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军事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90130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魏军事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魏军事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魏军事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魏军事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魏军事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魏军事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魏军事制度(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魏军事制度篇一:论北魏军镇制度的积极作用论北魏军镇制度的积极作用内容摘要:军镇作为新兴的地方行政机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在北魏时期,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巩固北魏的政权做出了积极贡献。关键词:北魏 军镇制度 巩固政权 发展经济军镇是十六国末在北方地区建立的军事管制式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当时,北方各政权将军事要冲驻军及其家属和所管人口与一般平民分开,称为“镇民”,辖区称“军镇”,长官称“镇将”。镇将负责军镇内的军事和民政,实行军事化管理。北魏的地方行政单位,基本上承袭晋制,设置州、郡、县三级制,此皆民政单位。但是,北魏初期统一华北之战及其後与南朝之对峙、与蠕

2、蠕之斗争,使其不得不加强国防措施。终于,军镇便告成立。在这一时期,南北边界均设军镇,同一级行政区,大约与州的行政级别相当。北魏在北方边区设置六个军镇,以防御柔然族的南下。六镇为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各镇统辖军民者称“镇将”,又有副将等。唐代于边防要地亦设镇,分三等(上镇,中镇,下镇),各设镇将,镇副录事、参军等。军镇作为新兴的地方行政机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在北魏时期,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巩固北魏的政权做出了积极贡献。(1)巩固北魏政权北魏军镇之建置,旨在固边境、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控制、维护境内治安等。周一良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3、中言到“北魏设镇主意在于固南北边境;次或地属新附,立镇以资威慑;或势同犬牙,则镇所以防寇盗。”首先,边疆较为安宁。北魏在南北方的敌人主要是柔然和汉族人建立的南方政权。边镇的建置,较为有效地阻止了他们的侵扰。“和平五年(464年)秋七月辛丑,北镇游军大破蠕蠕。”“延兴二年(472年)闰月壬子,蠕蠕寇敦煌,镇将尉多侯击走之。”柔然屡次犯边,遭到北魏军镇的痛击,不仅消耗了柔然的军队,而且在心理上给与柔然人沉重地打击,迫使柔然不敢轻易犯边。第二,平定叛乱。军镇不仅要防御柔然的侵袭,而且也要防备其他游牧民族的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37页 魏书卷五高宗纪 魏书卷七高祖

4、纪上侵扰和反叛。“时北地诸羌数万家,恃险作乱,前后牧守不能制。?藻推诚布信,诸羌咸来归附。藻书其名籍,收其赋税,朝廷嘉之。迁龙骧将军、雍城镇将。先是氐豪徐成、杨黑等驱逐镇将,故以藻代之。至镇,擒获成、黑等,斩之以徇,群氐震慑。”因此说军镇在平定叛乱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安置、震慑新附。北魏在不断征战的过程中,往往将归附的少数民族部众迁往军镇,以达到监视、震慑的作用。“初,显祖世有蠕蠕万余降附,居于高平、薄骨律二镇?”最后,较为有效地防范盗寇。北魏时期,多有盗寇扰民,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军镇的建置,有效地制止了盗寇的发生。(2)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魏晋时期,北方草原上活动的主要是鲜卑各部,在

5、建国初期和统一黄河流域的过程中,畜牧和军事掠夺成为北魏的主要财政。平定中原后,鲜卑族人来到了广袤的平原地区,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人口也在不断增加,原先掠夺和畜牧的生活方式己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这就迫使北魏统治者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商业等,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北魏时期,为了限制土地兼并和解决为地权争执的诉讼纠纷,也为了稳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加赋税以实国力,在先后实行“计口授田”、屯田制、劝课农桑的基础上,又推行均田制。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北魏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军镇实行屯田制,不仅解决了军镇的物资需要,也极大地发展了当地的农业。镇长官除了在军镇附近屯田之外,还充分利用本镇的优

