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不倒的解决方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907290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而不倒的解决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而不倒的解决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而不倒的解决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而不倒的解决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而不倒的解决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而不倒的解决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而不倒的解决方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而不倒的解决方案篇一:大而不倒银行“大而不倒”问题探析盛延良 1507032摘要:“大而不倒”现象历史久远,现指金融机构因规模、可替代性与系统关联性等因素具有系统重要性而不能任其倒闭,否则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各国政府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实施救助的根本目的在于防范或遏制系统性风险,然而,“大而不倒”容易引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破坏金融体系的市场约束机制。本文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探究银行“大而不倒”的具体原因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针对相应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以减轻其倒闭可能对金融体系造成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银行 大而不倒 解决策略1.“大而不倒”现象的历史回顾“大而不倒”现象指的是银行、投行等金融

2、机构,因其业务体量以及在金融混野经营体系中的关联性作用,而成为不允许倒闭的角色。为了避免这类金融机构倒闭,政府会选择出资救助,或者邀集金融业其他重量级企业联合出资为受救助者保底,“大而不倒”变成政府一种十分无奈却不得不为的政策选择。“大而不倒”现象的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到1890年因阿根廷债务危机导致的英国巴林银行危机事件,当时已成为整个英国商业和经济的信用基石的巴林银行因所持的阿根廷政府债券巨额贬值而命悬一线,但由于英格兰银行发起金融救助,最终得以化险为夷。不过,“大而不倒”作为政府对问题金融机构展开紧急救助的政策措施,则应以1984年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联手救助伊利诺伊州大陆银行事件为

3、标志,这是历史上美国最大规模的银行重组,当时该行是美国的第七大行,而重组花了10年时间才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原理被其支持者扩展到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也包括对冲基金。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濒临破产,从5月份到9月份150天的时间里,公司的资产净值下降了90%,出现了43亿美元巨亏,最后美联储不得不出面组织由美林、摩根等15家国际性金融机构注资亿美元购买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90%的股权。继1984年之后,20XX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将有关“大而不倒”学说的辩论带回到金融监管理念的中心舞台。在危机中,高盛的“大而不倒”劫持了全美国。在所有的金融机构当中银行的“大而

4、不倒”的现象更为突出。2.银行“大而不倒”的原因及危害银行“大而不倒”的原因大型银行由于规模大,所占市场份额大,囊括的金融服务种类多,甚至独占某些金融业务,其无序倒闭将对整个金融体系及经济活动造成恶劣影响,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所谓系统性风险,是指由金融体系整体或部分损害引起的,对实体经济具有潜在的严重消极影响的金融服务扰乱风险。换句话说,大型银行的倒闭具有极大的负外部性,可能引起一系列金融机构连锁倒闭,进而可能造成整个金融体系乃至实体经济的严重损害,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因此,当大型复杂的银行机构濒临倒闭时,各国政府出于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考虑,大都采取中央银行再贷款或直接的财政救

5、助等干预措施,对其加以特殊保护,从而形成“大而不倒”现象【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社会各界对“大而不倒”现象提出不少质疑,但面对此起彼伏的金融危机,为了维护本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各国政府从未间断对发生问题的大型银行机构实施紧急救助。在公共财政纾困的作用下,许多濒临倒闭的大型金融机构,如瑞典北欧银行、法国里昂信贷银行、日本足利银行等,均因政府出手相救最终得以起死回生。次贷危机爆发后,面对这场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为了恢复市场信心、遏制金融危机扩散和蔓延,防止金融体系乃至实体经济的崩溃,世界主要国家的政府共同联手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金融救助行动。英格兰银行向北岩银行提供260亿英镑的紧急贷

