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有关论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05790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有关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有关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有关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有关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有关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有关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有关论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有关论文篇一: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答: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措施: 置中朝: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外朝:逐渐成为执行机构;目的: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设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诸侯国问题。影响: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皇帝大多幼小昏弱,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职权: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

2、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收精兵:设置三衙统兵和枢密院调兵相互牵制,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并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原则部署兵力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等的权力;在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目的: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4.元加强中央集权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评价: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

3、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以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自始至终:充斥着皇帝与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事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汉承秦制。汉朝在注意总结历史经验上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汉朝继续推行皇帝制度。

4、2、汉出现了内朝与外朝的宫廷系统。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这个系统被称之为外朝。中朝出现后,丞相的实权被剥夺,扩大了尚书台的权力,大权实际有效地掌握在皇权。3、隋唐建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4、宋朝继续削弱相权。宋朝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皇权继续得到加强。5、元设立中书省和枢密院。元朝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为加强中央集权还设立了枢密院为最高地军事机

5、关;设立宣政院通领宗教事物和西藏地区,皇权继续加强。篇二: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题: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及培养相关知识解题应用能力1、汉代 “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4、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教学重难点】重 点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难 点从秦

6、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的理解教学课时:1课时考点梳理:(教学过程)、必背材料和重点阐述一、君权与相权(汉到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及特点)1汉代设“中朝”制度,抑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背景:汉初丞相位尊权重,相权与皇权相冲突。内容:“外朝”指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外朝”则变为决策机构的执行机构。作用:相权削弱,君权加强。2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及职责:中书省(职责: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职责;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职责: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

7、,在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评价: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3、宋朝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分化相权。4、汉到元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特点(趋势)从君权和相权关系看,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二、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及特点(汉到元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特点)1、汉朝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2、元朝的行省制:(1)行省的设置:元朝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

8、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即陕西、甘肃、辽阳、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行省。此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腹里” (河北,山东,山西),一是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2)行省与中央的关系: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 行省制度的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

9、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是自秦开创郡县制以来,地方行政体制的又一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时期,行省的设置依然沿用。3、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看,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小结: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从君权和相权关系看,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看,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三、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世官制”是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的制度。 “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

10、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1、先秦:世官制”世卿世禄2、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察举制。选拔标准:孝廉。评价:进步性: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局限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具有封闭性特征。发展: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九品中正制。选拔标准:门第。3、隋朝以来:隋朝:首创科举制,唐宋元:继承并完善科举制。选拔标准:才能评价:积极性: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有较高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

11、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另外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局限性: 科举制实质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多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阻碍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巩固练习】(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讲授法、提问启发法等)1、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 B、尚书门下中书C、中书门下尚书 D、门下中书尚书2(09年江苏卷)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

12、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答案】C3.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4(10年广东卷)1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D.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题眼: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考点:古代皇权加强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

13、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D项也不对。5、(10年福建卷)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B体现三省分权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BCD均是正确的。A选项转换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启示】新课程

14、一标多本,但历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高考必然会考到的。6.图1和图2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图1 图2A. 分封制、郡县制 B. 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分封制、行省制7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能够反映出( )A郡县制不利于统治被逐步废除 B封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D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消除8、(10年江苏卷)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 B唐朝 C南北朝 D西汉解析: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故正确答案为D。9、元朝的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 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0、(10年江苏卷)“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行中书省 B中书省 C理藩院 D宣政院解析: “土番”即吐蕃,也就是西藏地区。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故正确答案为A。11(09年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