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务处工作总结.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99867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教务处工作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大学教务处工作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大学教务处工作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大学教务处工作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大学教务处工作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教务处工作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教务处工作总结.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教务处工作总结篇一:高校教务处工作总结20XX年工作总结教务处20XX年,教务处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在校长和主管校长的指导下,在各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一、教务秩序稳定运行20XX年,教务处较好地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安排(教学计划审定与学期教学安排、试卷印制与管理、日常考务安排、教学工作量审定、成绩管理、教学服务等),保证了教务秩序稳定运行。(一)课程开设全年开设1775门理论课程(不重复计算),上课班级4194个,任课教师1865人次。开设实践教学环节565门(不重复计算)。(二)毕业率与学位率20XX届xx总计5133人。其中正常毕业5

2、006人,毕业率为%;正常毕业学生中,4745人获得学位,获得学位率为% 。毕业率和学位率与上年比较稳中有升。94名修读二学位学生中,93名学生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三)补考、重补修等考务安排安排补考10737人次,及格5568人次,通过率 %。安排重修、补修3654人次,及格2193人次,通过率 %。顺利完成20XX年上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和考务组织工作,报名人数13084人,通过率%。顺利完成20XX年下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两个校区的报名工作,报名人数达到15131人,创报名历史新高。20XX年引进优质视频网络通识课程10门,选修学生共1158人。二、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持续突破

3、20XX年,我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立项持续突破,尤其是国家级项目由去年3项增加到今年5项,首次获得省级双语课程建设立项。全年共有1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立项建设计划。(1)地质工程专业获批“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教学模式教师中选拔部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试点。20XX年,我校共有19位教师提出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申请。20XX年上半年,我校召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经验交流会。各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教学秘书以及全校近400名教师代表和教务处部分工作人员参加了交流会。 来自管理与经济学院教师林桢教授、朱雪芹教授、李纲副教授和思想政治

4、教育学院教师张梅教授、杜学礼副教授等5位教师分别以“半开放式话题演讲”教学模式探索、现代教育理念在管理学科教学中运用、“自主-交流-互动”教学模式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增强思政教学效果”为题就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和课程考核模式创新作了典型发言,展示了模式创新的经验体会、实施效果、学生收获、经验总结、意见建议与完善措施。3位学生代表分别结合自身学习经历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的效果进行了反馈,他们认为通过这一系列课堂教学改革,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调动了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感到理论不再枯燥,课堂不再沉闷,学习变得更加有趣;通过课程考核改革,不

5、用再死记硬背,而是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不再像以往那样“临时抱佛脚”蒙混过关,而是将功夫下在平时,使他们受益匪浅。教务处处长刘法贵教授最后以“模式创新的几点个人认识”为题作了总结。他认为,模式创新是落实规划纲要精神和高教30条的重要举措,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必然选择。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评价模式的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各教学单位的重视以及师生的共同参与。此次经验交流会旨在总结课堂教学改革试点经验,交流各学院成功经验和做法。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考核改革从试点阶

6、段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四、高度重视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一)教师发展论坛为进一步促进教师健康发展,有效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胜任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开设“教师发展论坛”。论坛的组织形式包括教学沙龙、教学研讨、教学示范与观摩、教学讲座、经验交流等,通过邀请校内具有典型代表的优秀教师,以“自己的人讲身边的事”,邀请校外专家,以“校外的人讲教学的事”,着力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师魂,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基本能力,促进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20XX年11月,学校在龙子湖校区举办“教师发展论坛”第一讲:教书与育人。大会邀请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王玉柱博士、资源与环境学院李玉琴老师、机械学院王丽君教

7、授、关工委孙绪金教授分别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班导师的感悟、教书与育人、如何做合格的大学教师等方面作“教书育人”方面的专题报告。全校近400名教师参加本次活动。校党委书记朱海风教授、副校长王天泽教授参加了首届“教师发展论坛”。学校将持续通过论坛形式搭建交流平台,鼓励广大中青年教师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中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引领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二)班导师为规范全日制本科学生班导师管理,促进本科生导师加强对学生的学业发展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学校出台了全日制本科生班导师工作管理办法和班导师

8、考核实施细则。 20XX年下半年,为总结班导师制实施一年来的效果,鼓励先进,根据学校全日制本科生班导师工作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学校开展了优秀班导师评选工作。经过学院推荐、学校组织专家评审,共评出20XX年度优秀班导师10名。(三)学生学业发展若干意见学校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探索高校学生工作新思路、新制度、新措施,构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新格局,培养品行优秀、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勤奋务实,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引导和帮助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把关注关心关爱学生落到实处,对学生既要做到严格要求,又要

