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衰落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50641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7.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门阀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衰落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门阀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衰落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门阀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衰落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门阀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衰落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门阀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衰落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门阀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衰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门阀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衰落(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门阀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衰落篇一:南北朝后期门阀制度的衰落南北朝后期门阀制度的衰落南北朝后期是门阀制度的衰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自南北朝后期起,门阀制度走向衰落。最主要标志便是:士族在官吏选拔与任用上所享有的特权逐渐削弱,寒人或庶人比重在各级政权之品官中进一步增加。其结果首先是官吏铨选上的士庶界限难以坚持,长期存在的清浊之分逐渐淡化以至消失。随后,门品失去了意义,至隋,九品中正制亦被废除。最后,在唐代,由原来士族演变而成的郡望、氏族,特别是一些旧有的高门,社会地位虽高,选官特权和免役特权则已丧失,剩下在婚姻上的高自标置,与人际关系上对非旧有高门、士族的歧视,因为已失去经济和政治基础,成

2、为无本之未,延续至唐末,终于在社会上基本消失。门阀制度也就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下面对以上观点略加申述。南朝后期在南朝后期,如前所述,梁武帝在位期间信用一批原来的低级士族进入秘书咨询机构,以至宰相机构。梁武帝的主要着眼点在于这批低级士族儒学修养、文化素质和统治经验已经或正在超过原来的高级士族,必须越来越多地依靠他们巩固统治。因此,他虽然没有象宋、齐君主那样信用寒人掌机要,但其政策精神从一开始可以说就在鼓励寒微士人和寒人提高儒学修养、文化素质,并把达到标准的吸收入各级政权。试看下例。隋书百官志上:天监四年,梁武帝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开馆招生。旧国子学生,限以贵贱,帝欲招来后进,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不限

3、人数。梁书武帝纪天监八年诏:凡五馆生,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主要当指招纳寒微士人子弟。按西晋国子学生只收官品五品以上子弟。至南齐,已经下降到官品六、七品的子弟。据南齐书礼志上,齐高帝时规定入国子学的资格,自王公已下,最低包括太子舍人、领军与护军诸府的司马和咨议参军等官(均七品)子弟。如今梁武帝将这一限以贵贱的条件再降低,则寒门俊才自一般当属门地不登二品,即门地三品以下的寒微士人子弟。不过从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句推测,似乎寒人子弟也可入学。按寒品后门,自指寒微士人子弟,与寒门俊才涵义

4、相近。而牛监羊肆则不同。它与寒品后门并举,疑是当时熟语。周礼夏官小子掌祭祀羞羊肆、羊肴、肉豆。对此羊肆,前郑、后郑训诂有异,我们可以不管,总之与陈奉羊牲进行祭祀有关。梁武帝之羊肆当指掌管这类事物之官吏。又唐六典卷十七、通典职官七均记魏晋以下太仆属官有掌管马牛羊畜牧之事者,叫 梁书武帝纪上齐代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以过立试吏。后门虽比不上甲族,但毕竟三十岁起便可出仕,与庶人服徭役不同。又寒品,也是在中正官那里有品,寒,当指门地三品以下,而庶人、寒人、役门是没有中正之品的。牧师令、牧监。疑牛监与之类似。这一类牛监、羊肆,南朝多用寒人。如掌陈奉牛羊等牺牲之事的廪牺令,齐梁用三品勋位,见唐六典卷十四。又

5、如掌管皇帝车、马,地位应略高于牛监、羊肆的乘黄令,梁亦用三品勋位,见唐六典卷十七。由此可见,说牛监羊肆指一些由寒人充任的官吏(这里包括指他们的子弟),是很有可能的。第二,重视并提倡儒术。这与梁武帝本人的儒学修养、文化素质有关,也是时代使然。梁书武帝纪天监四年诏今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褐。若才同甘(罗)、颜(渊),勿限年次。此诏指的虽是由士人铨选的流内官,一般不涉及寒人,但强调官吏必须通经,将通经与才等同看待的精神,同样适用寒人。所以前引关于五馆生之诏也称:能通一经,便可由吏部量加叙录;并且不论出身寒人或寒微士人,全都随才试吏。后句的才,与前句的通经,也是一致的。我们知道,在这以前