6、势,发展商业,既增加了百姓的收入,稳定了民心,又增加了军镇的税收,充实了国库。“又弘农出漆蜡竹木之饶,路与南通,贩贸来往。家产丰富,而百姓乐之。诸镇之中,号为能政。”而同时,为了方便南北两镇粮运的便利,太武帝拓跋焘令刁雍主持造船运粮一事,较好地解决了北方军镇的粮荒问题。军镇造船运粮,主观上解决了自身粮荒问题,客观上则促进了北魏造船业和航运业的发展,有利于北魏经济的快速发展。 军镇通过屯田、造船、鼓励贸易等措施,促进了镇内的农业、商业、造船业及航输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北魏经济的进步。(3)震慑坞壁从十六国时期到隋统一,由于战乱频繁,北方许多汉族大地主便在一些地区建 魏书卷70刘藻传 魏书卷24崔

7、玄伯传立起一个个带有自卫性质的坞壁。在战乱的情况下,势单力弱的下层民众通过坞壁得到少许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抵抗落后族的武装掳掠,在这一段时期,坞壁基础巩固,成为北方社会重要的组织形式。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后为了取得各地宗主的支持,建立联合统治,魏道武帝承认宗主在地方上的势力和他们在政治经济上的权利,并认命这些坞堡主为“宗主督护”,让他们代表政府去行使基层政权职能一向农民征发租调力役,维护政治秩序。然而,在宗主督护制下,北魏境内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集政治、经济、军事为一体的独立王国。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政府的政令难以推行;同时,坞堡主占有大量的隐户,也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些坞壁的存在,无论在政

8、治,还是在经济、军事方面,都无利于北魏的长期统治。随着北魏统治者统治实力的不断增强,加之封建中央集权的需要,坞壁退出历史舞台就成了一种必然。随着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和军镇的陆续建立,鲜卑部落兵的强大,加上北魏统治者对于汉族上层的拉拢,使得坞壁主几乎没有存身的条件。因此在这一时期,中原强宗豪族被迫迁徙到军镇。这样,强宗豪族就没有机会去募兵自保,也就失去了成为坞壁主的可能性。同时,他们被迁徙到军镇,不但增强了军镇的实力,而且能够更有效地来控制这些强宗豪族,震慑原有的坞壁主。如北魏后期沃野镇的酋帅简常善,其父祖是以近似于中原强宗的“豪族”身份迁到六镇。(4)促进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

9、前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不论南方还是北方, 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而北魏军镇的镇将、镇民中不仅有拓跋部成员及其他鲜卑人,而且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及汉人。当时军镇随着军镇数量的增多,对于镇兵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补充兵源,北魏统治者采取强制手段,将各族民众强行迁往边镇。以六镇为例,六镇镇民的民族成份十分复杂,据魏书知有鲜卑、汉、匈奴、乌丸、柔然、救勒、高丽及西域杂胡等。这些民族在六镇地区经过一百多年杂居共处,遂在政治、经济和生活习俗诸方面同于鲜卑。民族融合是双向交流、互相渗透的,不存在单纯的汉化、鲜卑化。不过,在这其中汉化是主流。特别是孝文帝改革,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

10、、改姓氏、定族姓、允许胡汉通婚,这些汉化政策都加速了民族融合。从六镇起义中,也可以看到民族融合的影响。如:“沃野镇民破 六韩拔陵聚众反,杀镇将,改元真王,诸镇华、夷之民往往响应。” 周书常善传起义失败后,六镇兵民二十多万人被强迫迁到河北,分散就食。身为匈奴单于后裔的破六韩拔陵发动起义,自封为王,而不用单于,说明他受汉文化的影响。其次,“诸镇华夷之民响应”说明汉人和各少数民族部众一心。再次,起义失败后,将镇民迁到河北就食,也说明了六镇镇民汉化的成果。总之,北魏统治者采取主动政策,移民于边镇,主观上是为了补充镇兵数量,客观上却为民族大融合提供了条件。军镇的建置,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民族关系方面都给