9、做到善于引导,潜移默化。学校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大学生挑战杯等创新竞赛的扶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和完善协同联动促教促学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0XX年下半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精神,构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新格局,培养品行优秀、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勤奋务实,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引导和帮助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把关注关心关爱学生落到实处,学校党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业全面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学校各级职能部门、

10、各学院要着力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学会明辨是非,学会思考问题,学会规划人生,学会生存生活,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具备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政治立场坚定、求学目的明确、人生目标清晰。认真研究学生特点、把握教育节点,围绕“认识大学、认识专业、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主题,组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和学业指导工作。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养成教育相结合、严肃纪律与奖惩教育相结合、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考核评价方式,实行以学生学业发展和能力提升为主题的评价方式。学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

11、建设,强化文化育人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加强学生美育教育,培养庄重、高雅的审美意识,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教学工作会议20XX年教学工作会议是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教学工作会议,是学校站在更名为大学和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的起点上,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昂首迈进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也是学校党委和行政已经做出教育教学重大发展举措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教学工作会议。目的是按照“办一流特色大学,创一流办学业绩”的总体目标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创新,

12、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贯彻落实好学校重大发展举措,继续以务实进取的精神,脚踏实地走出一条特色办学之路。教育教学,学生为本。学生发展,学校为基。学校发展,人才为要。本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题是:围绕学生全面发展,持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胜任力。篇二:大学教务处20XX年工作总结及20XX年工作要点大学教务处20XX年工作总结及20XX年工作要点教务处20XX年,教务处深化教学改革创新,通过培养模式多样化、专业发展特色化、课程建设化、教师培养制度化、内部保障体系化、成效彰显加速化,较好地完成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取得显著成绩: 一、20XX年工作总结1.改革培养机制,培养模式多样化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的

13、“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为目标,通过改革培养机制,实现优才优育。20XX年共设置各类创新班、强化班和教学改革试点班30个,其中科学前沿研究学科交叉型人才创新班2个、学术研究型人才创新班9个、高层次应用性人才创新班8个、外向型国际化人才创新班8个、复合型人才创新班2个、创业型精英人才创新班1个。每届学生达1000多人,超过学生总数的15%。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续写辉煌。20XX年新增经济学本硕创新班,本研连读创新班总数达8个。进一步加强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合作,生命科学创新学院入选“广东省试点学院”。20XX年基因组创新班有2人次发表2篇学术论文,该创新班累计共有38人次在国际顶级期刊

14、发表26篇论文。卓越工程师培养稳步推进。20XX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土木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试点专业已初具特色,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顺利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质量试点评价。继续与中广核、南方航空等著名企业开展“订单式”联合培养,成效明显。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正式启动。20XX年招收28名学生组建首届卓越法律人才试点班,以“2+2+2”(6年)为基本模式框架,探索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业型精英人才初见成效。20XX年创业教育学院除继续开设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外,招收46名学生组建第三期创业班。通过开展创业微

15、计划大赛、微信营销训练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技能。现有12个创业项目实际运作良好。国际化人才培养渐成规模。本科国际交流项目超过60个,覆盖全校所有专业,其中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合作的2+2本科双学位项目、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合作的3+1+1本硕连读项目已形成品牌效应。依托中美创新学院,开设旅游与酒店管理、行政管理、新闻传播、工商管理四个国际班;依托中法工程师学院,开展中法3+1+2本硕合作项目。20XX年参与国际联合培养、海外游学的本科生达532人,比20XX年增长%。2.加强内涵建设,专业发展特色化实施分类指导,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在重点专业推进综合改革,现拥有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在一般专业强化特色发展,目前建设有国家特色专业18个,省级特色专业23个;全英本科专业5个。在新办专业加强规范化建设,保证新办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新办专业的学生满意度。建立健全专业招生预警及设置优化机制。改造提升传统学科专业,注重建设交叉学科专业,努力建设与国家、广东省新兴、支柱产业密切结合的专业。在努力增强工科专业优势的同时,不断加大理科、人文社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完成商务英语、智能科学与技术等2个新专业备案工作。加大专业条件建设。20XX年投入1000万重点建设新兴学科专业、交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