6、款并最终对其国有化;冰岛政府将国内最大的三家银行收归国有。这些行动,使原本已在适用上受限的金融救助政策获得了新的效力,同时也使“大而不倒”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质疑。在过去的实践中,判定一个大型银行是否在“大而不倒”的范围,并没有确立明确的标准,因此,对于某个已陷入绝境的金融机构是救或是不救,完全依赖于各国当局的自行判断。次贷危机后,“大而不倒”问题迅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将其列为重要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 “系统重要性”概念,并对那些“大而不倒”的机构正式冠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称谓。正是因为“大而不倒”的银行机构具有“系统重要性”,其倒闭容易引

7、发系统性风险,所以,各国政府对其给予某种特别保护。就一国而言,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处于该国金融体系的中心地位,一旦倒闭,会对国家金融体系或者更宏观的经济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就全球范围而言,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因其规模、市场重要性和全球关联性,一旦倒闭,会严重影响全球金融体系以及对一系列国家造成不利的经济后果。从次贷危机中各国的金融救助案例来分析,尽管个案发生的背景和条件各有不同,但各国政府实施金融救助的对象均具有系统重要性,其救助的根本目的均在于防范可能发生的,或者遏制正在发生的系统性风险。在金融全球化、经济金融化的大背景下,由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规模大、交易对手多、组织机构复杂、与其他机构和投资者

8、的关联性强,且不可替代性高,一旦陷入困境,不仅自身面临巨大的救助成本,也会影响交易对手和市场信心,加剧市场恐慌,从而造成金融体系的整体不稳定。因此,出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考虑,世界各国政府对这类银行机构决不会见死不救,这就导致许多银行虽历经危机却终能死里逃生,因而形成“大而不倒”愈演愈烈的现象【2】。“大而不倒”引发的道德风险在金融危机的形成和演进过程中,政府对陷入困境的大型银行是否给予救助,总是面临两难选择:如果不出手相救,则其倒闭会导致金融机构连锁倒闭即“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如果出手相救,则又会强化其“大而不倒”的预期,在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引发道德风险。在经济学语境下,道德

9、风险是指一方在风险隔离的条件下,会采取与其完全暴露在风险之下时不同的行动。由于相信自己不会完全承担其行为的后果,因而其行事会不再像其承担完全行为后果时那样小心谨慎,从而导致另一方为其行为承担部分后果。结合“大而不倒”现象来分析,道德风险是指这样一种情形: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在经营失败时,因受到政府公共财政的救助等特殊保护而逃避了本该承担的风险甚至倒闭的后果,由此会促使其日后从事经营业务时冒更多更大的风险。“大而不倒”引发的道德风险,表现在多个方面。从“大而不倒”机构本身来看,由于银行经营的巨额损失最终由政府埋单,这不仅会使政府救助所投入的财政成本转化为其股东和高级经理人的巨额私人收益,而且

10、容易诱使这些机构的逆向选择行为。倘若这些机构存在着一旦经营失败则会由政府救助的预期,那么,它们就不会像一个理性经济人一样作出审慎决策,就可能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热衷于冒险,如降低贷款标准,放弃审慎原则,形成高杠杆的融资、过度的证券化、过度的金融创新甚至严重的金融泡沫。在这种情形下,政府的救助事实上是在鼓励它们任意放松风险管理,而从事高风险投资和交易业务,以期在经营成功时获得超额利润,而在经营失败时则由纳税人纾困。可以说,“大而不倒”不仅违背了“风险自负”这一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客观上刺激了这些金融机构日后从事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风险经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金融机构竞相扩大规模,并增加业

11、务复杂性和系统关联度,因为规模越庞大、业务越复杂,系统关联度越高,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就越大,因而获得救助的筹码就越多,则越是“不能倒”。而这种结果,显然是与政府实施救助的初衷相悖的【3】。从金融市场参与者来看,如果大型银行机构面临倒闭时会得到政府救助,那么,就没有人愿意花精力去关注这些银行机构的经营行为,金融系统的市场约束机制可能会受到影响,股东、债权人、存款人、担保人、保险人等利益相关者对金融机构的制约和监督可能会弱化。例如,银行的股东因不用担心其投资血本无归,就不会重视和关切机构的审慎经营和风险控制状况,反而会支持机构采取高风险经营策略,甚至不惜过度冒险,以求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同样,机构

