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空间距离效应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753667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交往空间距离效应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际交往空间距离效应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际交往空间距离效应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际交往空间距离效应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际交往空间距离效应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际交往空间距离效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交往空间距离效应(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人际交往空间距离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

2、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

3、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

4、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在社交距离范围内,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也要适当提高声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触。如果谈话者得不到对方目光的支持,他(或她)会有强烈的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这时,相互间的目光接触已是交谈中不可缺免的感情交流形式了。显然,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因此,人们在交往时,选择正确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有这样一个小伙子,他爱上了一个姑娘,向姑娘求婚遭到了当众拒绝。姑娘后来恼怒地说:“他竟在离我8英尺(约2.5米)的地方谈这种事。”自然,这种社

5、交距离不是谈婚论嫁的场合。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其交往距离也不同。这种差距是由于人们对“自我”的理解不同造成的。例如,北美人理解“自我”包括皮肤、衣服以及体外几十厘米的空间,而阿拉伯人的“自我”则仅限于心灵,他们甚至把皮肤当成身外之物,因此,交往时,往往出现阿拉伯人步步逼近,总嫌对方过于冷淡;而北美人却连连后退,接受不了对方的过度亲热。同是欧洲人,交往时,法国人喜欢保持近距离,乃至呼吸也能喷到对方脸上,而英国人会感到很不习惯,步步退让,维持适合于自己的空间范

6、围。社会地位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间距离也有差异。一般说来,有权力有地位的人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相应会大一些。我国古代的皇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上,与大臣们拉开了较大的距离,独占较大的空间,大臣们在皇帝面前均要弯腰低头,眼睛不能直视皇帝,退朝时还要背朝外出。所有这些,都表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当人们接触到有权力有地位的人时,不敢贸然挨着他坐,而是尽量坐到远一点儿的地方,这都是为了避免因侵犯他的自我空间而惹他生气。人们确定相互空间距离的远近不仅取决于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还有性格和具体情境等因素。例如,性格开朗,喜欢交往的人更乐意接近别人,也较容易容忍别人的靠近,他们的自我空间较小。而性格内向、孤僻

7、自守的人不愿主动接近别人,宁愿把自己狐立地封闭起来,对靠近他的人十分敏感,他们的自我空间受到侵占,最易产生不舒服感和焦虑感。此外,人们对自我空间需要也会随具体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们无法考虑自我空间,因而也就容忍别人靠得很近,这时已没有亲密距离还是公众距离的界限,自我空间很小,彼此间不得不通过躲避别人的视线和呼吸来表示与别人的距离。然而,若在较为空旷的公共场合,人们的空间距离就会扩大,如公园休息亭和较空的餐馆,别人毫无理由挨着自己坐下,就会引起怀疑和不自然的感觉。所以,人们有时会试图通过选择适当的位置来独占一块公共领地。如在公园休息亭,如果你想阻止别人和你同坐一条长凳,

8、那么从一开始你就要坐在长凳的中间,这就会给人一种印象,似乎凳子比较短,这样你就能成功地在一段时间里独占这条凳子。我们了解了交往中人们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就能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而且,通过空间距离的信息,还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个人的实际的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空间距离效应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2005年9月24日上午9点10分左右,李敖来到清华大学中央主楼报告厅,他的妻子和一双儿女也低调入内。报告厅是清华大学举办重要学术活动的地方,能容纳500名观众。演讲会前,清华和李敖互赠礼物,清华送给李敖的是学校图书馆馆藏善本书目。据记

9、者了解,演讲会后,学生代表将送李敖文化衫一件,上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另一件礼物是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模型桥原件,希望两岸文化交流能像桥梁一样沟通,海峡两岸早日实现统一。截至记者发稿时止,演讲刚开始,李敖刚走上演讲台,就给了主持人曾子墨一个拥抱,引来全场第一次笑声。“为什么戴有色眼镜?”“压住泪水,平复情绪”“为什么上电视?”“赚凤凰的钱,海南岛终老。”“为什么骂人?”“让憋着的人听了解气。”昨天,李敖做客“鲁豫有约”,自比“麦霸”,夸口说:“我是一名歌星,唱什么歌随你点”,以近乎娱乐的方式,谈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4岁,我就悲天悯人”“4岁,我就愤世嫉俗。”,“愤4岁的世,嫉4岁的俗

10、”李敖把右腿盘起,搁在左腿下,侧着身子,看着陈鲁豫拿出的照片。昨天上午“鲁豫有约”节目的录制就是从李敖在北京的童年说起的,照片上的李敖西装西裤,四五岁的样子,表情严肃。“不是我吹牛,我从小就悲天悯人。”李敖一本正经地补充说。陈鲁豫和观众在一旁狂笑。确实,按照李敖的说法,小时候他就“道学”得很。四五岁的时候,他就懂得阻止家里的男佣人和女佣人之间讲话,说要“严男女之防。”无怪乎李敖最后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人之初”我是超人。全场大笑。“把成绩单烧了,死守秘密”节目中,陈鲁豫喜欢和李敖“较真”,于是拿他在中学北京市四中时候的表现来说事。李敖一听,连忙说,在新鲜胡同小学呆了六年,感情深,对四中感情不深。

