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科举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57236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朝,科举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元朝,科举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元朝,科举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元朝,科举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元朝,科举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元朝,科举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朝,科举制度(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朝,科举制度篇一:元朝科举蒙古入主中国,其疆域武功大盛,经世祖、成宗、武宗达半个世纪之久,科举皆未能举行,并不重视科举取士,直到元仁宗即位,为了整顿吏治,改革由吏入仕制度带来的弊端,主张以儒治国,皇庆二年才正式颁布科举之制,元仁宗延佑二年春三月,元朝第一批科举廷试进士,护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及第。元朝自仁宗至顺帝灭亡为止,科举时办时废,大约只举办十次,取士一千余人。但元朝科举人材并不会受到朝庭重视,固然也不可能居朝庭要职,对于元代朝庭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元朝开国初期何以不重视科举取士呢?最主要首推宋代以【崇文抑武】为国策,科举制度最为发达,大开科举,大幅度增加取士名额,科举取士之多,不仅

2、是空前的,而且是绝后的,不只多取而且亦提高科举及第者的待遇,但南宋却因文人积弱积贫而亡国。故元朝开国前期几位皇帝也皆以宋朝文人亡国为教训,元世祖甚至公开表示:科举虚诞,朕所不取。由此可见,元朝对科举的成见之深。再论,元世祖一向嫌恶宋朝、金朝儒生崇尚诗赋之作风,他认为【汉人惟务课赋吟诗,将何用焉!】,况且开国之初,儒学对于局势并没有实质的帮助,元世祖当时迫切急需的是增强军力,以强大武力稳定天下,科举并无法帮元世祖解决当时的问题。三论,南宋灭亡后,一部分儒生痛呼【以学术误天下者,皆科举程文之士。儒亦无辟以自解矣!】,当时社会痛批以章句注疏、声律对偶之儒士误国,开科取士的方式亡国,再加上理学家许衡等

3、人也因忌恶宋、金科场弊端遗风,对于元朝是否立即恢复科举也不感兴趣,这些种种社会观感也加深了元朝对科举制度本身更加的不信任。四论,元朝于公元1271年建国之时,其为蒙古贵族建立的封建政权,怎可能愿意像宋朝皇帝一样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呢?科举取士是汉人举贤方法,元朝如果全面实行科举便意味着将全面的汉化,意味着蒙古贵族特权也将丧失,既然开科取士将会剥夺这些蒙古贵族的既得利益,其实行的阻力必然很大,这也是为何元朝每当世祖、成宗、武宗在殿堂与大臣议论开科取士之时,必会拥现越来越大的力量排挤和对抗科举,以保卫自身的生存空间,开科取士之法皆会难逃胎死腹中命运的原由。五论,元朝之所以能建国得天下,完全靠的是马上武

4、功,并不是科举文人之士,马上见真章,武功论权势地位,当时朝庭重要官职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等蒙古贵族上层分子把持,因此开科取士对于元朝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元朝到元仁宗又为何重开科举取士呢?因元朝统治中原半个世纪,几朝皇帝仍不能以马上武功治世,甚而民心向背,乱象丛生,再加上元仁宗从小生长在中原地区,深受儒家学说熏陶。元仁宗曾表示: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至此,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于是皇庆二年下诏开科取士,实行科举制度。实际上,元朝第一次实行科举是在元仁宗延佑二年,元朝自灭宋至其灭亡共八十九年,其间实行科举制度的时间只有三十八年,约占百分之四十三。元朝第一届科举会试和

5、殿试,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内城)举行,各省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只有135人,从中获录取的进士只有56人,均不足原订的数额。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是在两年前正式下诏恢复科举考试,并于去年8月在各省举行乡试开科取士。这是宋朝灭亡以来,近40年来的第一届科举考试。这名蒙古皇帝从9岁开始受到孔孟儒学熏陶,认为儒家伦理纲常可以治国安邦。他日前巡视“皇家学院”国子监时,谈到了复办考试的目的。他说:“我的心愿是让百姓安居乐业以图治,如果不用xx,如何实现这个心愿?”极力主张复办考试的是他的老师李孟。这名当天陪同皇帝巡视的汉儒告诉记者,两年前的夏天皇帝召见,就如何选拔贤才要听取他的意见。“我当时上奏说,培养和选拔人

