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早朝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61933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的早朝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唐代的早朝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唐代的早朝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唐代的早朝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唐代的早朝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代的早朝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的早朝制度(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代的早朝制度篇一: 清朝官员上朝需凌晨三点出门 早朝完后可各自回家.doc清朝官员上朝需凌晨三点出门 早朝完后可各自回家著名学者杨联陞先生曾写过一篇短文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表,他的看法是,作息有根本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工作和游憩时间的比率,是他在社会中所取所予的一个指数。杨先生发现,中国古代王朝越到后期官员享受的假日越少,如唐代到元代十天就有一次休假,到明清却完全取消了。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公务员处理的事务越来越烦剧,繁文缛节不断增加,二是皇帝权力高度集中,自己都忙得够呛,还能轻易放过手下的这些官员吗?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是皇帝上朝时间之早令人惊讶,一般都在早上五点到六点,如果上朝时间延至七八点就

2、被认为相当晚了。清代皇帝常在北京城外的颐和园视朝,许多官员为了准时到达,必须半夜起床。最近我读到曾在詹事府做事的官员恽毓鼎的日记,日记里对上朝时间之早的描述更加让人不可思议。如某次上朝要三点钟出门,因为道路泥泞,抵达东安门时天已黎明,光绪帝先到中和殿看祝版,所谓看祝版就是提前看一些官员写的文件,然后再召见官员。也就是说,从家里赶到上朝地点,中间可能要走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然后还要在朝房等候许久,如果遇到冬季雪天,道路泥泞,在车中颠沛不止,加之缺乏取暖设备,还容易染上寒气。怪不得恽毓鼎有一次见到光绪帝就感叹“天颜清减,深以为忧,竟无人敢以摄养之说为圣明告者”。言外之意,皇上脸色不好看都是让上朝

3、过早给闹的,这声叹息颇似感同身受。如果是赶去颐和园上朝,就要起得更早。有一次给慈禧祝寿,恽毓鼎一点半钟起床,先到东宫门外詹事府帐篷歇息一阵,再向颐和园进发,此时的颐和园内灯火通明,光彩如昼,也验证了寿礼应是在黎明前后举行的。在上朝和会客路途中由于时间充裕,官员可以在车中选读一些书籍,有时两天就可看完一本,可见在马车颠簸中阅读的时间不算短。不过要想通过以上的描述断定清朝官员平日工作繁重累死不偿命你可就错了,因公劳累恐怕只是个假象,一个关键证明是早朝完毕后官员可各自回家不必坐班,睡上一大觉直到日落才醒也没人管,似乎远不及当今的打卡白领那般辛苦奔命。就拿恽毓鼎的作息时间表来说,他的詹事府职务相当于史

4、官,负责皇帝的起居注编纂,也就是记录皇帝的日常生活,也兼校一些官修史书,按理来说应该随侍皇帝近旁。但除皇帝举办例行仪式时起居注官应陪伴左右外,其余时间只偶尔光顾史馆,平常都是史馆派人把稿子送到家中交给他审阅,交还的日子好像也没有严格的规定。审稿范围包括儒林文苑这类官修史书的稿本,也包括审核校阅一些地方志。遇到上朝等公事,排班甚至可以自行协同商量,预先排定。如一八九八年年底詹事府规定有十二班,恽毓鼎自己选择四班上朝,其余班次即可免予参加。这四次上朝中,还有一次因起床过早,一点钟起来头晕呕吐,半路折回未去。到了一九五年,对那些缺席早朝的官员好像也没有了处罚的规定,以致有时上朝陪侍的官员稀稀落落,让

5、人感觉不成体统,在此之前,如起居注官有误班或缺席者,须告知御前大臣奏闻议处,所以每次遇到有不来上朝者,大家就会惴惴不安。与上朝这类公事相比,恽毓鼎大量时间会花费在与科举同科或乡亲好友之间的团拜上,写一些私人应酬的书法也消耗大量精力。此外回复信函和闲逛琉璃厂淘旧版书也是重要的活动。其他一部分时间会用来悬壶行医。表面上看,官员受公事牵扯精力并不像预想的那样多,但私事应酬确是如一张大网,常常罩得人喘不过气来。从日记上看,赶赴私人饭局几乎占去了恽毓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几乎到了烦不胜烦的地步。恽毓鼎就自责说:“自去冬至今,会无谓之客,赴无谓之局,终日征逐,身心俱疲,求六时静坐看书而不可得,以致胸怀扰攘,

