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为官不为的消极状态,心得体会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39990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摒弃为官不为的消极状态,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摒弃为官不为的消极状态,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摒弃为官不为的消极状态,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摒弃为官不为的消极状态,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摒弃为官不为的消极状态,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摒弃为官不为的消极状态,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摒弃为官不为的消极状态,心得体会(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摒弃为官不为的消极状态,心得体会篇一:20XX年6月学习目录20XX年6月份学习目录篇二:整治为官不为心得体会【篇一】 一段时间以来,有的地方出现了一些改头换面的为官不为现象,引起各界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多次提出对为官不为现象加强整治,这对各级党员干部是一种警醒和鞭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就要坚决整治各种为官不为现象,对庸政、懒政动刀子出重拳。 应当看到,除了久治难绝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衙门作派,为官不为也有一些新变种:例如有的干部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思路和工作方法调整不及时、不到位,缺乏主动进取精神;有的干部对反腐倡廉的新态势和新要求有不适感,怕担责任、怕担风险,甚至抱着不求过得硬、

2、只求过得去的敷衍态度。 个别干部为官不为,暴露出他们在权力观、政绩观上的偏差。他们在内心深处没有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为官不为现象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背道而驰,危害性不容忽视。任由个别为官不为现象滋生,不仅会伤害政府公信力、败坏干部队伍形象,更会殃及群众利益、影响发展改革大计。 整治为官不为,既要思想上重视,更要在制度约束和日常监管中抓落实。首先,要建立和推行党员干部权力清单、程序清单和责任清单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压缩推诿扯皮空间,提升行政效能;其次,要不断完善政绩考核和干部评价机制,鼓励勤勉者上、

3、慵懒者下;此外,纪检监察部门、效能管理部门和社会监督之间要形成合力,对为官不为的典型案例及时曝光、严肃追责,让为官不为的不良作风没有立足之地。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点滴践行。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思想上、行动上坚决摒弃为官不为等庸政、懒政、怠政习气,以更高标准和要求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努力形成人人干事创业、个个奋勇当先的良好氛围,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新风尚。 【篇二】 日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为官不易但不能为官不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大地的

4、行政官员中间,为官不易的声音渐渐多起来。其原因有二。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规范各级干部行为的多项禁令密集出台,立规矩、纠四风,执纪监督空前严格。一些官员感到为官不易;二是为官不易对一些官员来说,旧方式尚存依赖,立新更是不易,形势的快速发展也让其感到了本领恐慌和问责的压力。 其实当今官员感到为官不易是好事。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如果做好都是不易的。做官也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个高风险、高压力、高诱惑的职业。目前,绝大部分官员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疲劳及压抑心理。常怀为官不易之心,既是对中央三令五申的敬畏,也是既不循规蹈矩,又奋发有为、勇于创新的内心真实写照。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论是经济发

5、展、社会进步还是民生改善,各级党员干部的责任重大。往深处推进改革势必对既定利益格局进行重新调整,会遇到较大阻力。改革的这些复杂性、艰巨性、紧迫性都是对各级党员干部的巨大考验。一个敢于做事、勇于担当的党员干部,发出为官不易的感叹,是对当前发展大势的清醒与自觉。有所知,才会有所畏,才会如履薄冰,不易之感才会沛然心间。 为官诚然不易,为官不易可以不为官,但既然选择为官就不能不作为。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从本质上讲,为官不为是一种典型的官僚主义。在反四风的背景下,也许会有官员认为约束多,越不为出错机会就会越少。在新的政绩观考核下,抓项目做决策,不但要看官员干了什么,而且还要看效果,决策失误,甚至还会被问

6、责。为官不易不能成为为官不为的借口,正如刘云山所言,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 为官要为,而且要愿为、能为、善为。社会发展到了一个矛盾叠加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分配不公的问题以及就业难、住房难等问题交织在一起,矛盾重重叠叠。在各种矛盾之间,要游刃有余,就必然要求党员干部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感到为官不易,就要在不易处补课,加强修养,提高学识,不断把不能为的事情变成能为、愿为的事情。篇三: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王论为作风建设注入新动力学习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巩固从严治党的强劲态势一论为作风建设注入新动力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作风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近日,中办再次印发有关指

7、导意见,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为作风建设注入新的推动力。一年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党员、干部作风为之一新。然而,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集中性的活动告一段落,外界督导的压力由“非常”渐入“平常”,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不我待,如此情势之下,如何才能做到严格标准不降格、严肃执纪不手软?中央反复强调,要采取有力措施抓好整改落实,防止曲终人散,防止反弹反复,防止活动一过一切照旧、“四风”卷土重来。总体来看,经过活动洗礼,作风建设成效不菲,但“四风”病灶犹存,新的问题也不时出现。比如,“文山会海”现象有所改变,在一些地

8、方,开会少了,发文少了,但会议效率没提高,文件质量上不去,“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不良惯性没有打破,简单以是否下发文件、是否召开会议来考核的弊端依然存在。又比如,在一些单位,整改方案往往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并没有付诸行动。种种“形实不符”的现象背后,本质上还是一个形式主义问题。我们常说,形式主义害死人。在“四风”问题中,它被列为第一条;教育实践活动中,即便在高压态势之下,还是存在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的问题,可见其根深蒂固。根除其危害,任重而道远。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在作风建设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中,面对持续整改、长期整改这门必修课,处理好形与实的关系

