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0868276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460.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评估检测阶段评估检测( (六六) ) ( (第九单元第九单元) ) (60(60 分钟分钟 100100 分分) ) 一、选择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1.(2018沈阳模拟)在分析种群年龄特点时,可将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生殖前期(甲)、生殖期(乙)和 生殖后期(丙)三个层级。比较这三个年龄层级的成员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可推测该种群未 来的发展趋势。下列各项中,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的种群是(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D.甲乙丙说明生殖前期的种群数量大于生殖后期,使得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 密度增加;甲乙=丙说明生殖前期的种群数量大于生殖后期,则

2、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 加;甲=乙=丙说明生殖前期的种群数量等于生殖后期,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 甲1,即出生率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增加,cd 时 期,R1,即出生率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在 d 点时,种群密度最小,B 正 确,C 错误;据图可知,a、b 两点时对应的 R 相等,但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不一定相等,D 错误。 12.某地沙丘生态恢复过程中,通过播种沙蒿等适应沙地生存的先锋植物的种子,使植被覆盖率迅 速增加,防止了沙丘面积的扩大。如图是沙蒿播种后几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播种沙蒿等先锋植

3、物治理沙丘的过程中发生了次生演替 B.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避开没有沙蒿生长的区域 C.A 至 B 年度沙蒿的生存压力小,该种群数量呈 J 型增长 D.B 至 C 年度可能是降水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在 K 值附近波动 【解析】选 D。播种沙蒿等先锋植物治理沙丘的过程中发生了初生演替;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 度时,应随机取样;A 至 B 年度沙蒿的生存压力尽管小,但该种群数量呈 S 型增长;B 至 C 年度可 能是降水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在 K 值附近波动。 13.某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 A 和浮游植物 B。鳙鱼生活在中层,以浮游 动物 A 和浮游植物 B 为食;浮游动物

4、A 以水表层浮游植物 B 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鳙鱼的食物来源不同,鳙鱼所处的营养级不同 B.鳙鱼和浮游植物 B 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捕捞小型野杂鱼和适当的施肥,可以提高鳙鱼的产量 D.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初生演替 【解析】选 D。鳙鱼以浮游动物 A 为食,其可能处于第三营养级,鳙鱼以浮游植物 B 为食,其处 于第二营养级,A 正确。鳙鱼分布在中层,浮游植物 B 生活在表层,这种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 直结构,B 正确。捕捞小型野杂鱼,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鳙鱼,适当施肥可使浮游植物 B 增多, 从而提高鳙鱼的产量,C 正确。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

5、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次生演替,D 错误。 14.(2019桂林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防治农田害虫,是为了使能量尽量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C.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 D.不同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差别不大 【解析】选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A 错误;防治农田害虫, 使农田中农作物固定的能量尽量少流向害虫,而保留在农作物中被人类利用,从而使能量尽量地 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B 正确;一个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C

6、错误; 不同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往往差别很大,D 错误。 15.生态农业是一种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对植物秸秆的深度利用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如可 利用秸秆作饲料、生产酒精或培育蘑菇等,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农业变废物为资源,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B.将秸秆作饲料喂养牲畜时,秸秆中的能量会全部流入牲畜体内 C.在“植物蘑菇人”这条食物链中,人处于第三营养级 D.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提高了生产效益 【解析】选 A。生态农业变废物为资源,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选项 A 正确。将秸秆作饲 料喂养牲畜时,秸秆中的能量不会全部流入牲畜体内,如牲畜粪便中

7、的能量,选项 B 错误。蘑菇 是分解者,因此“植物蘑菇人”不是一条食物链,选项 C 错误。生态农业只能提高能量的利 用率,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选项 D 错误。 16.(2018株洲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信息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 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 CO2可以在某生物群落中循环利用 【解析】选 B。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是大量有机污物排到江湖中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为物 质循环的再生利用,说明