6、往往夜不能寐。十余年所用心性工夫几全数放倒,若不亟自收拾,将为小人之归矣。”也就是说再这样消耗下去和小人没什么区别了,这可是相当严重的一个事情。有一次恽毓鼎络绎不绝地连续接待了十几位客人,搞得腿部疼痛不能举步,他不由自主地开骂起来,觉得自己“究竟无一正经之事,无一关系之言,费光阴,耗精神”,发出真冤苦的抱怨。一九六年二月二十日午前,恽毓鼎连续接待了五拨客人后就呕吐起来。于是发出了一阵感喟,说西人彼此见面时会就事论事,聚会后也不迎不送。宴会上谈论闲情私事,公事免谈。国人却恰恰相反,那些来访的人明明有想说的事,却先做无数浮泛的言辞加以铺垫,废去许多口舌后才进入正题。等到了该说之事,说起来又拉里拉杂

7、,没完没了,听起来厌烦无比,其实几句话就能说清。如此下去,主人哪里会不困,哪里会不怕会客?我们从一个清朝官员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里发现,处理公事的部分其实占很小的比例,大量的时间会消耗在私事应酬的漫长程式里,其中甘苦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感知。篇二:浅谈唐朝秘书机构浅谈唐朝秘书机构翰林学士是唐后期中枢决策中举足轻重的职官, 其供职于直属皇帝的学士院, 参与政务, 秉承皇帝旨意撰拟机要文书、诏令。自德宗以后, 翰林学士更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和秘书。翰林学士的起用反映了唐朝后期皇帝机要秘书机构之任的新变化。一、翰林学士的由来唐朝的三省, 尤其是中书、门下两省,职责广泛, 不仅掌“军国之政令”、“出纳帝命

8、”, 而且还兼有谏诤、记注等秘书工作。他们大都供职于殿廷, 有独立的编制、官署, 与皇帝关系的密切程度正如贾至的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诗中所云:“剑佩声随玉墀步, 衣冠身染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里, 朝朝染翰侍君王。”可谓唐代中央的“机要之司”, 是制度化了的国家机构。但是随着其职能的发展, 施政、决策作用相应的增大, 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皇权的集中。为此, 皇帝为了限制其施政, 以避免尾大不掉, 开始起用新的秘书官员, 即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原本系“待诏”, 所谓有待天子召见的意思。唐宋两朝凡天子所在之处, 必有词学、经术、合炼、僧道、卜祝、艺术、书弈等各种各样的待诏,“各别院以廪之, 日晚而退。”随

9、时听候皇帝的召唤, 进宫服侍。学士是其中的一种, 亦可称为文学侍从, 以陪帝王吟诗作赋、舞文弄墨或讲经学为己任。自唐初以来, 就时常有一批文人被天子请入禁中参与机务。太宗时“精选天下贤良文学之士”,“听朝之隙, 引入内殿, 讲论文义, 商量政事, 或至夜分方罢。”高宗时又有所谓“北门学士”,“朝廷奏议及百司表疏, 时密令参决, 以分宰相之权。”中宗朝, 上官婉儿亦用事禁中,“独当书诏之任”。唐玄宗初年, 由于中书省事务繁杂, 公文往往不能及时处理, 于是便利用本来为“待诏”之所的翰林院来安置这些类似于“北门学士”之类的文人了。“由是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 入居翰林供奉别旨, 于是中书舍人吕向、谏

10、议大夫尹首充焉”, 这就是所谓“翰林待诏”, 也称翰林供奉, 其与集贤院学士一起, 协助中书省官员批答四方章表疏议, 起草制诏敕。首批翰林待诏有张说、陆坚、张九龄等人。文苑英华“翰林制诏”部分收入了张九龄撰写的一些诏书, 即当时所作。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改翰林供奉为翰林学士, 并由宫内设立学士院, 直接受皇帝的管辖, 专为皇帝起草重要制诏, 而“集贤所掌于是息罢”。从而出现了翰林学士型的秘书。二、翰林学士型秘书的职任翰林学士型秘书在唐玄宗朝时还是属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差遣, 不计官所, 也无官署, 只轮流在学士院内值宿, 草拟表疏批答, 检视王言, 以备顾问。安史之乱时, 因时事多艰, 军用事务繁

11、忙, 皇帝每欲与人商议机要之事时, 就宣召翰林学士入内, 与之议定后拟旨, 凡拜、免将相, 号令征伐, 册立皇后、太子, 大赦天下等重要制诏书敕, 多由翰林学士起草, 特别是拜相之事, 因事先不能让外人知晓, 也不能由宰相本人经手, 全由皇帝与翰林学士深谋密诏。翰林学士的职任于是加重。翰林学士型秘书的出现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就是, 它颠覆了唐朝制书诏书的拟撰制度。玄宗时翰林待诏、翰林供奉等曾由中书舍人或侍郎兼任。翰林学士出现后, 其专掌内命, 中书制诏之权大为削弱。于是朝廷的诏书被分成内制与外制。翰林学士所撰制诏乃直接从禁中发出, 按照规定要用象征重要尊隆的白麻纸书写, 称“内制”; 而中书舍人所