6、,从东晋以来庶人、寒人只能靠吏干、武功谋取仕进。由于中正无品,察举无望,通经读史对他们是无用的。因而少数寒人虽升高位,与士族比,不但制度上官分清浊,更重要的是,气质也有很大不同。而梁武帝的开五馆,却为寒人仕进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鼓励和推动他们钻研经学,提高文化素质,从而客观上为后来从气质上泯灭士族与寒人界限,为门阀制度的瓦解创造了条件。在梁武帝新政策的影响下,私人讲学传经之风也逐渐发展。据南史儒林传,梁陈两代计有伏挺、孙详等十余人,均为普及文化做出了贡献。寒人凭经学、史学、文章入仕为流内官者逐渐增多。南史儒林沈峻传,家世农夫,至峻好学。.遂博通五经,尤长三礼,由兼国子助教(流内二班)升兼五经博士

7、(流内六班)为其一例。这样,梁、陈之时寒人既继续凭借吏干、武功仕进,甚至升为高官显贵,与高门平起平坐,陈霸先以寒人夺取帝位,更开了南朝从未有过的先例(宋、齐、梁开国诸帝均出身低级士族)。同时,寒人又开始通过经史学术跻身九流,逐渐向士族转化。此外,还有一个新情况也必须看到。这就是由于自东晋以来官分清浊,清官声望越来越高,因而逐渐形成易代之际往往用清官,而不能再象东晋、刘宋那样用浊官奖励寒人的吏于和武功。如齐末梁初,就有不少吏姓寒人选为清官,甚至得到了黄门郎、散骑侍郎这样长期为高门垄断的极清之职,见梁书文学钟嵘传。梁末陈初,也是员外常侍,路上比肩;咨议参军,市中无数,两者也都是清美之官,见陈书徐陵

8、传。 东晋以后,玄风独振,士族高门放松儒家经典即古代统治经验之学习,使封建政务遭到不小损失。有鉴于此,南朝刘宋、萧齐先后兴国子学,尽管时置时废,但崇尚经学之影响却在扩大。梁武帝正是顺应潮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视儒术的。 门阀制度鼎盛时期,被察举者一般得是士族,寒人是没有资格的。见唐长孺:南北朝后期科学制度的萌芽,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又参见南史儒林孔子祛传、文学吴均、周兴嗣传。 在梁、陈,通过经史学术而取得流内官之寒人,疑继续充任一、两代,即可转化为士族,如家世农夫的沈峻,因通经致位流内官后,子沈文阿习父业亦位五经博士,遂成士族。时有王元规者,自恃士族,不愿与郡土豪联姻,认为不能辄昏非类(

9、寒人),可是却少从吴兴沈文阿受业(捐私馆),是沈文阿已是士族之证。参见南史儒林传。所有这一些,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必然导致士庶界限走向模糊。陈书章华传:家世农夫,素无伐阅,可是至章华因为好学,竟冲破了士庶天隔的界限,与士君子游处,颇览经史,善属文,仕为流内官。陈书周迪、周敷传:周迪少居山谷,有膂力,能挽强弩,以弋猎为事,自是寒人。可是因为勇冠众军,梁末动乱竟被郡中豪族推为领袖。当时同郡周敷也是豪族,迪素无簿阀,恐失众心,倚敷族望(资治通鉴卷一六六作族望高显),深求交结。敷未能自固,事迪甚恭。此事一方面反映门阀制度仍有一定影响,另一面从诸豪族推迪为主,周敷事迪甚恭,而迪原来官位并不高,也可看出,

10、寒人只要有才干,凌驾士族,或与士族平起平坐的可能性,比东晋、宋、齐已进一步增加(假如周迪原已官居方面,权势甚重,而被豪族、士族推为主,情况就不足为奇)。隋书百官志上称陈依梁制.其官唯论清浊,从浊官得微清,则胜子转(通典选举二转作迁)。其实这是南朝共有现象。由于不少寒人通过各种渠道涌入士族行列,许多低级士族转化为高级士族,门地二品的队伍也不断扩大,因而官分清浊以保障高门甲族优越地位之制(见本书565 至566 页),其实际作用已大大减少了。除了寒人地位的变化外,梁、陈高级士族的状况也发生极大变化。东晋与南朝前期,高级士族子弟不管才干如何,都可凭门阀直接起家,所以往往不参与需要考试的察举与国学,特

