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第三章节1土地的供给与需求课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0905789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4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节1土地的供给与需求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节1土地的供给与需求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节1土地的供给与需求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节1土地的供给与需求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节1土地的供给与需求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节1土地的供给与需求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经济学第三章节1土地的供给与需求课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第一节 土地的供给,一、土地供给的概念: 土地的使用价值取决土地的地理位置、形成母质、地形地貌、土壤质地、地上地下水文特性、海拔高度、植被、交通条件等等。土地供给就是指可利用的土地的供给,即地球所能提供给社会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二、土地的自然供给(the physical supply of land)及其制约因素,1、土地的经济供给的概念 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就叫土地的自然供给。 2、土地的自然供给受下列因素制约: (1)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 (2)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 (3)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 (4)可供人类利用的

2、生产资源; (5)一定的交通条件。,地球的表面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 其中: 海洋为3.61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0.8%。 陆地为1.49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面积的29.2%。 陆地中,近50%的面积是永久冰盖地、干旱沙漠地、岩石、沼泽、高寒地区等目前难以利用的和无法利用的土地。 适宜人类利用的土地只有7000万平方公里左右,约占陆地面积的17.5%的土地可作为耕地,其中最好的耕地只占陆地面积的7%。 土地自然供给在世界各国的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 远东和欧洲25%以上的地球表面积是可耕地,而大洋洲只有5.5%,拉丁美洲只有6.2%。,世界土地的自然供给,中国土地的自然供给,在

3、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中: 从热量条件看 大部分地区属中纬度地带,热量条件优越。其中1.2%为寒温带,26.7%为青藏高寒气候带。 从雨水条件看 中国东南部受季风影响强烈,气候温暖湿润。其中,湿润区占32.3%,半湿润区占17.8%。 全国可供开垦的宜农荒地资源仅为3330多万公顷,其中40%50%为为天然草地;16%20%分布在南方山丘地区;其余1330多万公顷如全部开垦,仅可得到耕地800万公顷。,三、土地经济供给(the economic supply of land)及其影响因素,1、土地的经济供给的概念 所谓土地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成为人类可直

4、接用于生产、生活的土地的供给。,(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 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2)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 的生长而言的,现在人们偏重于耕地或粮食用地的供给; (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 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是不同的; (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 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2、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联系与区别:,(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 (2)利用土地的知识技能 (3)社会需求 (4)产品价格 (5)土地利用计划 (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3、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土地经济

5、供给的弹性,一般表现为以下两种形态: 一是从一时一事某种具体场合看,土地价格可以不变,但土地的经济供给无限,土地投资商可以在同一价格水平下随意选定土地供给量。,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作为商品受一般价格决定,其经济供给是变动的,同时在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产业结构变动等情况下,土地供应计划与政策改变时,土地经济供给是时刻在变动的。当然,这种变动并不能完全摆脱土地资源稀缺性的约束。,(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 (2)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3)建立合理土地制度 (4)调节消费结构 (5)利用新技术 (6)保护土地资源,4、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土地需求的本质,即人口发展对土地的需求 。 一

6、、人口经济学理论 所谓人口经济,实际上就是研究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人口经济理论发展到今天,可以分为西方资产阶级人口经济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第二节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一)西方资产阶级人口经济理论 要点: 1、17世纪初,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 Petty)就指出:“土地 为财富之母,而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要素”。这里所说的劳动是财富之父而能动要素就是指人口的作用。 2、18世纪法国的魁奈(FQuesnay)也把人口视做财富的第一创 造性因素。 3、适度人口论。其代表人物有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J G K Wicsell)、英国经济学家坎南(E Cannan)

7、、英国人口学家桑 德斯(Carr Sunders)、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A Landry)等。 适度人口论认为,人口过剩和人口不足同样不利于经济的发展。,4马尔萨斯(T R Malthus):1798年以美国作为新的独立国家并涌入了大量移民这一事实为基础,指出: (1)人口成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是趋于算术级数增长。 (2)他把人口增殖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联系起来,认为人口增殖力与土地生产力是不平衡的,食物增长必然落后与人口增长。 (3)他把人口增长与工资联系起来,认为人口增长愈快、愈多,每个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必然下降。 (4)他认为人类社会制度及其自身的改善是不可能过多地增加人类幸福的。,

8、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再生产包括两部分,即人 类自身的再生产和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人类自身的 再生产和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他 们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出现新的不平衡。,(二)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一)世界人口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人口发展的特点 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占主要地位 增长速度缓慢 人口密度低 2第二次世界打战后,人口增长加快 3世界人口预测 1974年联合国作的世界人口预测资料,该预测按婴儿出生率的四种速度(降低、较低、中速、和高速)预测世界总人口,到2075年将为56亿、95亿、122亿和158亿。如果按中速预测,世界人口到2000年将达到64.06亿,2

9、025年达到90.65亿,2050年达到111.63亿。,二、人口展望,表1 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需要的时间,首先,周期性的大起大落,呈现若干次循环。 其次,在经过较长的时间的停滞之后呈台阶式的倍增。 中国人口的几个发展时期: 先秦的10002000万人到封建社会的前期西汉的6000 万。 明末清初的6000万到清代“康雍乾”封建社会晚期,总人 口由6000万骤增到3亿。1840年已突破4亿大关。 1949年5.4亿到1989年的11.12亿,翻了一番。,(二)中国人口,根据人类对土地的作用程度,大致可分四个阶段: (一)依赖大自然恩赐的渔猎阶段 (二)利用大自然的初始阶段 (三)较大规模和大

10、规模开发利用土地阶段 (四)开发利用土地与保护耕地相结合的阶段 面临的重大问题 : 1、人口压力、粮食供给压力增大; 2、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压力增大; 3、工业污染、环境负荷加重等,三、人地关系,一、农业用地需求: (一)耕地 (二)园地 (三)林地 (四)草地 二、非农业用地需求 非农业用地需求是指除了农业用地之外的需求。 影响土地需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口增多,形成了日益增多的粮食、住宅、交通、产业、娱乐用地的需求 。,第三节 土地的需求,三、经济发展的需求 经济规模的扩大:引起对土地总量的需求 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对土地需求结构的变化,一、一般商品的供求关系 (一)一般商品的需求

11、关系,第四节 土地的供求平衡,一般商品需求量随商品 价格下降而上升,(二)一般商品的供给曲线,(三)需求与供给关系的例外待价而沽,(四)均衡价格 所谓均衡价格,就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 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 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二、土地供求平衡,一般状态下的土地供求均衡图,土地供求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土地作为特殊商品,在许多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其位置固定不变,自然供给不变,经济供给弹性也是有限的,买卖双方不能自行决定土地的位置和用途,土地价格受当时社会和政治局势稳定与否及经济的繁荣与衰退等因素的影响极大,所以,工业、商业、住宅用地有时又表现出供求的特殊性,,三、我国政府管理对土地供求关系的调节 功能和措施,首先,实行了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这是我国土地市场建设的基本制度。 其次,是1997年党的11号文件颁布后,确立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其三,进一步扩大土地招标拍卖,扩大土地市场经济收益相结合,后又兴起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创新,这就为由政府垄断一级市场统一供地提供了资金保证,有效地改变了多头分散供地的缺陷。,四、缓解人地关系紧张状况的措施,(1)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 (2) 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每一寸土地及一切自然资源,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完善现行的土地制度。 (3) 严格依法保护和管理好土地和耕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