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学生礼仪教育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103041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障学生礼仪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智障学生礼仪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智障学生礼仪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智障学生礼仪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智障学生礼仪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障学生礼仪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障学生礼仪教育(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公文范文-智障学生礼仪教育 篇一:如何对智障学生进行感恩及简单礼仪教育 龙源期刊网 .cn 如何对智障学生进行感恩及简单礼仪教育 作者:庄明慧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08期 感恩是美德,感恩是修为,感恩让人与人之间更好的链接,感恩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智障学生在智力上、行为能力上与正常人存在差异,社会化不足,需要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帮助。培养感恩能力及简单的礼仪能力对智障学生尤为重要。在获得社会帮助时学会表达感恩,让爱回流起来,这对增强社会及他人对智障学生的认可和接纳,继续得到关注和帮助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意义。 如何对智障学生进行感恩及简单礼仪教育呢? 一、老师做好榜样并

2、强化训练感恩及简单礼仪 经过家访和面谈等接触发现,有些智障学生的父母其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有缺陷,有些家长虽然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还行,但自身缺乏感恩意识,导致有些智障学生在家庭里没有良好的模仿榜样。这样,老师就成了智障学生非常重要的模仿对象。因此,老师要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和蔼可亲,注意引领智障学生模仿老师的言行,礼仪等。俯下身子和智障学生对话,耐心倾听。合乎情景随时和智障学生说:谢谢你!麻烦您了!感恩您!我爱你!上课下课老师都先行鞠躬礼。 老师强化训练智障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相互感恩。强化训练文明相处礼貌用语,比如,强化训练学生说:谢谢你!对不起!请原谅!我爱你!强化训练同学

3、间传送东西双手递,双手接。强化训练智障学生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 二、用好课堂渗透感恩教育 通过课堂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认识父母养育的艰辛、老师对自己的辛勤付出和教诲、社会各界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引导学生领悟感恩的意义。 第一,挖掘教科书里的感恩资源,进行感恩教育。 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比如,课文买肉敬父,课文的主人公就是学生感恩父母的榜样。今天我买菜我的拿手菜,让智障学生切实体会父母养育他们的辛苦,让智障学生感恩父母,报答父母。短信传祝福春节的礼物这两篇文章,又让智障学生体会到表达感恩和爱的方式,有语言,有劳动,还可以用短信等现代化手段,或用礼物

4、等表达。 给智障学生增加简单传统文化的学习。比如,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精炼的语言强化记忆,让智障儿童明白孝顺父母是感恩父母最好的篇二:对智障学生教育的一点感悟 对智障学生教育的一点感悟 内容摘要 智力障碍是一种以在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上都存在显著限制为特征的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智障儿童的教育应该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要有一定的特殊性。智障学生的再教育与训练上除了要矫正他们在认知、情绪极个别方面的缺陷外,重要的是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应该把智障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完善摆在首位,要在生活中,学习中逐步渗透,

5、逐步完善。 关键词 无奈态势 特殊性 能量储蓄 教育契机 潜移默化 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是我们很多老师遇到最棘手的问题。因为智力障碍是一种以在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上都存在显著限制为特征的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智障儿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所以每个国家,每个省区都有相当数量的智障儿童。根据我国专家研究,对智力残疾下的定义是:他们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 一般来说,智障儿童的语言、动作缓慢,智力发育迟缓,对周围事物和声音反应迟钝。其中有的智障儿童特别容易兴奋,经常活动不停、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低弱、词语贫乏不连贯。有的表现为少动,或经常萎靡不振。因此,智障

6、儿童的教育应该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要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他们的教育,最主要的就是要有信心,有耐心,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更高的价值。 自从我接任智障班两年以来,或多或少有了一点点感悟。 首先从孩子的自理能力进行培养。简单的说自理能力就是学生为自己服务,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一项生活技能。对我们农村来说,一个孩子若有智障迹象,家长大多数采取任其发展的无奈态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从不考虑,不接受治疗,往往造就孩子一辈子遗憾终身的结局,所以这些孩子在生活细节上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做,如何去学。没学会梳头发的方法,就谈不上把头发梳的更好;不会擦鼻涕,就谈不上把鼻涕擦干净;于是,在课堂上我通过各种形式

7、,鼓励他们只要不怕苦,不怕累,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好,让他们知道,自己跟别的正常孩子一样可以享受快乐,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也就是说,即使弱智学生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还要让弱智学生学会具体的生活自理方法。 其二,在行为习惯上着力培养。智障学生智力迟钝,能力低下,反应缓慢,生活自理能力差辨别是非水平较低,除了在学习和生活上特别困难外,多数都伴有异常行为,不少家长往往忽视了对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不良行为习惯让家长和老师倍感头痛。我们的智障学生在家吃饭都有同一现象,吃饱吃不饱由孩子说了算,不吃说明已经吃饱,不放碗筷就继续给他盛饭。这样造成孩子有些面

