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对阅读教学文本拓展有效性的再思考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096259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对阅读教学文本拓展有效性的再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论文对阅读教学文本拓展有效性的再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论文对阅读教学文本拓展有效性的再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论文对阅读教学文本拓展有效性的再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论文对阅读教学文本拓展有效性的再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对阅读教学文本拓展有效性的再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对阅读教学文本拓展有效性的再思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莫让拓展延伸成“鸡肋” 对阅读教学文本拓展有效性的再思考【摘要】拓展阅读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阅读教学的需要。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强调了阅读拓展必须立足文本,立足学生,重组整合,优化教学,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发挥最大的作用。【关键词】阅读拓展 有效拓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在小学阶段,对阅读教学而言,文本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却并非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如果一味地带领学生局限于教材的学习,只会死死地扑在教材上,不仅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时甚

2、至会丢掉文本内所蕴涵的东西。语文拓展阅读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学生自我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对学校教育及语文学科的拓宽、延伸和补充,成功的拓展教学是一种艺术,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按时段阅读拓展可分为课前拓展、课中拓展和课后拓展。而综观我们的拓展阅读,特别是课中拓展,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出现画蛇添足的现象。【现象描述】拓展脱离文本拓展延伸的前提是要深研文本。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要想达成以上目标,一定要深研文本。同样,任何离开文本深研的拓展延伸都是海市蜃楼,看着漂亮,却毫无用处。许多老师由于经验

3、与洞察力的缺乏,在自我解读时,常常犯解读过浅或过度的错误,从而造成无中心拓展或缺乏拓展,课堂只限于教材学习的现象。(一)随意拓展,文本理解肤浅有位教师执教秦始皇兵马俑一课,在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老师用了近10分钟的时间补充了课前搜集的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如兵马俑的形成,秦始皇的传说等。内容很多,学生们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对于文质兼美的原教材是如何用生动的文字刻画兵马俑的,则不再研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几乎完全被忽略。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为了拓展延伸,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美术课、活动课,课堂是变得热闹非凡,但学生最终获得了什么?恐怕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于漪老师曾

4、指出,“那种文本的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她进一步指出,“离开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讨论某些内容,不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我们要始终记住,真正的拓展,应该强化教学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只有扎根于文本,拓展延伸这株大树才能枝繁叶茂,开出丰硕的果实。(二)过度拓展,混淆文本主旨 曾经听一位老师执教月光启蒙一课,前面教者通过创设情境,赏析词句,趣读儿歌等环节,带领学生亲密接触文本、走近母亲,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了浓浓的母爱、质朴的启蒙。正当学生与听课老师被文本感动,被月光母亲感动之时,教者忽然亮出了作者孙友田原作中的

5、一段文字:“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这段文字一插入,顿时月光失色不少,文中的母亲形象变得模糊,课堂也似乎有些混沌了。此时不禁疑惑:此拓展必要吗?合适吗?月光启蒙一文到底是想让学生领悟什么。其实静心研读文本后就能明了,编者选择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想告诉我们,是母亲用自己对生活全部的理解,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文学的种子;是母亲用优秀的民族文化,用艺术的形式教育“我”培养“我”,为“我”打开了闭塞的心灵之窗,使“

6、我”一颗混沌的童心变得豁然开朗,使“我”得到了有益的启蒙,即文本的主旨是为了突出这感人至深的“爱的启蒙”、伟大的母爱。所以,编者在将孙友田的月光母亲编入教材时,不仅更换了文题,而且还将这位上课老师所加入的内容进行了删除,这一删除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此文感悟母爱,感受美好情感,而课堂上的那段插入无疑破坏了文本描绘的美好意境与情感,曲解了编者的意图。此位教师的做法,无疑是画蛇添足,是无效之举。因此,拓展阅读必须在用足用透教材的基础上开展,从文本的空白点与悬念处出发,吸收课外资源巧妙地整合利用,才能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如果说文本教学是一段锦,那么拓展阅读就必须是花,而不是毫无用处的累赘。只有文本和拓

7、展资源相融无痕,锦上添花,才能使课堂教学发挥最大效益。【对策例举】基于文本,有效拓展(一)课前拓展阅读有效指导,唤醒文本在新课学习之前,我们可以进行课前拓展阅读,明确地告知学生搜集有关课文的作者介绍或写作背景或主要人物等与课文相关的材料,进行阅读。指导学生运用拓展阅读中得到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学习内容相互联系,缩短与文本在知识、情感上的差距,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期待,奠定坚实的教学基础。如上庐山云雾前,让学生课外收集关于庐山风景的图片、描写“庐山”的诗歌、游记等等。学生经过大量的阅读,做摘记,制作幻灯片,画庐山的地理方位图。上课时,大家一起交流汇报。有学生收集了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唐代

8、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做幻灯片的同学介绍时,既有庐山的地理方位图,又有各种图片,还有文字说明。这样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对文本阅读充满着期待之情。(二)课中拓展阅读适时适度,沉入文本课堂40分钟,是短暂的,分分可贵,秒秒可惜。它肩负着文本教学的重大任务,除了知识的授受与智慧的开启,还包括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拓展阅读,作为一种语文学习的手段,我们应该谨慎使用。要找准时机,把握好拓展的度,带领学生,借助于拓展阅读,沉入文本深处。1、于疑难处拓展,深入文本教学中对文本的拓展、延伸, 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就

