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杨新村公共艺术活动总结会实录时间5月24日下午100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60703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杨新村公共艺术活动总结会实录时间5月24日下午100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曹杨新村公共艺术活动总结会实录时间5月24日下午100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曹杨新村公共艺术活动总结会实录时间5月24日下午100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曹杨新村公共艺术活动总结会实录时间5月24日下午100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曹杨新村公共艺术活动总结会实录时间5月24日下午100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曹杨新村公共艺术活动总结会实录时间5月24日下午10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杨新村公共艺术活动总结会实录时间5月24日下午10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杨新村公共艺术活动总结会实录时间:2009年5月24日下午1:00地点:美术学院二楼回廊与会人员: 汪大伟 林矗 凌敏 阮俊 周红光 董顺琪 赵蕾 吕坚 陈文佳 肖敏 章莉莉 邵捷 刘文沛 敖国兴 秦一峰 卓旻 葛天卿 谢建军 顾婳琳 周伊利 蔡建军 周成贤 周娴 朱明 曹杨公园作品大赛学生代表Part 1 教师讨论部分主持人:今天的会议是曹杨新村公共艺术活动的总结会。从2008年开始策划到2009年5月的开幕式以及展览,整个活动过程中所有的创作团队,无论从组织实施,策划到创作都付出了很多心血。期间,涌现出不少值得我们学习或者弘扬的事情。尤其是老师们,在完成好自己本职的教学任务外,利用业余的

2、时间来完成曹杨的创作任务,在思想上、行动上都非常重视。通过领导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今天,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将创作实践活动的体会、收获和感想进行交流。汪院长:今天大家能够坐下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反思,实际上也是公共艺术本身的一部分,是一种延续。我作为旁观者,来谈一些感受。记得5月22日,我陪两个外国艺术家一起去曹杨新村展览现场,当时的感受很难形容。去现场后,看到了空间里的作品,也听到了居民各种各样的反响。有拍手称赞的,也有表示反对的,有的甚至反问我为何做这件事情,认为没有与其花这么多钱来做艺术还不如帮他们改善生活条件。居民的一番话出乎了我的意料,引发了我的思考。原以为作品会广泛

3、地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我们所付出的时间和心血能被他们认同,一年多时间内组织国内外的专家评选,组织学生参与竞赛,组织艺术家参与实地创作,特别在教学经费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我们还将大批费用花在这件事情上,居民们却无法理解我们这样做的初衷,他们更多的是渴望生活方面的改善。但是第二天的开幕式上,曹杨一村居住空间改造设计方案,调动了所有居民的积极性。同学们将民意调查表发放到居民的手中,请他们写下自己最喜欢的方案和对作品的意见。居民们以为选票上显示的数字是自己房子改造方案的代号,于是手拿着选票纷纷对号入座起来,兴奋地寻找与选票上号码相同的设计方案。而且当天普陀区区领导来到了曹杨现场,活动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原

4、来居民以为我们只是在他们这里做作品,但没有想到能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我们召集了更多的人来关心解曹杨新村,老百姓通过活动向社会,向有关部门反映了改造的居住环境的愿望。通过这个活动,他们对我们有了新的认识,也开始理解我们了。这次活动,引发了我对于什么是公共艺术的思考。艺术走进公共空间,不一定就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应该是在公共空间中能被人们接受或者能引起话题,能引发人们去思考,甚至改变他们生活的态度。我把我们的作品归成三大类,一类是一进入公共空间公众就非常喜欢;一类是公众一开始不喜欢,后来在沟通中艺术家与他们交流,解释作品的意义,居民逐渐认可的;第三类是无论如何解释与沟通居民都不喜欢。三类作品的背后

5、实际反映出了三种不同的创作态度:一类是艺术家在创作之初就考虑到居民的诉求;一类是虽考虑到居民的诉求,但艺术家使用的语言晦涩难懂,导致了居民不理解作品,通过艺术家的解释居民逐渐理解并开始接受;第三类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虽摆放在公共空间,实际与空间的属性无关,是强迫公众去接受自己的艺术。所以,并不是任何出现在公共空间的艺术都是“公共艺术”。 这次活动实际是一个契机,我们所希望的公共艺术,不光是一件作品的创作而已,从一个层面上来说,是放置在公共空间,以公众诉求为根本出发点,能引发公众共鸣的艺术作品;所以我们必须从公众出发,回到艺术最初的本源,为生活、为大众而创造出的一门我称之为技巧类的表达情感的东西