8、物质循环的反复性,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A 错误。信息传递并不都是 双向的,比如草原上草的绿色给羊传递了可食用的信息,羊不传递信息给草,这是单向的,生物 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B 正确。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分解者不是食物链的 成分,C 错误。物质循环指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D 错误。 17.如图表示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几个具有捕食关系的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 A.图中未标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照射在植物上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曲线中 bc 段下降的原因之一是甲的数量多 D.此生态系统的 4 种生物中丙

9、处于第三营养级 【解析】选 B。捕食关系发生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及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因此图中未标出的生态 系统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而 非照射在植物上的太阳能;由图分析知该生态系统中可以形成植物乙丙甲的食物链;丙曲 线中 bc 段下降的原因之一是甲的数量多;此生态系统的 4 种生物中丙处于第三营养级。 18.野生朱鹮是濒危动物。朱鹮的食物 1/3 是小鱼,2/3 是泥鳅,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链如图,下 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在食物链中,碳以 CO2的形式被循环利用 B.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行为信息

10、C.若朱鹮增加 1.5 kg 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 37.5 kg(干重) D.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解析】选 C。在食物链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被循环利用;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 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若朱鹮增加 1.5 kg 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的重量是 1.5 kg20%20%=37.5 kg(干重);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 呈“S”型增长。 19.(2019西安模拟)某农村有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导致很多农田弃耕。如图表示某弃耕农田中, 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其中 A

11、点开始农田弃耕,C 点出现灌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时要注意随机取样 B.D 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不断增加 C.BC 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敌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等 D.杂草、灌木等植被有利于防风固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解析】选 B。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 观因素。A 正确;D 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可能稳定或减少, B 错误;BC 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制约因素可能有天敌数量增加、生活资源减少导致种内

12、 斗争加剧等,C 正确;植被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 正 确。 20.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可以调节人口的出生率,改变人口的年龄组成 B.农民对某块农田放弃管理后,该农田上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可导致大气中 CO2的含量上升,引起温室效应 D.蜜蜂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体现了信息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解析】选 D。本题考查种群的结构、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知识,意在 考查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可提高人口的出生率,改善目前的人口 老龄化

13、问题,使人口的年龄组成发生改变,A 正确。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可导致大气中 CO2的含量上升,引起温室效应,C 正确。蜜蜂通过跳 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属于信息在种内的作用,没有体现信息在种间的作用,D 错误。 21.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査,结果如图所示(注:412 岁为猕猴的 生育年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调查时猕猴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 C.79 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小,这与雄性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 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 11

14、,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 【解析】选 C。由题图可知,该林区猕猴种群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因此其年龄组成 为增长型,A 错误;调查时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说明其种群数量还会增长,还未达到 环境容纳量,B 错误;由题图可知,79 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小,这与雄性争夺 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C 正确;根据图中信息不能说明性别比例为 11 时猕猴的出生率将 升高,D 错误。 22.(2019武汉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种生物取代 B.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15、,调节气候的特点,此为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C.原产于美洲的互花米草入侵江苏沿海一带,并迅速扩散,提高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 D.某地大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后对大熊猫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 【解析】选 A。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种生物取 代;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特点,此为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原产于美洲的 互花米草入侵江苏沿海一带,并迅速扩散,形成生物入侵,降低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某地大熊 猫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后对大熊猫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易地保护。 23.科研人员连续多年检测某生态系统中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

16、是 ( ) 各年份动物 A 和动物 B 数量(单位:只) 名称 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 动物 A 10 102 17 102 5 102 7 102 13 102 20 102 16 102 动物 B 10 103 4 103 8 103 14 103 16 103 12 103 7 103 A.动物 B 在 2011 年时丰富度最大 B.两种动物的种间关系可能是捕食关系 C.动物 B 某个体同化的能量约 10%20%传递到 A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被标记体的标记物脱落,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小 【解析】选 B。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是指某一物种的数目的多少,A 错误;由表 格数值分析可知,动物 A 可能以动物 B 为食,B 正确;能量在上下营养级之间以 10%20%传递, 而非在个体之间以 10%20%传递,C 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被标记体的标记物脱 落,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D 错误。 24.如图 ad 为不同的生物学含义,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