6、才的途径不只一条,但汉、唐、宋、金盛行的科举取仕,远胜一切。而如今若想恢复科举,应注重德行、经术,其次是文辞,这样才能招揽到有真才实学的贤士。”对于第一届科举名额不足的原因,李孟私下透露,并不是汉人、南人缺乏合格者,实际上参加乡试的汉人、南人总数要比蒙古人、色目人多几倍;但因蒙古人、色目人考生中难以选满150个举人名额和50个进士名额,所以就将汉人和南人的乡试会试名额同数空缺,以维持四等人入选数量的均衡,以免汉人、南人在科举中占优势。据一些汉族xx反映,元朝科举存有不平等现象,例如乡试和会试的程序规定:蒙古人、色目人第一场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四书”内出题考经义,再根据时事出题考对策;汉

7、人和南人除了这些内容外,还须加考赋与杂文各一篇。待遇方面,蒙古人和色目人的考题难度较低,考试也少一场,但授官级别却比汉人、南人进士高。而且蒙古人、色目人如愿参加与汉人、南人同样难度的考试,中选后更加一等授官。殿试结果分右、左两榜公布;元朝以右为尊,蒙古人、色目人因此名列右榜,汉人、南人列左榜。名义上两榜的第一名都算状元,但只有右榜状元才算真有资格为官,左榜状元不受重视。一些汉人考生投诉,这和寻求优秀人才的原意相违背。不过朝中一名文官透露了实际的情况。他说:“皇帝是有心对汉民、南人以平等相待的,无奈朝政受他母后(答己)和中书右丞相铁木迭儿把持,我看他是有心无力。”篇二:元代科举元代科举元代的科举

8、制度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相对较简单。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较严格。由于元朝幅员辽阔,乡试、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停办两次,共举办过十六次,取进士1,139人,国子学录取284人,总计1,423 人。但元科举所选人材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元政府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大。元代科举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戊戌选试、延祐复科、至元废科和至正复科。元朝建立以后,蒙古贵族和军功吏才对科举取士制度最初并不在意,经过许多儒臣

9、倡议,特别是仁(1312年)后真正开始建立了科举制度,并于1313年开考,此时已距元世祖攻灭南宋(公元1279年)有34年之久,这在中国科举史上是中断时间最长的。1、戊戌选试令耶律楚材认识到掌握儒学的士人在汉人中的地位,建议“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并认为“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要求优待、选择、任用汉儒。为选拔汉儒进“请用儒术选士”。窝阔台于至元九年(公元1237年)八月,“下诏始命断事官术忽觥与山西东路课税所长官刘中,历诸路考试。以论及经义、词赋分为三科,作三日程,专治一科,能兼者听,但以不失文义为中选”。对于中选者,次年,朝廷进行正式考试,“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其中“东平杨奂等若

10、干人,皆一时名士”,中选者被任命为本籍议事官。由于1238年为戊戌年,史称这次考试为“戊戌选试”。这次考试,从严格意义上说,与传统的科举考试还存在很大差距,原因在于相比宋金时期,“戊戌选试”只有一次路试而无会试。此外,从选取儒生的质量角度看,考试的要求不算太高,“以不失文义为中选”,这与宋金时期的科举考试比起来要容易得多。同时,通过这次考试中选的人,直接为官者并不多,所得的官也仅是地方的一些小官。2、延祐复科元仁宗的儒师太子詹事王约仕元多年,曾多次建议科举,仁宗登基后(1311年),为了整顿吏治,改革由吏入仕制度带来的某些弊端,主张以儒治国,重新提出求贤取士,何法为上(黄金华集卷43)的问题,

