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利益调节机制解读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799760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利益调节机制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利益调节机制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利益调节机制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利益调节机制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利益调节机制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利益调节机制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利益调节机制解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利益调节机制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夏志强一、目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矛盾目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当前社会经济利益矛盾的体现当前社会矛盾的核心

2、是经济利益矛盾!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利益矛盾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因收入分配和就业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贫富分化、阶层分化及各阶层的利益冲突。第二方面:因资源过度消费和资源浪费、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第三方面:因国家政策倾向所带来的东西部之间的区域经济矛盾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城乡矛盾。(一)因社会分配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贫富分化: 1、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以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本质上体现为“平均分配”、“大锅饭”。2、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

3、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3、1997年底,党的十五大提出 “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4、2002年党的十六大和2004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继续坚持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 的提法。核心问题: “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争论“效率优先论”:吴敬莲、晓亮为代表,认为只有做大蛋糕,才谈得分配均匀的问题。“公平优先论

4、”:刘国光为代表,认为社会主义是共同富裕,我 国基尼系数过大,与党的宗旨相悖“公平与效率并重论”:高尚全为代表,认为市场讲效率,政府 才关注公平,二者应该有机结合与此同时,社会在关注“结果公平”之外,开始更加关注“机会公平、起点公平”的相关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上和理论界开始出现用分配状况恶化为由来怀疑甚至反对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围绕市场化改革的三次大争论) 结果:2006年6月5日,“钟轩理”发表社论;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决定。我国当前的贫富分化到底有多大?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7。(二)、因就业体制和分配体制改革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及其影响:社会阶层之间

5、的利益冲突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以职业分化和对组织、经济和文化三种资源占有状况为划分标准,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组织资源)、2、经理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 3、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经济资源)、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 5、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 6、个体工商户阶层(拥有少量经济资源)、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拥有少量的三种资源)、 8、产业工人阶层(拥有很少量的三种资源)、 9、农业劳动者阶层(拥有很少量的三种资源)、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源)。(三)因资源过度

6、消费、浪费,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社会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同时也引发了当代人之间的矛盾。(核心:可持续发展与生产中的外部性) 欲望无限,资源有限,但浪费严重。原因: 1、粗放的生产方式 2、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短视行为3、缺乏基本的制度规范缺乏保护资源的政策法规和行动, 缺少市场化的约束机制(四)国家政策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所导致的区域经济矛盾;国家政策向城市倾斜所导致的城乡经济矛盾;以及国家政策向部分产业、行业、单位甚至特定人群倾斜所导致的各种经济利益冲突。 目前,这些经济矛盾已经脱离政府可控制的合理范围,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运行,引起了社会的不稳定,损害了社会和谐,使社

7、会矛盾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无直接利益关系的矛盾冲突就是明证)三、引发各种经济利益矛盾的根源 从表面上看,各种利益矛盾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但从根本上讲,可以归因为二: 一是因“市场失灵”产生的经济利益矛盾; 二是因政府职能的某些缺陷(即“政府失灵”)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矛盾。(一)市场机制本身就具有产生某些经济利益矛盾的天然属性。 可从三个方面分析:1、从资源配置方面看:社会经济领域的主要矛盾是资源的有限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经济的首要问题,就是通过资源配置来解决个矛盾。(即用有限的资源生产更多的产品满足人类的需要)市场经济要求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我们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选

8、择市场经济体制是因为它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效率。市场机制本身就具有产生某些经济利益矛盾的天然属性。 市场配置资源能够实现帕累托效率的前提条件:经济人假设 与 完全竞争(自由竞争);自由竞争的结果:滋生垄断 “马歇尔冲突”:在规模收益递增的情况下,完全竞争厂商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直至变成垄断厂商。垄断的存在使垄断企业获得了超额利润,垄断企业的利润率和工资率与其他企业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必然表现为社会经济利益矛盾。小结: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是有效率的,但是,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在高效配置资源的时候,也会造成垄断,使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引起了社会的经济利益矛盾。2、从收入分配角度看:分配原则:市场机制

9、要求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分配标准:按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贡献)决定报酬分配结果:不同生产要素的经济主体获得收入的差距相当惊人。 因为:从全球范围看,资本要素、高技术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要高于普通劳动要素,因此,按照市场分配机制所获得的报酬要大大高于劳动要素的报酬;而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甚至企业内部之间都普遍存在着生产要素边际生产力的差异。 小结: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分配结果(按生产要素分配)虽然具有“自然的”公平性,但必然导致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拉大,引发社会经济利益矛盾和冲突。3、从宏观经济增长和波动方面看:“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已经表明:各地区、部门、产业之间,由于起资本与劳动