6、。从第二个层面上来说,是一种运作机制而非艺术创作本身,以公共空间为媒介通过合理、公正的运作程序,促进政府、艺术家、公众进行沟通、对话,(尤其重视公众的参与)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社会,这才是公共艺术的目的。 我们也希望能通过艺术改造社区,为百姓做一些具体的改造,但由于经费太少,我们无能为力。而在开幕式当天家家户户都在谈论我们的公共艺术,像过节一样。这使我非常兴奋,因为这种气氛是作品引发出来的。即将召开的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我们的活动实际上从生活上让人们有一种盼头,带给他们阳光,能够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次的公共艺术活动实际上也是为拓展都市美院的办学内涵而进行教学实践转型的一次尝试

7、,其探讨的是如何将课程教学管理模式转化为课题项目管理模式。我们在希望以公共艺术为平台,整合与调动美院各学科资源,让老师、学生打破既定的艺术创作模式,走入社会,关怀民生,担负起的社会责任。赵蕾:我参与的作品是与外国艺术家合作的。她认为的作品没有实现她的初衷。整个过程中我们实际上是扮演了沟通者的角色,充当着艺术家、社区政府、居民三者之间连接的官道,而且艺术家本人不在中国,有很多具体的实施需要我们来代替,但最终为何与艺术家的初衷有出入?我介绍一下细节。首先是语言交流的难度,存在文化上的差异。其次,我们的作品需要1900位居民的参与,所以必须依靠社区居委会的力量,当我们进行沟通的时候不得不进行妥协。居

8、委会认为作品内容涉及到世博会,就要求居民参与迎世博相关的愿望。他们实际上是通过党员集中开会,把这样一个信息传递给政治比较先进的一群人,通过他们再派发到小区各个居民。这些干部和党员去派发的时候,说这是小区迎世博的活动,大家要积极的参与,所以市民首先接纳到的信息即这是迎世博的活动,而与艺术家原来的想法相差甚远。第三点,居民的回函又经过了一个扭曲。社区的领导跟我们说只有492份回函,不知道是否是被删减后的数字。事实是,回执上面写的有20%左右已修改过了,因为有涂改的痕迹。特别是有很多的居民写的口号当中,写了非常极端的口号,如“曹杨地震,这里重振”等等。最终被改成“旧区改造迎世博”。我们也希望看到一些

9、真实的愿望,但最终因为过程当中各种环节的扭曲,最后就产生了这样的效果。后来,荷兰艺术家在参加莫干山的展览时,把“遵守社会功德”的口号缝到被子上,盖在自己身上。她说被子上的口号就是自己的梦想。我觉得公共艺术的实施过程,从艺术家到大众之间,实际上会发生很多戏剧化的变化。凌敏:赵蕾刚才讲荷兰艺术家最初的设想是表达自己的梦想,但实际表达出来的语言是被限定好的、被政府修改过的语言。作品产生了三个“扭曲”,却真正达到了本身没有想到的价值。在我看来,中国特色的口号,在国外人看来是不合理的,然后他们又通过在这个被单上写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来强调这种合理性。这些,使作品更具有当代性,反映了居民的生活状态自己表达出来

10、的是被修改过的,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社会现象。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要直面社会生活的生存状态,通过作品引起人们对生存状态的思索,我想这个作品做到了。这件作品对我的影响最深刻,小区都是公共口号,看起来很滑稽,但是是我们的一种现状,只不过把我们这种现状强调了一下而已。汪院长:严格意义上说不叫“修改”,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反映了社会现实。正如一个人在私人空间里是有绝对的自由的,但一旦进入公共领域,就不是个体,而成为公众,就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就得说具有公共性的话。艺术家一开始从个人角度来创造一件作品,但在中国,几经文化的传递,(比如做传话游戏,传到后面往往与答案相差甚远。)过程

11、中间掺杂了社会现象、社会意识,包括每个人不同的看法。但外国艺术家还是不断强调个人化的概念,所以他怎么也想不通。这个过程给我们一个启示: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解,在中西方之间存在着差异,如果说西方的当代艺术更多的是描述个人对社会的看法,而我们则更多的是描述公众对艺术的看法,它是用艺术表述对社会的看法,而我们现在做的这件事情更希望是表达公众对艺术的要求和对艺术的态度。凌敏:有些艺术家做的作品是自我表现的。例如一位加拿大艺术家,他做在墙上用金粉填补缺失的部分,有很多居民看不懂,产生了质疑。但艺术家将以居民为背景的作品照片做成画册,并送给居民,他们非常高兴,因为他们的形象从来没有在书上出现过。这对加拿大艺术