12、撰诏书为外朝所拟, 则需书写于黄纸上, 称“外制”。外制所拟为一般诏书,需经过门下, 并由符宝郎盖上天子大宝, 这样经过了中书门下, 方为制敕。而内制所拟为重要诏书。唐宪宗以前, 内制不仅不由两省, 而且不用大宝, 亦即无需盖皇帝玺印, 这在唐初时只能算“墨敕”, 现在却成了最重要的诏书。元和初年才始置“书诏印”,由学士院主之。对此,册府之龟卷五五零词臣部总序做了如下记载:“元和初, 学士院别置书诏印, 凡赦书、德音、立后、建储、大诛讨、拜免三公将相曰制, 百官班于宣政殿而听之。赐与征召, 宣索处分之诏, 慰抚军旅之书, 祠飨道释之文, 陵寝荐献之表, 答奏疏赐军号, 皆学士院主之, 余则中书

13、舍人主之。”可见, 昔日由中书舍人掌“册书”、“制书”、“慰劳制书”、“ 敕旨”、“发日敕”、“敕”之制度被破坏, 中书舍人职权被架空。大诗人李白在天宝元年 担任过玄宗的翰林学士。他晚年在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一诗中, 曾自述此段经历时, 写道:“翰林秉笔回英盼, 麟阁峥嵘谁可见承恩初入银台门, 著书独在金銮殿。”惬意之情溢于言表。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也说李白当时“出入翰林中, 问以国政, 潜草诏诰”。翰林学士除皇帝宣召、顾问应对、拟制制诏以外, 还负责藩国使者或大臣进谒皇帝时的接待、引见事宜。唐朝杨钜的翰林学士旧观中记载, 凡藩国使者欲求见皇帝, 均须先与翰林学士商量, 由翰林学士奏告, 如果允准

14、, 即由翰林学士安排接见事宜, 事先还须向藩国使者讲解如何向皇帝行大礼等仪式。可见, 翰林学士有时职同皇帝的机要秘书, 而学士院则是这些秘书所在的机构。三、翰林学士型秘书的待遇翰林学士的所在学士院, 内设有各房,有学士之长承旨, 学士值宿, 办公房内安装有铃, 以备听候召唤之用, 四壁贴有拟写制敕的相关条例, 有七间小房, 供小吏办公, 分别管理案牍、诏草、供应纸墨笔砚, 并专辟有二间房贮藏历年的制敕词文, 另有书库, 内藏有数以万计的实录, 由小吏进行保管。以供学士拟写制敕时作为查阅并参考的依据。皇帝对翰林学士恩宠有加, 一年四季常有美食、美器之赏, 遇有内宴, 赐酒、食与宰相一样。唐德宗崇

15、尚文学, 对词艺学识者愈显宠爱, 每驾临学士院, 慰问、赏赐, 无所不至。适逢郊庙祭祀大典, 皇帝又多令学士陪侍于御辇之侧, 乃至沐浴之时也召学士商谈国事, 并常常让其在金銮殿就坐, 面对自己起草制诏。如此, 才有“著书独在金銮殿”的情景。四、翰林学士型秘书的遴选和晋升翰林学士人选不重资历, 却特别重文才。据李肇翰林志记载, 入院者应试制书三道、诗一首, 后又加赋一首, 谓之“ 五题”。五代后唐长兴元年 翰林学士刘也提及, 凡是先前不曾担过中书舍人的官员入学士院任职, 要先试“麻制” 、“ 蕃” 、“批” 各一道, 诗赋各一首, 当场试毕, 当场交卷。学士员额在宪宗元和以前“出于所命,盖无定数

16、”。元和时定额一般不超过六人,自六部尚书至校书郎皆可选用, 入选最多的是郎官, 补、遗、记注官等。承旨学士一般由学士中资望最高者一人充任, 位在学士之上, 号称“学士院长”。其随时陪侍于皇帝左右, 顾问应对, 谋划事宜。学士入院一年, 须经过考试, 试以拟写制诏等能力, 试毕封进, 由皇帝批阅。凡合格者, 次日即宣布授以“知制诰”职衔, 从此有权拟旨, 相当于代理中书舍人, 并由中书省设宴庆贺。学士经过一段工作的磨砺后,既可升为中书舍人, 不少人不久即可拜相。唐朝由德宗至懿宗, 九朝间共有翰林学士154 人, 升任宰相者有53 人, 九朝宰相共121 人, 翰林学士出身者占了45% 。翰林学士是唐朝最荣耀之职, 位尊权重。德宗时, 陆贽为翰林学士,“虽有宰臣, 而谋猷参决, 多出于贽, 故当时目为内相”陆贽以后, 翰林学士参掌机密者仍大有人在,“大凡大诰令、大废置、丞相之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