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转型与城市社会分层结构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58299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度转型与城市社会分层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制度转型与城市社会分层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制度转型与城市社会分层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制度转型与城市社会分层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制度转型与城市社会分层结构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度转型与城市社会分层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度转型与城市社会分层结构(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制度转型与城市社会分层结构篇一:中国社会分层的潜在作用机制中国社会分层的潜在作用机制:一个文献综述摘要文章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关于社会分层潜在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的梳理,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原有的政治指令式显性分层机制已经逐步向经济作用下理性选择的隐性分层机制转化,指出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出现定型化倾向,但对控制社会分层作用机制的定量研究还不充分,尤其是在高房价与社会分层的研究上,尚有诸多问题有待拓展和深入探讨。关键字社会分层;隐性机制,阶层定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社会阶层之间的大规模流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分层出现定型化倾向。李强的研究指出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分层的社会结

2、构转变为经济分层的社会结构i,从80年代直到90年代中期,阶层之间的流动率颇高,原先经济地位低下者后来跻身于富裕阶层者比例较高。然而,自9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地位低下者进入富裕阶层的比例明显下降,富裕者来自同阶层或临近阶层的比例上升。本文旨在探讨形成阶层之间界限的潜在机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探讨影响分层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讨论中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文献相对丰富,主要从不同社会分层群体对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不同层级的教育回报率两个方向进行考察,并涉及到户籍制度和社会关系。第二部分讨论高房价对层级流动的限制,指出高房价已经成为阻碍层级流动的主要因素。第三部分进行总结,并关

3、注这些作用机制的未来发展趋势。一、中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邓忠的研究指出:在我们能获得数据而加以分析的所有工业化或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中,对谁走在最前面。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 就是那些获得了教育的人。ii而中国传统的士农工商的分级和长期实施的科举制度也都使得教育改变人的命运的观点深入人心。洪岩璧的研究指出:教育既是一个资源消耗过程, 也是一个自我能力增强的过程, 其作iii为一种稀缺资源 的同时也是社会分配资源的机制。帕金认为,任何社会都存在一套程序或规范体系, 使得资源和机会为社会上某些人享有而排斥其他人; 在社会分层方面有两种排斥方式:集体排他和个体排他。现代社会的基本趋势是从集体排他转向个体排

4、他。iv既然如此,就要考察教育资源是如何分配的。(一)社会分层对教育资源分配周雪光等认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城市中的教育不平等现象急剧增加, 其中获益最多的是包括高级干部、专家、大城市居民在内的优势阶层子弟。v比如在高考录取问题上,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省内竞争、省内划线、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政策,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配置不均衡。经济发达城市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十分丰富,而考生却相对较少,这一地区一般成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地区。vi刘传江和朱劲松1的研究指出:录取分数线的地区差异是明显而持续存在的, 多年以来, 同样的大学,高考高地的录取分数线要比在高考洼地的要高50100分。vii而这些地区的户

5、籍制度又严格管制,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毕业生的户口问题已经成为选择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取得当地户口,选择有户口但不理想单位的现象屡见不鲜。Torpey立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基础上,认为一个国家建立户籍制度的逻辑是:国家具有通过户籍制度汲取资源实施行政的需要,这是因为“户籍控制让国家能够控制他的公民,1刘传江,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武汉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朱劲松, 武汉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这样的话,国家就能从公民中汲取他所需要的资源并把他认为不应当享受国家福利的人排除viii在制度之外。能够影响国家决策的优势阶层则通过户籍政策

6、保障自己的子女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占据优势,免除外来人口在当地入学、高考造成的冲击,户籍制度的改革因为会对社会分层造成冲击而受到强烈的抵制。(二)不同层级的教育回报率此外,从受教育水平对收入影响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后, 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机制 逐步取代传统计划经济的分配机制,教育的经济收益率不断提高, 但不同阶段教育对提高个人收入的作用力各不相同。李春玲的研究指出:体制内是ix大专及以上学历经济收益较高; 体制外, 经济收益较高的是初中、高中和中专。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近些年来的公务员热,因为大学毕业生会自觉选择回报率高的职业。与此同时,尽管教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但家庭背景的作用依然显著。如

7、在我国高校毕业生求职中, 家庭背景越好, 毕业时落实率、升学率和起薪就越高.x正如李路路所言,无论在改革前, 还是改革后,虽然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关系存在一定流动性,但相对于流动性来说,阶层的继承性或复制能力远强于他们的流动性。xi教育似乎成了一种排斥下层子弟向上流动的手段,在整个市场转型过程中受益的依然是旧体制中的政治精英,也就是所谓的精英再生产观点。宋时歌指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我国公务员选拔的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学历限制使得干部成为再分配体制中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群体;二是政治精英熟悉再分配体制运作规律及其漏洞,并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从而确保其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xii二、高