11、“说话要小心。”一边的鲁豫提醒道,李敖不管。他回忆说,过去念四中时,每个学生都要自己带桌椅板凳,如果没有扔的话,现在四中应该还有他的桌椅板凳。“我们没有扔,您的桌椅我们给您保留着呢。”四中校长刘长铭突然走上台。李敖“啊!地惊叫了一声,叹道:“你们在观众当中藏了这么多暗杠。”恰恰是这一“暗杠”相赠的1948年李敖的学籍证和成绩单,让李敖发现了自己最早的住址,原来不在内务府大街,而在另一个小胡同麻状元8号里。刚拿到礼物,李敖马上半真半假地说:“要把成绩单烧了,要死守秘密。”“文章的诗情画意不代表生活”“听说,您大学里一直穿长袍,因此特别引人瞩目,为什么?”陈鲁豫问。“主要是家里没钱,穿不起西装,后

12、来长袍穿习惯了,不穿,也难。”李敖答。“台湾特热,穿长袍特立独行一般会有两种反应,其他人围住他或是不理他,您属于哪一种情况?”鲁豫继续问。“我是别人先围住我,然后不理我”李敖妙答,全场又笑。“不过,别看我文章诗情画意,生活上可不好吃,不好喝,大学图书馆里每本书都有我的痕迹。”李敖自夸。“知道你不好吃不好喝,但是好别的。”鲁豫赶紧补上一句,台下观众会意,掩口偷笑。“在家我排第四,其他人并列第一”“在家我排第四,其他人并列第一”一向狂傲的李敖苦笑。他说,这次带一双儿女来大陆,是想让他们看看,自己挺威风。他说,有次看到女儿夜里起来偷吃东西,他向夫人打了小报告。不料,女儿知道了,就罗列父亲三大罪状:第

13、一、打小报告,不是男子汉;第二、70岁了,是个老头;第三、卧室里有西洋裸女画,是色情狂。“看看她的逻辑。”李敖说这话时,那副“可怜相”让台下众人大乐。当被问到“最钦佩什么人?”时,李敖回答:“问我最钦佩什么人,我肯定照镜子。”同学合影,李敖不肯居中晚报讯(徐哲)“你我同在一群中,感情一直都相通。你有快乐,我分享;我有忧愁,你与共。彼此情谊砌金石,日月明照此寸中。”昨天李敖和昔日的同学、老师重逢,60年情意让那些当年绰号“老太婆”、“潘金莲”的老人们唱起老童谣。一下傲气十足的李敖昨天在同学合影时变得低调了,坚决不愿在同学合影时站在中间。“潘金莲!李敖见到老同学潘燕生,这个不雅的“外号”脱口而出。

14、这个当年因长得秀气白净,被李敖起了“潘金莲”外号的男生如今已是七旬老人。他说,李敖小时候就喜欢领导别人,是个“孩子王”。此外,李敖当年的两位“拜把子”兄弟今天都到齐了:郭金星和詹永杰。李敖见到詹永杰,连叫“老大哥”。“老大哥”当年是李敖的班长和偶像。“一别六十载,再聚兰麝堂;相逢素心对,恭忆旧师长;同饮新鲜水,黄口情意长;今夕复何夕,快哉此时光。”作这首诗的是同学中年纪稍小的北航教授周盛。李敖当年的体育老师黄老师也来了。一见面,李敖连说,黄老师,你是兔子吃了“窝边草”埃原来,黄老师的夫人正是自己当年的学生,李敖的同班女同学。此前,李敖说,自己从来不吃亏,拍照必须站中间。这次同学会合影,主持人劝

15、他站在中间。李敖连说,“不可以,不可以,怎么可以站在同学中间。”李敖坚持和“拜把子”兄弟詹永杰一起站在最边儿上。原市东中学老教师致电本报“56年前我可能教过李敖”晚报讯(李征)“李敖那一届学生我教过的1今天上午,85岁的退休老教师奚桢壅来到市东中学,应现任校领导之邀,他打算来查一下李敖那届学生的入学注册表,弄清楚自己在56年前到底是否当过李敖的老师。前天,奚老先生在本报看到56年前李敖曾就读上海市东中学一文,心情颇为激动:没想到文化名人李敖竟然在上海读过书,而自己当年正好在市东中学教书0李敖这个人我早就知道,他的很多文章我都看过,也很喜欢,但我从没想到自己也可能教过他!不过,因为时间太长,奚老先生对自己当年是否教过李敖也无确切把握。从1945年8月到1949年6月,从沪江大学毕业的奚桢壅在当年的名校缉规中学,即现在的市东中学教书,是学校里最年轻的老师。在李敖就读的那段时期,他教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当时的学生不多,一届往往有六七十人,有些学生我现在还有些印象。但李敖只在初一读过3个月,时间太短,我不敢肯定自己有没有给他上过课。”由于奚桢壅老人在上海解放后离开了缉规中学,此前市东中学的现任老师在查询当年资料时并未得到他的信息,还以为当年的老师均已过世。9月14日,前任校长洪德明赶到杨浦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