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土地制度的书.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1023473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土地制度的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明代土地制度的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明代土地制度的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明代土地制度的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明代土地制度的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代土地制度的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土地制度的书.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代土地制度的书篇一:清代 土地制度一 和类别清朝接替明朝在全国的统治,它的基本原则就是“法明”,即大体上推行明朝的 社会 制度,包括 经济 、 政治 、文化 教育 制度等,在土地制度方面,它承认明朝土地所有制的现实,保护和稳定这种所有制,清朝入关后,赋税征收悉准明朝万历年间的旧规。封建的赋役制是封建的土地制和超经济强制的一种体现。清朝完全继承明朝的赋役制度,不言而喻,它承袭了明朝的土地制度。在明末农民战争中,一部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遭到了农民起义的破坏,清朝政府据此宣布,凡为“贼党”“霸占”的田业,一定要归还原主,以恢复地主“故业”,维护明朝的土地制度。所以清朝的土地制度源于明代。清朝维护明朝

2、的土地制度。从一些土地的名称上也反映出来。清代玉田县有“寿宁公主地”、“景府地”,天津有“会昌侯地”等名称。故事宁公主是明神宗的女儿,嫁给冉兴让。冉于1644年为农民军所杀。“景府地”是明世宗子景王朱载圳的封地,他藩封在湖广,但封地有在玉田县的。会昌侯是明朝外戚孙继宗的封爵,明制以地名命爵名,清则不然,除极个别以地名命外,用“表法、荣誉”的名称作爵名。驸马,是明代尚主的称号,清称“额驸”,而不是驸马。“寿宁公主地”等名称,从明朝保留到清朝。但是这些土地的主人已经变化了,原来是明朝贵族,后来是清朝政府。承种人还是早先的佃户,交纳租赋也没有变化。土地名称、经营方式都不变,土地制度也是依前旧制。清制

3、于明制。但不等于一点没有变化,至少在土地类别 问题 上变化还是明显的。明代土地分官田、民田两类,明史食货志说:“初,官田皆宋、元时人官田地,厥后有还官田,没官田,断入官田,学田,皇庄,牧马草场,城蠕苜蓿地,牲地,园陵坟地,公占隙地诸王、公主、勋戚、大臣、内监、寺观赐乞田庄,百官职田,边臣养廉田,军民、商屯田,通谓之官田,其余为民田。”这里说还官田等十四种田之外,均为民田,说法不准确,应为民田外皆为官田,此点在读明史食货志一文中已经说明了,这里不重复。但是明史毕竟告诉我们明代的官田名目很多,而且它的名称是根据它的确定的。清代的土地也分官田、民田两大类,官田又分庄田、屯田、营田等类,庄田也有不同形

4、式,有内务府庄田,礼部庄田,光禄寺庄田,王、公、宗室庄田,八旗庄田。屯田,主要设在直隶和新疆,多属军屯。水利田,又曰“营田水利”,政府倡导,在直隶、陕西等省开发水利,种稻。清代官田的名称没有明朝那么多,它也不是按土地区分的,而是以它的用途来定名。清代的民田,以土质分上、中、下三种,以耕种情况和用途分为:荒地,荒田,熟地,小地,灶地,备荒地,其余皆称为白地,概括清代的官民田地,可以民、屯、庄、灶来表示。总之,清朝的土地制度于明代。然而在占有形式上也有不少变化。 二 特点清代的土地制度有下述之特点:因袭明朝旧规。官、民田两类互变.而且变化数量很大。玉田县城东有学田三顷,系私人捐出,由佃农耕种,称学

5、田庄。学田,供生员廪膳费用,是官田,到乾隆时期,该学田庄丧失,变为私田。还是在玉田县,1680年有人买田一分做学田,到1754年也变为私田。临榆县,在明代原有学田,后太监侵占为私田,不纳赋税,入清以后,为了征收赋税,将之改为官田。官民田变化数量大,加之土地清丈不时,官吏舞弊,所以明清的垦田数字总对不上碴。田制不一,赋税不一。各省不同,各县也不同,乃至一个县田内完全一样。各省有自己的赋役,有自己的名称。各县的赋役,自称也不同。玉田县的税就不平均,不合理:民田每亩征银一分,草场荒地也是一分,备荒地还是一分,老荒地一分五厘六毫,根本不看土质好坏和生产量进行征收,这就是没有划一制度的表现。 三 性质说