11、北魏带来了积极影响,巩固北魏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参考文献:(一)史料1、魏收 魏书 中华书局20XX年2、司马光资治通鉴(二)论著1、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中国历史地理图册 谭其骧3、北魏史 杜士铎 陕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2年4、两晋史话 王文清 北京出版社 1987年5、中国历代宰相的谋略与权术魏晋南北朝卷 尚虹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年(三)论文1、程钊北魏军镇制度探究2、梁伟基北魏军镇制度探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02期3、何建国北魏军镇研究山西大学20XX年4、张敏论北魏长城军镇防御体系的建立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XX年02期 资治通鉴司马光篇

12、二:浅谈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发展演变浅谈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发展演变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产生要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私有财产的增加和阶级分化的加剧,刺激了氏族显贵和父权家族首领的贪欲。为了掠夺邻人的财富和供使用的奴隶,经常发动对周围氏族部落的战争。出于战争和防御的需要,几个地域相近或有一定共同利害关系的部落组成了部落联盟。这一时期,也叫做军事民主制时期。这一时期中,社会组织的最高形式是部落联盟,部落联盟中有部落大会,其决策机构是联盟议事会。部落联盟的首领通常出自联盟中实力最强大的部落。军事民主制时期是阶级社会和国家出现的前夜,部落联盟是其最高组织形式,已具有国家雏形。他有两个重要特点:一,它的军事性。部落

13、结成联盟是为了军事需要。二,部落联盟保留了一定的民主色彩。阶级社会出现第一支军队出现在夏朝,是从军事民主制时期军事首领周围的亲兵集团蜕变而成,因而带有不少的原始性。这是夏朝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巩固对平民奴隶统治和对外掠夺性战争的需要。夏王是夏朝军队的最高统帅,可以控制中央王朝的军队和地方侯 伯的军队。夏朝的军队兵农合一,没有常备军等的原始性影响了其指挥系统不完善,将佐文武不分。但其军事制度在对内镇压平民和奴隶的反抗对外掠夺和扩张的战争中,巩固了夏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并扩大了版图,成为奴隶主阶级的重要支柱。到了商朝军队成为其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高统治者对国家拥有统领指挥权。从武丁时期

14、开始,军队中出现了编制单位,商王室军队称为师或旅。商代军队中“王师”最强大,用于镇压各种反抗力量,巩固统治地位。讨伐诸侯反叛稳固王朝的统一。商朝也同夏朝一样通过不断的征伐战争掠夺了大批奴隶和财富,扩大了王朝领土。西周时期,已初步形成战时指挥系统,周王是中央军和诸侯地方军的最高统帅,有权指挥和调动全国的军队。执政大臣太师、太保是王以下最高指挥官。西周的军队由中央王朝的正规军和诸侯地方军组成。中央王朝军队有西六师,成周八师的正规军、王室禁卫军和特殊的夷隶兵等几部分组成。地方诸侯也有军队建制,因大小不同军队数量也不同。西周族军的编制是以百人团,千人团,万人团为单位的十进制编制,军队也有定期训练的制度

15、,有时还进行实战演习。西周的军队是奴隶主手中强大的暴力工具,它的设置和组成体现了宗法等级制度。在西周初期,西周同夏商王朝一样,巩固和加强了中央王朝的统治,在后期,镇压了诸侯的反抗,得以维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军事制度发展到春秋时期,最高统帅依然是各国君主,未形成常备军,没有专门的武官系统,基本文武不分制。各国的军队数量无确切记载,在编制方面,战车由武士和步兵混编,各国情况不尽相同。春秋时期的武装力量可分为三大类:国家军队,地方部队和贵族私人武装。其中,各国大小不一的私人武装力量是造成内乱不断的根源。由于战国时期各国间战争频繁,所以都十分重视军队,与春秋时期相比,战争规模更大,时间更长。因此,战国时期各国军队的人数更多,并且已形成常备军。常备军是各国军队的中坚,是军队的核心。在军队数量不断扩充的同时,常备兵制与郡县征兵制应运而生。较过去相比,步兵成为军队的主力,骑兵的作用也增大了。与此同时,各国军队制定了严格的军纪,规定奖惩条例。对战功实行重赏重罚制,鼓励士卒奋力作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