11、重用儒臣,施行新政。皇庆改元(1312年)仁宗将其任河南江北行省右丞的儒师王约召来,特命为集贤大学士并将他的“兴科举”建议“著”(元史王约传)。 皇庆二年(1313年)农历十月,仁宗要求中书省议行科举。 皇庆二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1313年12月6日),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 延祐元年(1314年)农历八月二十日,全国举行乡试,一共录取三百人。 延祐二年(1315年)农历二月三百名乡试合格者在大都举行会试取中选者一百人,农历三月七日,一百名会试中选者在大都皇宫举行殿试(廷试),最终录取护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为进士。此次科举仿唐宋旧制。史称。蒙元灭金、宋后,科举废弃,1315年距离宋亡36年,

12、距离金亡更达81年,汉族士人至此方重获正常的晋身途径,社会矛盾有所缓和。3、至元废科至元元年(1335年)七月底,顺帝下令废除中书左丞相一职,以伯颜一人担任中书右丞相,独揽朝廷大权。同时,赐给伯颜世袭答剌罕的称号。伯颜家族取代了燕铁木儿家族的地位。伯颜有相当狭隘且强烈的惟蒙古贵族独尊的意识。尤其对人口众多的汉人、南人充满鄙视和猜忌。在他专权的当年十一月,就下令停止科举考试。伯颜对儒学学校也十分反感,废科举的同时,下令将各处原供应儒学学校的庄田田租改为禁卫军的军费。伯颜专权到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原本定于至元二年(1336年)和至元五年(1339年)在大都举行的两次科举取士都被迫停止,史称

13、“至元废科”。4、至正复科1340年二月,伯颜去职,脱脱被惠宗任命为知枢密院事;1340年十月,惠宗任命脱脱为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十二月,惠宗下诏恢复科举取士。至正元年(1341年)八月,全国范围内恢复乡试,至正二年(1342年),会试和殿试相继在大都举行,史称“至正复科”。此后科举取士三年一次,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最后一次在大都举行会试和殿试。1368年八月元朝退回草原后,不再有科举取士。篇三:元朝的科举元朝的十六次科举1楼资料:元史新元史等元仁宗1313年下诏恢复科举,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以后三年一次,直到元朝灭亡,中间因为因为元惠宗时期丞相伯颜擅权,执意废科举,1

14、336年科举和1339年科举停办。元朝举行了16次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共计1139人。元仁宗时期延佑二年三月,廷试进士,五十六人及第。延佑五年三月,廷试进士,五十人及第。元英宗时期至治元年三月,廷试进士,六十四人及第。元泰定帝时期泰定元年三月,廷试进士,八十六人及第。泰定四年三月,廷试进士,八十六人及第。元文宗时期至顺元年三月,廷试进士,九十七人及第。元惠宗(元顺帝)时期元统元年(1333)三月,廷试进士,一百人及第。刘基刘伯温于该年中进士。因为丞相伯颜擅权,执意废科举,1336年科举和1339年科举停办。至正二年(1342)三月,廷试进士,七十八人及第。至正五年(1345)三月,廷试进士,七

15、十八人及第。至正八年(1348)三月,廷试进士,七十八人及第。至正十一年(1351)三月,廷试进士,八十三人及第。1351年五月,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在以后的十八年中,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此后的五次科举均受到全国战乱的影响。至正十四年(1354)三月,廷试进士,六十二人及第。至正十七年(1357)三月,廷试进士,五十一人及第。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廷试进士,三十五人及第。至正二十三年(1363)三月,廷试进士,六十二人及第。至正二十六年(1366)三月,廷试进士,七十三人及第。附: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位时间1311年三月-1320年正月元英宗硕德八剌,在位时间1320年三月-1323年八月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在位时间1323年九月-1328年七月元文宗图帖睦尔,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间1328年九月1329年正月,第二次在位时间1329年八月-1332年八月元惠宗妥欢帖睦尔,在位时间1333年六月-1370年四月,1368年八月逃离大都,回到漠北草原,1368年八月-1370年四月为北元皇帝20XX-6-11 15:21 2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