源第二章中药鉴定学发展简史历代重要本草著作的书名、作者、收载药物总数和学术价值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记载有葛、苓、芍药、蒿、芩等50多种药用植物的产地、采集、性状等知识。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著者不详,成书年代约在汉

11、朝时期,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本草经集注是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基础编撰而成,载药730种。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唐代苏敬、李(责力)等22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载药850种,新增药物114种,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著作打下了基础。海药本草收载外国输入的药物。嘉祐本草和图经本草图经本草,共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该书首创版印墨线药图,绝大多数药图为实地写生图,图名

12、大多冠以州县名,说明当时对药材质量的评价已十分重视药材的道地性。证类本草是宋代最值得重视的本草。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本草纲目是明代对药学贡献最大的本草著作。李时珍编写成52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的巨著本草纲目。本书以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为自然分类的先驱。本草纲目的出版,对中外医药学和生物学科都有巨大影响。17世纪初传到国外,曾译成多国文字,畅销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学文献之一。本草纲目拾遗是清代赵学敏编撰的,此书是为了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如冬虫夏草、西洋参、浙贝母、鸦胆子、银柴胡等均系初

13、次记载,大大丰富了药学内容。晶珠本草为清代德玛尔旦增彭措编撰,是历代收集藏药最多的典籍。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清代吴其(氵睿)编撰的,是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名著,也是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表2-1我国历代重要本草介绍第二节近、现代中药鉴定学的诞生与发展 (略)第三章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品种、种质、产地、生态环境(经度、纬度、海拔、土壤、水质、空气、气候等)、栽培技术、生长年龄、药用部位、采收、产地加工、包装、运输与储藏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可以引起药材外观性状的变化以及药效成分的生成、变化,使药材质量受到影响。第一节药材的品种、种质与栽培一、药材的品种品种

14、是影响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中,一药多基原情况普遍存在,同一药材,即便是同属植(动)物,品种不同其质量有差异,甚至很大差异,如厚朴与凹叶厚朴,其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可相差5倍以上;如果是属(如水蛭)甚至科(如小通草)都不同,其有效成分的类别、含量均有很大差别。中药疗效的物质基础有显著差别的品种,当其被作为同一药材使用时,其质量常难以控制,临床疗效也难以保证。二、药材的种质种质(germplasm)是指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丰富的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总体。遗传物质是决定生物能否产生活性物质的前提,是决定药材品质的内在因素,种质的优劣对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在遗传育种领域,把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可以用于育种、栽培及其他生物学研究的各种生物类型总称为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三、药材的栽培当前药材的生产主要有两种途径,即野生和栽培(养殖)。我国有近200种常用大宗药材为栽培品。国家大力提倡规范化种植中药材,于2002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中药材GAP),对药材生产从种质、栽培、采收、加工、贮藏、运输等全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这有助于提升中药材的质量。药材生产是中药药品研制、开发、生产和应用整个产业链的源头,只有首先抓住源头,逐步改变分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