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逢入京使》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752697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次北固山下》《逢入京使》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次北固山下》《逢入京使》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次北固山下》《逢入京使》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次北固山下》《逢入京使》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次北固山下》《逢入京使》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次北固山下逢入京使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王湾次北固山下鉴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风正一帆悬”中的“正”字有什么妙处?“正”字准确地表现出了风“顺”与“和”的特点。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如果风顺而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2.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描绘了昼与夜、冬与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思乡。(意思对即可)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

2、进行分析。第一问: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di。第二问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第二问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分别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6.(1)律诗讲究押韵。该诗押(an)韵,韵脚有(前、悬、年、边)等字。(2)律诗一般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hn联、颈联和尾联该诗中的对仗句是(首联、颌联、颈联)。7.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A.本诗妙用形容词。品析颔联中“平”“正”的妙处。B.本诗巧用动词。品析颈联中的“生”“入”。示例一选A题。“潮平两岸阔”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3、春潮涌涨,与岸齐平,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宏阔大。“风正一帆悬”中,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一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景十分传神。示例二选B题。诗人用“生”“入”,将作为新生美好事物象征的“日”与“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写景物、节令的同时,巧妙地蕴含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8.这首诗中哪一联诗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请简要分析。尾联。诗人以“归雁”为直接抒情的对象

4、,烦劳它们在飞过洛阳的时候,替自己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一联紧承前三联,同时遥应首联,使得整首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9.这是(唐)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五言律)诗,内容上属于(思乡)诗。10.解释加点词语。 (1)次北固山下 停宿(2)客路青山外 旅人前行的路(3)乡书何处达 家书,家信11.“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蕴含了怎样的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12.全诗共有四联,选取你最喜欢的一联,说说它好在哪里。示例一首联工整而雅致。“客路”指要去的路,“青山”即北固山,与题目照应。作者乘舟,正朝

5、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及更加遥远的“客路”。此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这样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便流露于字里行间。示例二颔联对江面风光的描写恢宏阔大。第一句的“阔”是“潮平”的结果,第二句更为传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致表现出来了。示例三颈联富含哲理。“海日”与“江春”分别取代了“残夜”与“旧年”,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此联不仅写景逼真,而且写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示例四尾联直白、深情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怀。作者看到天空的归雁,大概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希望雁儿捎信问候家人。此联紧承颈联,呼应首联,使全篇笼罩

6、了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任选一联,言之成理即可。)13.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描绘了春潮涌来、江水上涨时两岸变得更加开阔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恢宏的境界。14.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首联点出“客路”,表明自己出行在外,暗寓思乡之情;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忧愁;尾联欲借“归雁”传递“乡书”,饱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第二句诗的意思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只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还是止不住。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2.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怀亲之情。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简析前三句的景物描写。 前三句写景,景中含情。作者连用九个名词,并列九种景物,构成了一幅萧瑟悲凉的秋景图,渲染出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2.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在全曲中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具有画龙点睛之妙。前面几句描写的凄凉秋景构筑了人物活动的背景,这种环境更能引起“断肠人”的情感共鸣,渲染出人物内心的愁苦之情。最后一句写景中人,直接抒写人物内心的无限愁苦之情,点明了全曲的主旨,使全曲情景交融,

8、浑然一体。3.马致远在元代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曲状元”,他与当时的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4.下列对本小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小令的题目“秋思”点明了主题:描写秋天的景色,抒发作者的思绪。B.本小令并列写出了九种景物,并使用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修饰语。C.作者写景的目的是抒情,末句的“断肠人在天涯”是全篇的点睛之笔。D.作者非常巧妙地运用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景色与情思相融会的表现手法。D(“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不正确,应该是“动景与静景相结合”。)5.说说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古代作品中描写乡愁的代表作品。 因为此篇抒情作品,仅仅用2

9、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作者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悲凉的氛围中,使主人公的主观情绪与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6.阅读下面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秋词,完成后面填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样是写秋景,刘禹锡和马致远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豪放热情),马致远却抒发了凄苦惆怅之情。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天净沙秋思却是(借景抒情)。7.这首小令前三句连用的九个意象中,既有给人悲凉之感的意象,又有给人温馨之感的意象。把这些不同的意象穿插起来表现秋景,你觉得协调吗?为什么?(品析相关意象的特点,然后对比分析这些意象在表现秋景时所产生的效果。) 协调。第一、三句所用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都体现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而第二句所用意象小桥、流水、人家,带给人一种温馨、亲切的感觉,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秋天的萧瑟、苍凉,生动地抒发了作者凄楚、愁苦之情。8.下列句子中,能概括全篇主题思想的是(D)A.枯藤老树昏鸦 B.小桥流水人家C.古道西风瘦马 D.断肠人在天涯9.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和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中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972题高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726题已发布中考古诗文归类型默写还在整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