8、黄肌瘦,有些成超级大胖子。我校四十多个智章学生中午都在餐厅统一吃饭,吃午餐时总有一些弱智学生心不在焉,饭含在嘴里不咽下去,或者不愿自己吃,吃饭的速度很慢。于是我就采用做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吃饭,开始可能会有撒饭粒的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练习,逐渐正确掌握吃饭的技巧,能够做到少撒饭粒或不撒饭粒,这一招真灵,弱智学生渐渐地能独立地进餐了,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同时我也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结合智障学生的再教育与训练上除了要矫正他们在认知、情绪极个别方面的缺陷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所以有人总结了:习惯养好了终生受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累。这将会是一项长期而

9、艰巨的工作。 第三、智障儿童自我管理能力差,情感调节功能几乎为零,易冲动或固执,这一点也严重的影响到他们的成长。还有部分人由于家长过分溺爱,导致他们任性,刁蛮无理。往往事以愿违。例如,前半年入学的王俊奇小同学,家长是本地穆斯林教主,由于对孩子教育不到位及其家庭影响,他班里不遵守课堂纪律,随意走动,有时学着父亲的举动跪地不起,嘴里祷告,念念有词,同学们的帮助不起任何作用,老师与他谈心,他便跑出跑进,无力管理。课下与同学打架,骂人无事不做,清洁员阿姨反应他在楼道角落大小便等等,这足以说明,家庭教育没有跟上,使他无法适应学校的一系列生活,这是引起我们家长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第四,在教学方面我常常以

10、引导为主。由于弱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弱智学生,要求就有所区别。为此在教学中积极扑捉孩子们的闪光点。对于自理能力稍强的弱智学生,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弱智学生,就相对降低标准,不强求,更不鄙视,应因材施教,例如学习“森”这个汉字时。上面是“木”,下面是两个木组成的“林”,意思是一个木代表树木,两个木代表树林,那三个木就是一大片树林。合起来就成了森林。在学生牢记字形的基础上,反复拼读,还用手比划看的动作来进行理解、认识。很快,学生对“森”有了很清楚的认识。在生活语文课上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让他们学会欣赏美的事物,学会认识生命,感悟人与自然,家庭与学校的能力,帮

11、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当弱智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我就会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他们,比如“你真棒”、“你真能干”,但当弱智学生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耐心细致地引导,辅以鼓励性语言“你行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必要时我还会协助他实现成功,以免挫伤他积极进取的精神。 第五、在学生教育上还要做到细心观察。智障儿童由于存在着只能上的不足,发展迟滞,再认知、情绪一直与正常儿童有一定差别,存在着意志薄弱,缺少主动性,不善交际等问题,更应受到老师的关注与爱护。所以在思想教育上要下功夫。在我刚接本班时,发现喜少龙同学与班里其他几位同学不一样,语言表达能力差,反应迟钝,学习上存在

12、很大困难,后来建议家长给孩子做全面检查得知属于低智商的孩子。根据孩子这种情况,采取了促心交谈的方法进行教育,下课后,我坐到了他的身边,问他家里有几口人,爸爸妈妈干什么工作,家住哪里等等,久而久之,孩子胆怯心理没有了 能和同学们交往自如了。这时我促机对他进行知识灌输,收获不少。 其六,智障孩子的教育仅仅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健康地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更是老师和家长的己任。老师主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缺少家长的沟通与配合就失去了很好的教育契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大多数教育责任在父母上,因为孩子和他们接触时间最长,当孩子在学校学会的一些生活技能、好习惯,应该在

13、家庭中继续练习、巩固。家长应该在家鼓励学生独立进餐、就寝,并提供给孩子一些劳动的机会,比如:自己穿脱衣服、系鞋带、洗手、整理玩具等,并且要持之以恒,这样才另外能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另外,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智障学生的教育中尤其起重要作用。再就是我利用家长每天接送孩子的时间,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及时和家长沟通孩子在校的表现,并且指导家长在家如何教育孩子,希望家长常与学校,与老师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就更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来,不断摸索、研究,把智障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完善摆在首位,要在生活中,学习中

14、逐步渗透,逐步完善。甚至以自己的工作实践探索出适合智障学生养成教育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以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经过不断的教育和培养,如今大部分学生已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篇三:浅谈如何培养智障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浅谈如何培养智障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时间:2008-10-27 10:16来源:临淄特教中心 作者: 点击:次 智障学生是智力迟钝,能力低下,反应缓慢,生活自理能力和辨别是非水平较差。对他们的教育与训练,除了要矫正他们在认知、情绪及个别个性方面的缺陷外,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国陈鹤琴先生说的好:“习惯养的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

15、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最大的潜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一生的幸福奠定不可估量的基础。 我校的教育宗旨是:生活即是教育。怎样培养弱智儿童的日常行为习惯?是我校培智教师们长期以来共同研究的一个课题,自课题提出后我一直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我认为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好习惯 针对弱智儿童发展水平和自我意识水平低,自控能力和言语调节功能有限的状况,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补偿、纠正他们在认知、情绪及个性方面的缺陷外,还要着重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对他们实施得心应手的教育。因此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习惯成自然,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如在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时,利用语文课、班会课、国旗下讲话及活动课时间,通过直观生动的教育方式,像分角色朗读礼貌语句,分组对答礼貌用语,师生对话、唱礼貌歌、观看从网络中搜索的有关动画片、图片等方式引导教育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重要性,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弱智儿童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的,除正确引导和反复的强化训练外,同时需建立必要的学生考核量化表如:思想纪律、劳动习惯、生活习惯、自理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