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里奇主张取消学校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56453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伊里奇主张取消学校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伊里奇主张取消学校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伊里奇主张取消学校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伊里奇主张取消学校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伊里奇主张取消学校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伊里奇主张取消学校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伊里奇主张取消学校制度(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伊里奇主张取消学校制度篇一:12年元旦串讲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狭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 育的过程。 非学校化社会社会。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育,称为义务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并成为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的是私学。 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合一的官学体系。 在古代教育中,中国、古希腊)。 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

2、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向汉武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董仲舒。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的著作是学记。战国后期,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亚里斯多德的教育主张主要反映在中,教育,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主张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这一观点的著作是爱弥尔。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

3、等”结论的教育家是洛克。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这一思想的是康德。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影响的捷克教育家。年轻时期他就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尔巴特。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的教育思想家是杜威。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4、;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判断题)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现代化。民主化是对等级化、权利化和专制化的否定。教育民主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多地扩大教育机会,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二是要力争实现优质教育机会均等,追求教育的自由化,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现代社会出现了古代社会所没有的工程、机电、航空之类的专业学校,这说明制约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受教育者的权

5、利、教育目的的性质) 舒尔茨提出的理论,说明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科学知识 。 等教育;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普及高级中等教育;信息革命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2) (2)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文化决定着教育。学校文化从其形式看,可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 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把可能劳动力转为现实劳动力培养人的劳动能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改变劳动力的形态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6、人力资本,指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及其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因为它是未来的薪金或偿付的源泉。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人力资本,是投资的结果。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开放性:不受时空、地域限制主动性:按照学习者的意愿进行选择创造性:信息储备与交互刺激传统教育:“金字塔形”等级制教育;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年龄段教育;时空限制网络教育:自己掌握的“兴趣选择”;无年龄段教育;跨时空的教育过渡性: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认同与自主非正式性:日常交往、不自觉地形成多样性:性别、年龄、种族、

7、家庭互补性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队 生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不断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称之为个体身心发展。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内发论。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这一观点属于教育学上的内发论。学校的教育等外在力量。其典型代表之一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属于个体发展上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

8、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表明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者重视再儿童发展的某一关键期对儿童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系。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乳期”的阶段是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第四章 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任务、教育规律或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有三个层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师的教学目标 。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

9、生的变化结果 其基本性格是“君子教育”。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动相结合。(5)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重点。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的过程。个性发展:个体素质的各个方面在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体现个体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是全面发展的个性。篇二:教育学一、选择题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史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D )A赫尔巴特B卢梭C洛克D杜威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A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

10、用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B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4、“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 C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5、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D )A理论联系实际B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C知识分之与工农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B )A课程B课程标准C课程计划D课程目标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D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D强制性,普遍性,基

11、础性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C )A循序渐进原则B直观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B)A练习法B演示法C实验法D发现法1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 A )A外部分组B内部分组C设计教学法D道尔顿制11、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 A)A内容型策略B形式型策略C方法型策略D综合型策略1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C )A教育者,受教育者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D教育者,受教育者

12、,德育环境1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B )A认知模式B体谅模式C价值澄清模式D社会模仿模式14、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C )A常规管理B目标管理C平行管理D民主管理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二、填空题1、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 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学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 延时价值。4、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

13、公约的核心精神是 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5、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6、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 创新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7、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 职业角色的多样化。8、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 教学大纲和教科书。9、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学校教育。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实现 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11、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直观教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物直观,另一类是 模象直观。12、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 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14、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15、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 教育者。三、判断题1、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 )3、一定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