9、是基于教材文本的直接拓展与补充。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中,为引导学生理解郑和远航是一次“友好之旅”,教者首先出示了文中这一段话:“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大以表达友好的情感。”让学生自渎体会。这段文字对“友好”一词的表述既不具体又比较含蓄,因而学生在初步交流时,对它的体会只是浅层次的,是文本内容的简单重复。为了帮助他们深入体会并丰富他们的语言材料,教者适时拓展屏幕显示:郑和船队和随船物品等图,并辅以文字介绍(带往各国的物资,又带回哪些物资)。补充阅读后,学生脑中顿时涌入了大量信息,视角放远了,认识深入了,这个说:郑和出使的目的是经济文化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所以受

10、到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因而不愧为“友好之旅”;那个说:郑和远航,使我国与各国互通有无,物品的交换,语言的交流,自然也少不了情感的沟通,的确是一次友好之旅。由于教者立足文本,适时补充阅读材料,充实了文本内容,从而做到了有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准确到位地理解文本,丰富多彩地表达体会。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理解受到约束时,表达遭遇“瓶颈”时,适时适度的拓展能帮助学生巧妙地打开一个窗口。有了这个“窗口”,学生便拥有了更宽广的视野,更灵活的思维,可以尽览“窗外”无限风景。2、于关键处拓展,丰满文本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深情朗读“父亲形象”后,进行拓展阅读。师述: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5

11、.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一个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

12、对他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学生在音乐中写话)还有什么比这悲戚的音乐,触目的画面,感人的文字更具有说服力呢?教师适时、适度地引进音乐、画面、文字的阅读,更好地诠释了父母的爱,丰满了文本。3、于空白处拓展,充实文本许多文章在行文中有留白之处,这也是我们进行拓展阅读的好地方。如学完示儿后,“南宋朝廷的军队最终有没有收复中原失地?陆游的心愿到底有没有实现?”诗歌并没有作交代。此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在学生就这一问题提出质疑后,教师出示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中的诗句: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学生读后纷纷举手。生1:我

13、认为国家是统一了,但不是陆游一生所期待的那种统一。“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说明陆游的后世子孙不知道该怎样把“统一”的消息告诉他,他们肯定有难言的苦衷。生2:我也认为国家最终统一了,但人民并没有欢呼雀跃,而是有一些悲伤。我们知道借景抒情,“青山一发愁蒙蒙”,远望青山而“愁蒙蒙”,可见作者心里很郁闷,很忧愁。生3:大家看这句“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跟示儿的内容有着紧密联系,是作者读完陆游的作品后写的,也是对陆游期待的回答。师:是的,陆游一生没有看到南宋军队统一全国,他的后世子孙见到了国家的统一,但那是蒙古大军占领了中原大地、最终完成的统一。对陆游、林景熙以及南宋人民来说这是

14、无法言表的悲事、憾事。让我们带着深深的遗憾之情再次朗读陆游的示儿。在教学中,教师抓住了文本的空白处,陆游的心愿到底有没有实现?在学生强烈的期待中补充了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中的诗句,作拓展阅读,既充实了文本,又发展了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4、于意蕴处拓展,超越文本 将拓展阅读材料与文本言语进行勾兑和交互,相互照应、穿插、印证。让文本的意蕴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在比较反哺的语言实践中,使得文本得到充分生发,深度得到应有的开掘,让课堂更具文化的张力。“言有尽而意无穷”往往是一篇好课文审美价值的体现,而古诗词最是言尽而意深远的杰出代表。那么怎样挖掘出诗词中的意蕴,深刻地体悟文情呢?自是少不了巧妙的拓展

15、。如渔歌子一词,我首先引导学生欣赏“白鹭飞”、“桃花流水”等自然美景,实现先从浅层上体会“不须归”,接下来独具匠心地引出词人张志和哥哥所写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此时教师告诉学生,词人不须归不仅仅是以上原因,还有什么隐藏的原由呢?答案就在词人哥哥的词中。出示哥哥的词,读懂大概意思后:师:现在,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接着师诵哥哥的词句)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攀缘,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还哪!生:不须归。师:弟啊,为何不归?生1:因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生2:因为官场上的人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再和他们在一起了。师:弟啊,你钓到了什么?生3:我钓的是悠闲的生活。生4:我钓的是无拘无束。 师:原来是这个“不须归”啊!如果哥哥的词不出现,那学生眼中的“不须归”仅仅是词人沉迷于自然美景,而引入拓展内容后,两词唱和交融,学生从中读出了词人的经历,读懂了词人的内心,“不须归”的潜在原由学生一下子便心领神会了。这种另辟蹊径式的拓展,以“四两拨千斤”之妙力引导学生或在内容上或在语言形式上或在情感上将文本与拓展的内容进行对照、比较、沟通,帮助学生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或是迁移。这种拓展是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教师带领学生沉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