12、的债权人因不必担心承担风险损失,因而也不会过多地关心银行的经营状况。而对于其他市场参与者而言,“大而不倒”容易助长其冒险和投机的心理,它们可能会将这些机构视为“永不沉没的金融航母”而增加对其投资,这种市场的逆向选择反过来又会导致“大而不倒”问题的进一步加剧。可以说,“大而不倒”不仅引发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而且也弱化了金融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和自我纠正机制,使经营亏损的金融机构不能及时淘汰出局,市场约束的作用受到扭曲,市场退出的压力不复存在。受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道德风险会在整个金融市场中扩散和放大,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金融危机也就一触即发了。3.解决银行“大而不倒”难题的政策路径 增

13、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损失吸收能力为了提高系统重要性机构的损失吸收能力,减少其倒闭的可能性,巴塞尔委员会通过巴塞尔协议III推出了提高这些银行机构最低资本标准的措施:一是设定资本附加,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以普通股形式增加留存资本,设置“资本缓冲”,以进一步增强吸收非预期损失的能力;二是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提出额外的监管标准,以反映其在系统稳定及系统性风险累积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影响。 强化银行个体的审慎监管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限制单个银行的规模、复杂性和系统关联性,以降低单个金融机构在系统性风险的集中和传递方面的重要影响,是后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法改革的基本走向。引入“沃尔克法则

14、”,要求银行机构对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的投资额不得超过基金总资产的3%以及银行一级资本的3%,同时,限制银行从事自营交易,禁止银行做多或做空其销售给客户的金融产品。三是限制金融衍生品投机交易,规定银行仅可从事利率、汇率以及黄金和白银的掉期交易,信用违约掉期等高风险衍生产品由特定子公司经营并接受特别的资本金、保证金和职业操守等监管要求;绝大多数场外衍生品将通过第【4】三方交易所和清算中心进行集中交易、统一清算。 构建银行有效处置的制度框架实际上,现有的普遍破产清算程序不能应对所有银行破产问题,大型银行“太大而无法清算”也是“大而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破除“大而不倒”的现象,必须建立一套有效

15、处置的制度机制,以减轻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倒闭可能对金融体系造成的负面影响。作为金融监管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多德-弗兰克法案针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建立了有序的破产清算机制,并明确授权政府有关部门在那些对市场有重大影响的大型银行陷入困境,而对其提供救助又将造成纳税人巨额损失和市场自律损害时,对其进行有序清算【5】。在FSB的推动下,国际社会正在探索构建系统重要性银行有效处置的政策框架,其中主要涉及以下机制:其一,恢复和处置计划。该计划要求每个系统重要性银行都应制订相应的恢复和处置计划,该计划应能反映银行的具体情况与性质、复杂性、相互关联性、可替代性水平和大小。其二,可处置性评估机制。该机制要求处置处理当

16、局应采取可行、可信的措施去解决问题,审慎选择危机处置方式,避免严重的经济崩溃和纳税人的损失,同时也能保护其系统重要性的功能。其三,危机处置损失分摊机制。该机制旨在确保所有银行均可被处置,政府在援助处置过程中产生的最终成本应由金融机构承担而非纳税人承担;建立股东和债权人之间有序的损失吸收机制,包括自救机制,以确保责任承担的合理性,降低道德风险;此外,避免机构的处置给国家宏观经济运行造成较大破坏,并维护处置期间的宏观金融稳定【6】。参考文献:1 巴曙松,孙兴亮,朱元倩. 如何应对“大而不倒”问题?基于软预算约束理论的视角J. 国际经济评论. 20XX2 王刚. 金融机构“大而不倒”问题:发展沿革、解决方案与政策启示J. 上海金融. 20XX3 贾玉革. 金融机构“大而不倒”中的道德风险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