8、房价与社会分层另一影响社会层级流动的重要因素是住房,由于公租房、保障房的制度不完善,加上房屋获得与阶级地位的关系也和获得其他资源的可能性联系在一起,高房价实际成为隐性的社会分层控制机制。许原原和辛晔指出:在转型社会下,高房价无异于一种新的社会分层机制,使得城市中不同群体因高房价而出现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社会流动,进而对社会分层结构造成影响。xiii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XX年经济蓝皮书称,我国85的家庭没有能力购房。房价对不同居民的财富存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房屋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社会资源,人们是否有房一定程度上已经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差异,是否拥有房产,拥有房产的数量更是在资产上形成差异,而随着房价

9、的不断高涨,这种差异更为明显并且不断扩大,由此,阶层间分化加剧同时也影响着原有的社会分层结构。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高房价在“制度与结构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剥夺了受过良好教育但没有住房的年轻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学者李斌认为住房这一城市居民财产的权利转移方式对于城市社会分层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并能更好的理解和归纳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而生成的“中国经验”。xiv在居住城市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不但影响户籍的取得,很多时候更成为进入婚姻市场先决条件,使得社会层级流动呈现同级流动或逐级流动的特征。举个简单的例子:考察在某一社会分层中处于中间位置家庭的子女向上流动的能力,以婚姻市场为例(假设

10、住房占家庭财富的主要部分),假设其家庭在当地(以地级市为例)拥有两套房产(乐观的估计),而进入更上一层分层级婚姻市场(落户省会城市)的门槛是在上一层级城市拥有一套住房,房屋贷款的首付比例不低于40%,假设相邻层级的房价比例为3倍(保守估计),则这一门槛要求该家庭在所在城市拥有套房产,再加上装修,购车,预留未来育儿费用等,拥有两套房产(或等价财富)可以说是进入下一层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仍需子女在更上层级所在城市拥有适当的地位和收入维持日常生活所需以及归还贷款等),而如果试图跨越两个层级,则需要对应本层级的套房产,需要本层级中相当高收入家庭方能承担,若跨越3个层级(小城镇到地级市,地级市到省会城

11、市,省会城市到北上广)则相应门槛提高到需对应本层级的套房产,对绝大多数正常家庭(非上层官僚或资源垄断者)来说可谓天方夜谭,近些年来“房奴”的大量增加对未来试图跨域社会层级的人提出了警示,令其知难而退。所以房价上涨并非仅仅是经济问题,通过让试图跨越社会流动层级的人生活痛苦感显著增加的方式,完成对社会流动的控制,将过去的指令式的显性控制,变为个人理性选择下的隐形控制。三、总结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因素为主导的隐性控制机制左右了社会层级间的流动,随着教育成本的提高和房价的持续高涨,社会层级间流动的壁垒愈发明显。下一层级的流动更多只能等待上一层级向上流动留出的空余。例如,可以预见,如果异地高考等

12、打破层级壁垒的措施普及,则层级较高人群的子女在更早阶段(初高中)就出国的比例会进一步增加(贵族学校等),对拥有海外学位的毕业生的政策倾斜也将增加(如留京户口,公务员考试),海外学位的区分度也将进一步增加(常春藤高校与公立学校),以维持层级壁垒。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对我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的研究比较丰富,但是对高房价与社会流动的关系还缺乏相对系统的论述和实证研究,社会流动的经济成本与人们的理性选择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各项政策的成本与收益,还有待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i 参考文献 李强:经济分层与政治分层,北京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4期。Deng Zhong, Donald J. Tre

13、iman. The Impac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on Trends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 T he America 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7, 103 : 391- 428. iii洪岩璧, 钱民辉,中国分层与教育公平-一个文献综述ivParkin F. Marxism and Class Theory : A Bourgeois Critique M . London: Tavistock, 1979: 44-73. vZ

14、hou Xueguang, Moen P, Tuma N B. Educational Stratification in UrbanChina:1949-94J .Sociology of Education,1998 :199-222. vi姜世健.高考移民现象的成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XX.vii刘传江,朱劲松,公平与效率视野下的高考移民观J.人口研究,20XXviiiJohn Torpey. 1997. Revolutions and Freedom of Movement:An Analysis of Passport Controls in the French,Russia

15、n,and Chinese Revolutions Theory and Society,(Dec.,1997),。ix李春玲. 文化水平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收入,对目前教育的经济收益率的考查 J . 社会学研究, 20XX :64-76.x文东茅. 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XX:58-63. xi李路路. 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的变迁,阶层相对关系模式的双重再生产J.中国社会科学,ii20XX : 105-118. xii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 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246-247. xiii许原原,辛晔,高房价与城市社会既有的社会分层,商业文化,20XX xiv李斌,王凯.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视角J探索与争鸣,20XX .篇二:参考书目1.何怀宏正义论198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何怀宏公平的正义,20XX,山东人民出版社3.孙晓春等译正义诸理论,吉林人民出版社4.万俊人比照与透析中西伦理学的现代视野,1998,广东人民出版社5.迈克尔.沃尔泽著,褚松燕译正义诸领域,20XX,译林出版社6.戴维.米勒著,应奇译社会正义原则,20XX,江苏人民出版社7.伦纳德.霍布豪斯著,孔兆政译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