9、十分重要。有了方式手段,还得有扎实内容;有了整改的决心,更得有实实在在的变化。“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深化“四风”整治,坚持形实相符与统一,是重要的方法论。不少同志会有这样的纠结,最初也不想搞形式,但一落到实际工作中,就会不知不觉地着了形式主义的道儿,甚至深陷其中而不自知。无论是摈弃“为官不为”状态、打破党内生活不良惯性、创新联系群众的形式,还是清除制度落实障碍、补好理想信念的精神钙质,都需要从严从实讲认真。对作出的承诺、制定的措施认真过问落实,事事有“下文”,才能防止束之高阁;加强统筹协调、勇于担当、重在行动,才能防止推诿扯皮;坚持主题不变、镜头不换、力度不减,对作风问题零容忍,才能防止反

10、弹反复,巩固从严治党新常态。改进作风、从严治党,开拓创新至关重要。现实是复杂多变的,群众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整改落实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更务实、更有办法。让作风建设更接地气、顺应人心,因应实际情况出新招、闯新路、求实效,才能切中要害、抓到点上。“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只要我们始终把作风建设抓在手上,坚持抓常、抓细、抓长、抓实,就能逐渐形成 作风建设新常态。人民日报评论员:摒弃为官不为的消极状态 二论为作风建设注入新动力本报评论员20XX年12月07日02:2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教育实践活动“猛击一掌”,起到了正风肃纪、振奋精神的效果。“党的干部都是人民

11、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活动结束后,正该把习近平总书记在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要求,长期坚持下来、贯彻下去。“为官不为”是个老问题。面对驰而不息的作风建设、清风劲吹的政治生态,少数人又给为官不为找到了新借口。或是抱怨“官不聊生”,没有了干劲;或是嘀咕“束手束脚”,丢了精气神;或是吐槽“多干多错”,玩起大撒把。“嘻嘻哈哈打圆场,嗯嗯啊啊充呆汉”“遇见难题绕着走,碰到矛盾就溜边”,老百姓用顺口溜生动刻画出这些庸官们的消极状态。公允地讲,当干部确实不容易。中国历来有“当官要为民做主”的传统,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家家户户,凡事都习惯找“包大人”。工作压力大、工资收入低、各种规矩多,

12、都是困扰各级干部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中央都看到了,也正在想办法循序渐进地解决,像最近县以下机关实施“在职务之外开辟职级晋升通道”的改革,就是保证干部干事创业心无旁骛、后顾无忧的重要举措。反“四风”对干部是不是苛求?习近平总书记说得明白,“三严三实”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很多要求早就有了,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的主要倾向不是严了,而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不存在严过头的问题”。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只要不出腐败问题,所有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与其主动作为担风险,莫如平平安安混日子。这种把作为跟风险捆绑在一起的思维,实际上是将做清官与当庸官混为一谈。干部就是要干事,如果只是做太平官

13、、潇洒官,实在对不起这个“干”字。邓小平曾批评一些干部“把文件传过来传过去,尽画圈”“有的事画圈画了半年还解决不了,究竟是赞成还是反对,也不知道”。作风建设久久为功,“干”是基本要求。如果“不贪不占也不干”,谈何务实,又遑论为民?今年,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成为十八大后首个因玩忽职守而获刑的省部级官员,也正是一个警示。要做到为官有为,离不开良好心态,其中重要一点,是要正确看待个人待遇、合理预期个人所得。平心而论,公职人员的待遇,可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且稳定性高、保障较好。更何况,对于党员干部,利益不是唯一坐标、金钱更非最高标尺。有基层干部就感慨,虽然工作繁忙、工资不高,但每次为群众解决

14、了问题,“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宋神宗时的宰相王圭,“以其上殿进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曰已得圣旨也”,被时人称为“三旨相公”讽其失职。封建官吏尚难免因庸被讥,处身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区间,今天的干部更要时时自警。“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提醒,应当成为每一个党员干部激励自我的座右铭。 人民日报 ( 20XX年12月07日 01 版)人民日报评论员:打破党内生活的不良惯性 三论为作风建设注入新动力本报评论员20XX年12月08日03:23 :人民网人民日报 物理学中有个“惯性”的概念,意思是说

15、,物体总有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党内生活中的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好人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习气,就具有很强的惯性。正风肃纪稍有懈怠,思想篱笆稍有放松,这些不良习气就可能反弹回潮、卷土重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经历了一次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当前,作风建设正在全党上下稳步推进,同时也面临着不良惯性的挑战。中央第二轮巡视批评一些地方“山头主义”“圈子文化”,说明拉帮结派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部门,活动结束了,组织生活也松懈了,一些党员仍然“头上无组织,脑中无纪律”,一些领导干部则放松了管党治党的责任,认为“抓经济发展是硬任务,抓党建工作是软指标”。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党内生活,就

16、有什么样的党组织,就有什么样的党员作风,如果党内生活的不良习气依然故我,“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陈规陋习积重难返,想要在短时间内就全部解决,殊为不易。教育实践活动之初,中央领导就反复强调“改作风决不能一阵风”,正是看到了不良风气的强大惯性。严肃党内生活,既需要教育实践活动的猛击一掌、当头棒喝,更需要在活动结束后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告诫,“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贵在经常、重在认真、要在细节”,其深意就在于此。活动收官,并不代表改作风收场;相反,越是在活动结束后,越应该突出管党治党的责任,用更严明的纪律、更严格的执纪、更严厉的监督,打破不良习气的惯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