10、的比率不同,人均收入增长也会不同。(随着时间变迁会趋同)在市场体制下,一些新兴的、热门的产业、地区、部门总会存在,它们的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更高,经济增长更快,收入也就更高,与其他地区、产业、部门的收入差距也就不断拉大,必然会产生经济利益矛盾。比如经济特区、金融中心城市、快速增长的电信部门、软件产业、游戏产业、房地产行业结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了基础性作用,但对社会经济利益矛盾和冲突也起了“基础性”作用。可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利益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制造的。 市场不尽如人意,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用“看得见的手”来弥补市场的不足,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政府做得怎么样呢?(二)

11、政府经济职能的不合理性运用加剧了社会经济中的利益矛盾 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本身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节和稳定宏观经济运行三大经济职能。 政府在经济领域存在本身就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但 政府本身(从本质上看)却是一个“有自身缺陷”、且“有自身利益要求”的公共选择主体(即政府也是“经济人”),会导致经济利益矛盾的出现。 我国政府是一个拥有强大行政体系和丰富经济资源的“大政府”、“强势政府”,因此,它的“错误”所引起的经济利益矛盾就更加严重。(从三个方面分析:)1、从政府的配置资源职能看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显示出明显的“偏好”和“偏向”在地区之间:偏向东部在城乡之间:偏向城市在城市之间:偏向

12、东部大城市在城市内部:偏向所谓的正规部门、国有垄断企业在正规部门内部:偏向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待遇好收入高的特定人群特点: 嫌贫爱富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显示出明显的“偏好”和“偏向”以城乡之间为例:国家长期用农业资源去支持工业和城市发展,长期牺牲农村、农业、农民的利益;改革开放后,又主要关注二、三产业发展,关注“城市化”,致使“三农”问题愈演愈烈。由于我国在城乡之间因 制度、经济、科教文卫、社保 等等方面的不平等的制度安排(即公共产品的配置),使城乡经济利益矛盾、农民与城市居民的经济利益矛盾不断加剧。2、从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职能看传统的办法:行政手段(随经济转轨而逐渐消亡)向市场经济转轨过

13、程中的收入分配体制:政府放松控制,人们的收入市场化。政府的“放任”导致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政府在市场体制中的收入分配调节职责: 政府应该将社会福利货币化,通过转移支付办法对不同经济主体实施不同的福利支出政策,调节社会收入差距,但遗憾的是,政府未合理、充分地履职。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职能缺位从财政支出结构看:2005年,我国财政的社会福利支出只占财政支出的2,而美国为40,英国为30,OECD国家平均超过30。从转移支付的来源看: 发达国家政府转移支付主要来源于 社会保障税、累进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与税等,1994年, OECD国家这几种税占总税收的60。我国要么未征收,要么征管不力

14、。而我国的社会保障主要来源于个人帐户和社会筹款。以养老保险金为例:以企业养老保险为例:目前企业供款在工资的20以内,养老金中有很大部分靠社会统筹金解决。(政府的财政支出中,即转移支付中没有这一项目。)据估算,未来25年,统筹部门养老金年缺口达717亿元,总缺口达1.8万亿元。已经出现了社会保障的硬性需求“倒逼”财政的再分配支出。3、从政府稳定经济职能看中国虽然在努力建设市场经济体制,而且在国际上也以市场经济国家自居。但是,用宏观经济政策却难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最大的障碍来自地方政府。(因为地方政府就是市场经济微观主体,是投资主体,而且是主要的投资者)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中国特色:行政手段、

15、用“官帽子”调节,由“组织部”调节。-为何?视角: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冲突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利益矛盾看政府与社会的经济利益冲突: 1994年分税制前: 中央与地方财权:3:7 ; 事权:3:7 (形成诸侯经济) 1994年分税制后: 中央与地方财权:6:4 ; 事权:3:7 (富中央、穷地方)分税制的结果:地方政府“小马拉大车”,(政府层级越低越尴尬,有些地方的乡镇政府已经“空壳化”)地方政府的应对办法有三: 其一:“要”“要钱”、“借钱”、“欠钱” 其二:“卖”“卖产、卖田” 其三:投资获利(动机:财政增收、发展、政绩、提高公务员收入等)热点:关于政府“卖地” 土地出让金作为地方政府财政的固定收入政策和现行的土地政策,使地方政府成为“地主”,他们热衷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