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潜在危机(一)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849598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潜在危机(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潜在危机(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潜在危机(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潜在危机(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潜在危机(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潜在危机(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潜在危机(一)(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潜在危机(一)摘要在迎接之际,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战胜南方特大暴风雪之后,我国又进入抗震救灾,与此同时,我国又面临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风险。南方特大暴风雪的严峻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经济运行的脆弱性。一旦有国际金融冲击,就有可能演变成为国内金融危机。我国已经开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首要的任务就是防止我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转化为全面的通货膨胀,可以说目前经济形势并不乐观。目前经济形势下应预防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鉴于美国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和次贷危机的影响与传染,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和爆发的可能性,谨防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关键词国

2、际金融危机;传染传递机制;金融危机冲击进入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静,在胜利迎接之际,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战胜南方特大暴风雪之后,我国又进入抗震救灾,与此同时,面临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风险,我国已经开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首要的任务就是防止我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转化为全面的通货膨胀,这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首要问题。与此同时,我国证券市场连续出现资产价格连续下跌,反弹乏力。在要求政府出台系列有效政策的同时,鉴于美国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和次贷危机的影响与传染,也要求我国谨防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及传染传递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的重点前沿课题。这种研

3、究不仅具有较深的理论性,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结合这种理论分析我国目前经济形势,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和爆发的可能性。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和主要矛盾,为这种危机冲击提供了一定条件。一分析国际金融危机首先需要定义国际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是指在国际金融货币领域内,由于制度安排、金融秩序、市场机制存在漏洞和隐患,或由于国际游资冲击等原因引起的金融货币体系出现严重紊乱乃至崩溃的现象。如果仅在一国范围内则称为国内金融危机;如果跨越国界在多国引起连锁性反应就可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经常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的急剧变动、货币贬值、银行挤兑、金融机构倒闭等,并对实体经济运行和正常

4、经济秩序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则是指个别国家率先爆发的金融危机,可能通过某种传递途径或传染机制,对其他国家经济运行和金融发展形成的破坏性打击和影响,这种传递也许是个别国家的主观恶意,也许是经济依存的必然现象,也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必然结果。现代国际金融理论认为,根据金融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和表现,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四种类型:(1)债务类型危机。由于盲目举债,造成外债规模失控引起的金融危机,如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2)单纯货币危机。由于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汇率制度安排不合理等原因引起的本币汇率急剧波动或对外严重贬值,如亚洲金融危机、欧洲货币危机等。(3)金融机构危机。由于监管失误

5、、交易失败等引起的金融机构倒闭事件,如巴林银行倒闭等。这种危机经常是由于内控制度失效并导致资金链供应中断而产生的,并且极易形成连锁性反应。(4)金融市场危机。由于资产价格暴跌引发大规模金融资产抛售,从而导致金融市场震荡乃至崩溃的危机,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股市动荡等。必须指出的是,在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空前加深,不同类型的市场联动日渐加强,现代的国际金融危机很少表现为某一单纯或单一的类型,而往往是一种类型的危机引发其他类型的危机,使不同类型危机交织并发。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复杂,类型各异,但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金融资产价格急剧下降,资金大规模逃离国内市场,并且恶性

6、循环进而形成一股冲击波,使金融货币体系的稳定面临威胁。我们认为,不管是国内金融危机还是国际金融危机,最重要的判定标志是金融体系的运行遇到困难,从而不能实现资金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资金跨国移动与国际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可以说是一种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在国际金融货币领域内,利率汇率波动、金融资产交易、投资机构的投机活动、银行机构的跨国交易与国际资本流动都是极为普通正常乃至日常的业务活动,与此相关的资金跨国移动并不无条件地构成国际金融危机,也就是说正常跨国交易活动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内在固定联系。只有当这种资金跨国移动在规模、频率和速

7、度上超过了某一体系的承受能力,从而使该体系的稳定面临威胁时,才形成国际金融危机。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资金大规模迅速跨国移动对一国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所形成的威胁程度为标准,把国际金融危机划分为轻度、中等、严重三种程度类型:(1)轻度类型:主要是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危机,指金融动荡事件已威胁到一些大型金融机构或市场的存在。这里指的仅仅是有较大影响力,其崩溃可能危及整个金融领域的机构或市场。如巴林银行、日本山一证券公司的倒闭可视为国际金融危机。相反,像在美国国内频繁发生的小银行倒闭事件,对金融体系构不成根本性威胁,则不能视为金融危机。(2)中等类型:金融货币体系危机。这类危机往往迫使一国的重大金融货币

8、制度安排解体和重构。如欧洲货币危机中英镑和意大利里拉被迫退出欧洲货币体系,日本金融“大爆炸”和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较小国家的金融重组等。(3)严重:经济体系危机。金融危机巨大冲击力波及整个经济社会,不但金融货币体系陷于瘫痪,而且整个经济社会秩序陷入混乱,连政府的地位都受到威胁。如墨西哥债务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泰国、印尼等。在这里判定的关键是,只有当这种资金跨国移动和国际资本流动,在规模、频率和速度上超过了某一体系的承受能力,从而使该体系的稳定面临威胁。并且形成破坏性跨国连锁反应时才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在这里,政府对金融形势和发展趋势的判断,及对危机程度的认知预警和预防应对才是最重要的。二分析国