6、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史学界有国有制、私有制的不同说法,主张私有制的,强调封建社会内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其实,这是并不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根本 内容 。在 中国 ,土地买卖出现的很早,战国时期,赵奢的妻子就批评她的儿子赵括将赵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赵括是贪婪的土地兼并者,这种兼并反映了土地买卖的合法与盛行。以土地买卖说明私有制,理由尚欠充足。土地私有权,以中世纪的罗马法所规定的看,它要具备使用权、买卖权、所有权、处分权,买卖权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近代资产阶级立法来说,私有权应包括排他支配权,即神圣不可侵犯性。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卖既不能概括中世纪的私有权的全部内容,

7、又不能与资本主义的私有权相提并论,它受着封建政权的干涉和破坏。中国的封建政府可以任意强征、没收私人土地,而不保障他的主人的私有权。如1731年,天津县政府强征李毓正的土地一百九十八亩,用作射箭教场,而户册上仍有原主赋税的记载。再如1788年,荆州大水泛滥,考查原因是有人在江岸造圩田破坏了是防,而造田数多的是萧某,于是将其土地加以没收。其实造圩田是表面现象,萧姓拥有雍正至乾隆四十七年的契约,他占有的是私日而非公田,清朝政府不检查自己失修水利的责任,反而怪罪民户。这次对萧姓民田的没收,表明国家对土地具有最高的权力。由此可见,讲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只强调私有制没有完全反映这种制度的本质。说国家具有最高

8、权力,同国有制的说法是两回事。国有制是说土地不允许私人占有,更是不许可买卖。只有官田才是国有制的,但它在全部土地中占少数,不能以它的性质代表整个封建土地制度。篇二:历史 关于土地制度关于中国土地制度的变革包括税法和土地制度的不同时期的相关表现。土地制度的变革1、周朝战国前期 国有土地制度(实质上是天子的个人土地私有制)2、战国后期清朝 地主土地私有制(需注意的是在北魏唐朝中期有一部分属于国家所有(均田制),但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土地制度)3、1931年(在苏区进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改革)4、抗战时期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实行的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5、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在解放区

9、进行的全面的农民土地私有制改革)6、建国初期1952年(全面的全国范围内农民土地所有制变革,保护富农) 7、19531956年间逐步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变为国家土地公有制)8、1978年进行的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没有根本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税法的变革1、先秦两汉时期(土地的课税严重,还包括人头税和财产税)2、魏晋南北朝时期(屯田制下的徭役繁重,可以做适当了解)3、隋唐时期(均田制下的租庸调法在唐代中期唐德宗时期转变为两税法)4、宋代(大力征收亩税和人丁税)5、明代(嘉靖年间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6、清代康熙年间(推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7、建国后1978年后(农民交纳一定的粮食)8、

10、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取消农业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1、春秋: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开始出现铁农具。2、战国: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3、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4、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发明和使用了播种工具耧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铁器,还学会内地铸造铁器的技术;西汉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5、三国: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6、南北朝:贾思

11、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7、隋唐: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首次出现在江南地区);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8、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政府把它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9、南宋: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向北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10、元朝:棉花种植区域进一步推广到全国。明朝:政府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篇三: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习目标】1、识记井田制和封建土地

12、制度及租佃制相关内容;2、了解中古土地制度变更这一主线3、通过材料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和经营方式,培养生材料提前能力。【课前预习】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的演变(公有制国有制私有制)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1)内容:田有公私之分,“公田”为 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 没有 。(2)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3)瓦解:表现: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 原因:直接原因是各国的 (承认土地私有权,加速了 的瓦解);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推动标志:商鞅变法,从废除了井田制。3、封建社会:实行土地私有制。(1)确立:

1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 。(2)主要形式:君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公田转化而来、军功获得、买卖获得)(3)重要历史现象:土地兼并 概况:汉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宋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清日益普遍A公田归贵族所有,私田归庶民所有B公田的生产采用庶民集体耕作方式C要求先种公田,公事毕然后治私田D公田中的所有收获物都归贵族所有2.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既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B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C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3.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

14、初税亩”。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实质上表明当时A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C税收制度得到国家确认 B诸侯权力增强 D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4.吕氏春秋写道:“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这表明战国时期A土地公有制仍占主导地位 B“铁犁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土地私有调动生产积极性 D政治动荡引发土地制度变5、一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探究一(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2)变化: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4分)影响:促进生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但土地私有导致土地兼并严重极易激化阶级矛盾。(6分)探究二 方式:租佃关系 影响:推动租佃关系发展。进步性: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这些均调动了其生产积极性;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ABD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