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62136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礼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周礼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周礼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周礼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周礼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礼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礼制度(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礼制度篇一:礼,周礼1Li refers to rituals,traditions and norms in social these,Confucius regarded burial and rituals and ancestral worship rituals as the most important,because they arose from human said,A childshould not leave his parents bosom until he is three years old.He naturally loved his ritual of we

2、aring of mourning for a deceased parent for three years was an expression of the childs love and remembrance.Confucius placed emphasis on li with the aim of preserving social order,stability and Analects says,The role of Li is to maintainharmony among people.Li also has philosophical individuals hav

3、e a limited lifespan,life in nature is is given by ones parents and extended through ones this way,a limited ,individual lifebexxes merged with the limitless life of nature;the individual dream of eternal life can thus xxe true. Through burial ritual and ancestralworship ritual,people are able to ex

4、perience the everlasting continuity of life,appreciating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gives people metaphorical solace.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礼的介绍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论证了“礼”一,也

5、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因于殷礼,而有所损益。由此可知夏、殷时代已有礼。孔子又说,他能讲述夏礼和殷礼,但由于文献不足,他虽能言之,却不能“征之”。也就是说礼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不能当作绝对不变的僵化的内容而一味复古。典章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展到了“郁郁乎文哉”()的程度,使孔子赞叹不已,宣称“吾从周”。周人本以“尊礼”“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春秋时代,论礼的很多。但论礼最多,并自成体系的首推孔子。他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论语中有75处记载孔子论礼。(根据杨伯峻论语译注中所统计)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 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

6、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荀子乐论)或“辨异”(礼记)“人道”又云:“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云:“礼者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白虎通德论云:礼所以“序上下、正人道也。”这些话都证明礼是有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决非普遍适用于一切人的一般规范。礼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

7、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之礼,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非礼,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树塞门和反坫是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便是此意。统治阶级内部和庶人都受礼的约束。所谓“礼不下庶人”,并非庶

8、人无礼,只是说庶人限于财力、物力和时间,不能备礼,更重要的是贵族和大夫的礼不适用于庶人。例如庶人无庙祭而祭于寝。范围礼的内容繁多,范围广泛,涉及人类各种行为和国家各种活动。礼记说“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可见其范围之广,“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 作用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

9、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政。师服云:“礼以体政”;孔子说:;晏婴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左传引君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荀子云:“国之命在礼”。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所以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

10、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结论是:“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宋刻本礼记“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对方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礼在论语中的含义(一)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三)(三)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

11、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内容简介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周礼六官的分工大致为: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

12、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献中实属罕见。周礼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制,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许多制度仅见于此书,因而尤其宝贵。作者简介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周文王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

13、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者简介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篇二:周礼导读周礼导读周礼,初名周官、周官经,是古文经学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它与仪礼、礼记并称为“三礼”。在儒家“十三经”中,它是唯一一部阐述儒家理想官制的典籍,对中国古代官制的置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周礼涉及范围广泛,举凡城乡建置、礼乐兵刑、天文历法、宫室车服、农商医卜、工艺制作等几乎无所不包,它是我们了解、认识和研究我国古代官制、政治史、文化史的一把钥匙。一、周礼的成书年代及其作

14、者周礼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是学术界争论不休,迄今未有定论的一桩历史悬案。在正式介绍古往今来学术界关于周礼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的争议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周礼的发现经过。因为周礼的发现经过同样充满了争议,并且影响到对周礼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的认识。在“三礼”中,周礼的出现最晚。关于周礼的发现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影响最大的说法有两种:其一,周礼为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所献。汉书?景十三王传云:“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汉书第8册,中华书局1975年4月版2410页。唐代陆德明、

15、隋书?经籍志、杜佑等赞同此说。其二,周礼为汉武帝时民间所献,出于山岩屋壁,其后便“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到东汉孝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奉诏进入秘府校理群书,发现了周礼,将周礼列入所编的书目七略,并用考工记替补周礼所缺的一章冬官。汉代马融在其周官传序中首倡其说。贾公彦在序周礼废兴中引用了马融的这一说法:秦自孝公已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与周官相反。故始皇禁挟书,特疾恶,欲绝灭之,搜求焚烧之独悉,是以隐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至孝成皇帝,达才通人刘向、子歆,校理秘书,始得列序,著于录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记足之。贾公彦序周礼废兴,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635-636页。以上两种说法虽然有些小误,但基本上是可信的。现当代的周礼研究者比较认可的看法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