9、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潜在风险首先分析国内因素。我们认为,没有国内因素的配合是很难遭受冲击和形成国际金融危机的,也就是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必须有国内因素的配合,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是和国内金融危机联系在一起的。下面,我们就以国内经济发展中的潜在风险来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可能性。1分析目前经济形势,应当首先重视通货膨胀因素。从经济运行的国内因素来讲,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首要风险。自2007年年中发生通货膨胀以来,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和遏制,2008年12月份的CPI分别高达8.7和8.1,已经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党中央、国务院把关注民生和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完全

10、正确的,但实现起来有很大困难。从理论上讲,通货膨胀既是一种货币现象又是一种经济现象。说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是说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经济运行实际需要的货币,就是说货币供应量过大,当然其中或者有外汇储备过多因素或者有货币内生性在起作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近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每年都在1517以上,如果根据M3测算,增长比率可能还要大,这还没有考虑外汇储备增长因素和货币内生性增长因素。因此,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完全必要的。说通货膨胀是经济现象,归根到底是说社会总供应不能满足社会总需求,特别是有关日常生活的物资产品。我们现在的通货膨胀是两种因素交叉在一起起作用。这也给我们的宏观调控增加了很大难度,不是短时间

11、就能见效的。正是基于这种判断,当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2007年上半年说,物价特别是与粮食、农产品有关的食品类价格上涨下半年就会得到缓解和控制时,我们认为是过于乐观了。国内有专家解读认为我国的通货膨胀形成主因是输入型的,我们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实际情况是我国的通货膨胀形成在前,国际性的通货膨胀发生在后,特别是在粮食及农产品价格方面。我们的基本判断是,目前国内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结构性的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或由于中间销售环节的随意加价造成一定阶段的物价持续性上涨。所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有效控制的主要办法是增加有效供给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分析通货膨胀因素,还应特别重视粮食和食品类价格上涨问题

12、。在此次通货膨胀行情中,特别明显和占据主要成分的是粮食和食品类价格上涨。因为粮食、农产品和食品类产品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事关人心所向和社会稳定,所以更应引起重视。在这方面,我们坚持自己的判断,此轮通货膨胀更多是由于结构性的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而形成的。坚持的理由如下:(1)我国的粮食、农产品和食品类产品的库存可能并未减少,但储粮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更愿意投向和群众生活关系相关不大的生产加工,例如酿酒或生物燃料工业,因为这样可能更有利可图和获利更丰。这等同于面向群众生活的粮食和食品类产品供给实际减少。(2)尽管粮食和食品类产品的库存可能仍然充足,但很可能储存单位出于获利考虑,已经出现空库现象。中

13、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已经多次呼吁清查粮库库存,如果属实可能将为以后的持续性上涨埋下隐患。(3)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和粮食库存都位居世界前列,也许粮食、农产品和食品类产品的库存和当年生产都没有减少,但生产和储存后劲已经明显不足。农民种粮难、养猪难现象已经比较普遍,需要从深层次寻求激励机制。总之,像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经济大国,是不能依靠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社会解决吃饭问题的。温总理最近特别着重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党中央、国务院每年年初都特别强调“三农”问题是非常英明的。这里附带提一下发展生物燃料问题。我们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寻找新能源和替代能源,是人类保护环境和解决资源短缺的有效办法,但中国

14、不能走从粮食和农作物提取生物燃料的道路,美国可以,中国不可以。因为虽然美国的粮食产量低于中国,但那是在有近四分之一土地存在休耕条件下的产出。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通货膨胀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受影响最大的是广大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众。根据恩格尔系数定律,通货膨胀对高收入阶层的影响要远小于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影响。所以列宁说,通货膨胀是对劳动人民的掠夺。鉴于我国贫富两极分化明显和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如果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提供潜在风险。南方特大暴风雪的严峻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经济运行的脆弱性。一旦有国际金融冲击,就有可能演变成为国内金融危机。2分析经济形势还应当

15、重视流动性过剩因素。流动性一词,是从国际金融中借用过来的。国际金融理论中的流动性是指现实的和潜在的、可动用的储备资产。货币银行学中的货币供应量,是指由中央银行创造的、由商业银行体系派生的、全社会公众持有的货币量。国内金融所指的流动性过剩,是指货币当局货币供应量增长之外所形成的货币资产充裕或货币资产过多,主要是指:(1)外汇储备增长所形成的货币资产;(2)货币传导机制的内生性,即由于金融机构非正常途径信贷信用扩张所形成的货币资产;(3)外资变相流入过多生成的货币资产。其主要表现标志就是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和房价增长过快,也是通货膨胀形成的因素之一。这种形势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是正确的。从经济运行的

16、国内因素来讲,前段时间,控制和打压流动性过剩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我们已经基本成功实现这一目标,但对经济运行造成的负面影响还是巨大的,重要表现就是股票市场资产价格的连续下跌,反弹乏力。发展证券市场的正确定位应该是既有直接融资的重要功能,也是投资获利的重要市场。十七大报告指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过度打压和控制流动性过剩,或把控制流动性过剩作为主要目标不仅已经影响商业银行业务的广泛开展,也沉重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市场信心。令人惊讶的是,面对这种负面影响,证券主管和监管当局竟然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重大补救措施。诚然,我国证券市场不是完全的政策市,但具有政策市内容,就连自由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也认为采取一定有效措施是合理的可行的。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市场信心对经济运行和证券市场的正常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政策调控影响下,由市场力量推动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在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同时塑造良好的政治形象,创造形成有利于奥运氛围的市场态势,才是经济发展中的最大政治。如果面对继续恶化的金融市场环境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