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55591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正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正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正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正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正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正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正制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正制度篇一:浅谈九品中正制浅评九品中正制历史文化学院 级历史二班 戚开敏 20XX030236 20XX浅谈九品中正制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和事物就像斗转星移,潮起潮落,一方唱罢,一方兴起。这或许就是历史和时代的变迁所带给我们的:有开端、高潮,也必将有陨落。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必然性,作为后人,我们只能回望历史,而不能身处其中,对于任何事物的评析也只是我们根据现存的史料资料对前人与先前事物的探究。而我在这也只能缅怀历史,综合一些资料与自己的浅薄认识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一 九品中正制的概念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2、又名九品官人法。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二 九品中正制设臵方法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为:先在各郡设臵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臵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

3、世道德才能。家世又称?簿阀?簿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如曹魏时中正王嘉?状?吉茂为?德优能少?。西晋时,中正王济?状?孙楚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以后降为卑品。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清官?

4、,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由于中正品第皆用黄纸写定并藏于司徒府,称?黄籍?,故降品或复品都须去司徒府改正黄纸。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三 九品中正制创立与发展?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独自走下长板坡,月光太温柔曹操不罗嗦,一心要那荆州用阴谋 阳谋 明说 暗夺,淡薄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没法执着,有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

5、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独自走下长板坡,月光太温柔曹操不罗嗦,一心要那荆州用阴谋 阳谋 明说 暗夺,淡薄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有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选自曹操一首曹操唱出了一代?枭雄?曹操传奇的一生,其实在我的心中,曹操是那个时代的英雄,是之后一切历史发展的开启者与奠基者。一部三国演义炒火了易中天式的教授,但仍不能改变三国演义妖魔化的诸葛亮形象及残忍奸诈的曹贼形象的深入人心。但在陈寿的笔下,所谓的?曹贼?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

6、,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相信曹操的词作家林秋离在写下歌词时并不知晓曹操?唯才是举?也是九品中正制的原型。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都洛阳,是为魏文帝。为了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曹丕接受了颖川士族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开始推行九品。【九品中正制创立时间的讨论:柏杨先生是肯定其创立在?曹魏帝国建立?之后,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也是这样认为的。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曹丕继为魏王,他基本上遵循曹操关

7、于选举的主张,并建立了九品官人之法,也就是九品中正制。?(详见中国史纲要二册第10页)辞海?九品中正?辞条也称:?东汉末,曹操当政,提倡唯才是举。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人士,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仍保持曹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辞海63页)】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篇二:九品选拔人才九品中正制【摘 要】: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继察举制之后的一种人才选拔

8、制度,以中正官为中心,论品定级,选拔和升降官吏。【关键词】:中正官;九品;门阀士族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所有的制度几乎废弃乡举里选也无从进行,致使汉以本地推荐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此时地方豪强势力强大,统治者不得不依靠他们的支持,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改革。延康元年魏文帝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选士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此后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选官途径。所谓“九

9、品”,就是将察举对象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朝廷按等录用, “中正”是官职名,由朝廷推选朝官中有声望的人担任,负责对各州、郡士人品级的评定,人才选拔的权力完全被中正一个人所控制,缺乏必要的监督。中正官对所辖人物负责推选,方式是“评定”,而非“考试”。他们筛选人物一般有三大要点:一是看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二是看行状,即对被选之人德行和才能的评价;三是评级,即分出上中下品,决定对被选之人授官的等级。中正官一般是以孝廉、秀才两种名义向朝廷荐举人才。按照习惯,孝廉侧重于品行端正、精通儒家经学,秀才则突出于文学写作才能优异。当然,在凭借门第才能中选的时代,那些被

10、推举为孝廉、秀才的人,未必具有真才实学。九品中正最初是想选择州郡中那些具有鉴别经验的专家来选拔人才,在实施的最初仍然是以品德测评为重,其标准主要是忠恪匪躬;孝敬尽礼;友于兄弟;洁身劳廉;信义可复;学以为己等。按照这些标准中正官把人认为三等九级,因此称为“九品”,根据评定的等级向吏部推荐,依品授官,高品授大官,低品授小官,士人品第评定后,根据实际表现可升降进退,中正评议人物照例3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

11、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九品中正制主要是针对东汉末期的察举制度滥选的流弊。故其重要的优点是确立吏治令到官吏的任命与升降比较有一客观标准。以九品论人才吏部根据小中正及大中正所核定的人才调查表之等第和评语来斟酌任用分别黜陟这样一来官吏之任用与升降比较有一客观的标准。而此项标准则依然保留汉代乡举里选之谴意至於代表群众与舆论的贤人与不贤中正而并不中正则是另一回事。至少在曹魏初行此制时总比以前漫无标准各自援用私人好得多。一时制度建立吏治澄清曹家的统治基础与此制度的建立很有关系。同时,政府选择中正较为慎重,中正多为“德

12、充才盛”、“有识鉴”的人,真正按的要求,根据任人唯才的政策。沈约在宋书恩幸传序中评论九品中正制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可见,最初将人才分为九等的目的是为了辨别人才的优劣而不是定士族的高低, 迅速改变了东汉后朝士族党朋操纵举荐的旧状,选拔了许多俊秀之士,斥退了不少无术之人,给当时社会引来了生机,一时收到了“儒雅并进”的积极效果。 曹魏后期,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发展和演变,它很快就被势力雄厚的门阀世族所把持。这些豪门大族世代为官,占据了所有的高官显职,各级中正官也任意由他们任命或直接担任,中正权力日趋膨胀,与权贵勾结,随意升降士人品级,导致选举名不符实。只问门第不问才德的倾向日形严重。权

13、贵子弟依持其家庭地位及社会关係本易获致名声位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官更迎逢权贵循私舞弊以是权门在这种制度下占尽上风。此外魏时大臣子弟不必由中正官推举即可任官。而寒士进身之阶则完全操在中正官手中他们自然没有与权门抗衡的力量。该制度沦为巩固门阀政治、阻塞人才的工具,又形成了“上门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格局,对当时的社会形成了消极的影响。在世族们极为注重家世、谱系的情况下,九品中正制也就把门第出身作为品评的惟一标准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从此,九品中正制就成了豪门世族手中的工具了,反而为他们操纵品评、把持选官大权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九品中正制从东汉末年由曹操草创,到曹丕建国后将其正

14、式颁布到全国,使之成为一种正式的选拔人才的的制度,到隋炀帝时期,为科举制度所取代,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前后400多年。一个制度的设立往往由于旧制度丧失它的功能有感于社会的需要才设立的。九品中正制的设立也出于这个原则。在创制之初确实曾补救察举制的流弊可是新制设立不久又弊病丛生或发生变质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社会、经济都有一定程度之影响。它伴随着门阀制度的建立而建立,又随着门阀的衰落而废除,其作为特定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尽管这一制度在发展的演变中不断受到高门士族的干扰,但同时也在不断地排除这种干扰,出台一些选拔优秀寒门人才的特殊政策作为补充,可以说,九品的出现顺应了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发展的客观要求,

15、对当时的历史进程起到了进步作用。篇三: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比较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比较一、概念略解:察举制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汉高祖开察举制度的先河,而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汉武帝则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它不同于先秦的世袭制和隋唐时的科举制,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制渐趋败坏。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其主要内容: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中正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查访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这一方法在曹魏时对人才的提升和使用有重要作用,但西晋之后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到了隋朝,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和科举制实行,此制终被废除。附:简述中国古代封建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