12、家来说,他第一次去感受别人的感受,因为他在美术馆展出的时候,是不需要在乎别人感受的。而在公共空间里要表达的不仅仅是自己个人的意愿,过程中也有很多的变化。国外艺术家大多是纯艺术家,不适应这种变化,因为很多是纯艺术家,走到公共空间来,公共空间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家也是在思索中的,但是我觉得这次这么大公共规模的艺术在上海,这是一个非常少的现象。国外艺术家对我们花钱、出力来做这样一件公共艺术感到吃惊,但更多的是看到了中国的发展。这位艺术家认为公共艺术的成功在于以艺术去关怀普通人的生活,用艺术来关照普通人的生活。但是从某中意义来说,普陀区区长刚上任三天开始关注我们这个项目,也是非常难得的。曹杨的居民则

13、认为这件事是有意义的。因为艺术家和学生在帮助他们,还吸引了外国人、政府人员和媒体的力量。 因为项目牵扯到国外的艺术家,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所以在管理以及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例如,艺术家、居民、政府之间的沟通问题。 秦一峰:曹杨梦想作品中的标语“车辆请好好停放”,这句在老外看来是被压抑的语言,实际上说的是真话,老百姓都是很真实的。现在中国确实改变了很多,政治上是非常宽容的。例如,演员周立波虽然是调侃,但一点也没说错。老外希望看到老百姓骂骂政府,这怎么可能呢?我了解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曾与毛主席一起拍过照。她拿过照片的手都舍不得洗。我的作品进入居民家里,他们一开

14、始很反感,经过交流后,他们就接受了。他们问我们图什么?我说,我们图的是让你们的生活更美好。曹杨选出来是有原因的,不是因为最破,而是最有文化价值。苏联专家当时建造这个地方时,在建筑和规划当面的水平应该说是一流的。有一位居民老先生说,现在虽然有的墙角有砖漏出来,但这个砖要比大楼的砖还好。他不愿搬到大楼里去,因为邻里关系好,物业费便宜,外来人口少。公共艺术在我们国家发展,一般都是政府出钱,当然也是政府的作品,艺术家只是点点鼠标,用用电脑。这跟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在我记忆中,二十多年来美院第一次拿那么多钱砸在当代艺术上面。我觉得比莫干山办一个展览要强得多,我们跟老百姓都打成一片,我们做的事情非常有学术

15、价值。 凌敏:从布展到开幕式,每一个作品在制作过程中曹杨街道干部都在负责监督,他们甚至拍了一张值班表。而这在国外是做不到的。开幕式那天,居民拉着政府领导说美院的学生已经帮他们呼吁了,你们看怎么办。这也给政府带来了麻烦,尽管如此,我们的活动的目的达到了。 汪院长:开幕式上老外给劳模带大红花的行为,我觉得很好,使他们觉得有一种荣耀感。肖敏:这次公共艺术活动很特别。以前的公共艺术展都是政府搭台,圈一块地出来,充其量做出一些好看的景观,供游客拍拍照。从整个活动规模来看,不是最大,从单件作品来看,也不是最前卫的;但是整个展览的姿态是激进的。我们把艺术送到了与艺术最没关系的地方。但是这里面的居民对当代艺术

16、的反应也不是非常的激烈,这让我很意外。活动中,既可以看到艺术跟生活的关系,又可以感受艺术跟生活的距离。我们也没有强加给居民什么,我觉得这就是民主,真正的“公共性”。从这点来说,我们这个活动绝对是有意义的。秦一峰:我的朋友建议我们找一个高档的小区,正如刚才肖敏讲的,政府搭台,建一个绿地,然后带动周边房产。把活动搞成一个商业化的活动,。肖敏:但我们的活动确是贴近生活的。秦一峰:达到了预期目标,艺术让生活更美好。吕坚:开幕式结束后,我们团队的外国艺术家希望能到上海最高的地方,去看看上海的生活。看完以后,老外感叹:说上午开幕式上还是真实的生活,下午登上最高楼又看到了上海超现实的一面,这个跨越其实都很真实。他们说上次来是金茂大厦最高,这次来是环球中心最高,下一次来还要到更高的地方。实际上公共艺术,完全就是一个政府命题的艺术,不管什么国家都是政府命题,然后艺术家来做这道题目。从上个星期校庆以后,我和一位老师到曹杨去,当地的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