11、别是第一流高门。以琅邪王氏为例,东晋与南朝前期,没有一名子弟入国学;举秀才者亦为声望稍逊各支。宋、齐最显赫的王弘、王昙首两支,除王融因祖王僧达犯罪而死,父道琰因而流放,本人方应秀才之举外,其他无不直接起家。而至南朝后期,仍以琅邪王氏为例,其起家于梁、陈,梁书、陈书、南史有传者共十六人,即琮、训、琳、铨、锡、佥、规、褒、承、冲、通、劢、质、固、玚、瑜。其中国子生八人(琮、训、锡、佥、承、通、劢、质),举秀才四人(规、褒、琳、固),直接起家三人(铨、冲、玚),起家不明者一人(瑜)。举秀才者中,王规、王褒正是齐代最显赫之宰相王俭之嫡孙和嫡曾孙,相继袭爵南昌县侯,且为外戚(王规妹为梁皇后)。另两人王琳

12、、王固虽非王弘、王昙首两支,但琳父王份已仕梁位尚书左仆射而上升为新的显赫一支,王琳又尚梁公主,历清官,有子九人,诸史书有传者七人。或直接起家,即王铨;或为国子生,即锡、佥,通、劢、质;或举秀才,即固。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其直接原因,除上述梁武帝重视经术,甚至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促使或吸引高门适应这一形势外,还与统治集团对文学的态度有关。由于齐、梁之际很长一段时间南北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社会秩序比较稳定,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博得君主、贵族、官僚的欣赏与重视。梁书刘孝绰传:出身刘宋时方兴起的高门彭城刘

13、勔一支,因善文,得梁武帝欣赏,除极清之官秘书丞。梁武帝曰:第一官当用第一人。梁书文学庾於陵传,出身颖川庾氏,时为一般高门,博学有才思。旧事,东官官属通为清选,洗马掌文翰,尤其清者。近世用人,皆取甲族有才望, 隋书百官志上:陈依梁制,年未满三十者,不得入仕。唯经学生策试得第.得仕。梁书王承传、陈书萧乾传,均于梁代以国子生策试得第,十五岁即出仕,不受年龄限制。时於陵与周舍(一般高门)并擢充职,高祖曰:官以人而清,岂限以甲族。时论以为美。梁书徐摛传:出身一般高门东海徐氏,任太子宫官,为文创立官体。高祖闻之怒,召摛加让,及见,应对明敏,辞义可观,高祖意释。因问五经大义,次问历代史及百家杂说,末论释教。

14、摛商较纵横,应答如响,高祖甚加叹异.宠遇日隆。领军朱异不说.曰:徐叟出入两官,渐来逼我(指将取代其权位)。这些表明,文学已发展成为飞黄腾达的一个途径。而要向当政者,特别是君主,炫耀自己的文学才能,作为一个尚未出仕的青年来说,正常、稳妥的渠道便是举秀才,因为秀才需应策试,从现存文选卷三六所载齐、梁三组策秀才文看,没有文学才能,是无法对策夺标的。也正因此故,在齐、梁,已经出仕者,往往还愿意举秀才,以博得当政者赏识。如梁书张率传:出身吴郡张氏,齐末已起家人们欣羡的清官著作佐郎,不久又举秀才。再如梁书顾协传:出身吴郡顾氏,梁初已起家扬州议曹从事史,兼太学博士,又举秀才。尚书令沈约览其策而叹曰:江左以来

15、,未有此作。所有这些变化,便不能不给琅邪王氏极大影响。此外,必须看到,还有一个因素,大概也促成了高级士族的上述变化。这就是梁武帝一代范云、周舍、徐勉、朱异诸人飞黄腾达的示范作用。如前所考,范云、徐勉、朱异出身低级士族,周舍也不过是一般高门,可是他们竟先后位宰相或握实权约数十年。其原因,晓习吏事虽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全都博通经史,文才出众。陈代姚察把徐勉、朱异致位卿相仅归因于明经术,固然不全面,不过如果说是因为他们具有一种结合经术、其他各种学术、文才以及吏事在一起,适合当时统治需要的文化素质,或许不会有大误。前引徐摛既懂五经大义、历代史,又懂百家杂说、释教,也长于吏事,因而宠遇日隆,便是梁武帝重视这种人才的一证。这样一些典型的存在,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必然把过去往往满足于清言、玄谈的高门,包括第一流高门,引向对经术、文章、学术,甚至吏事方面的重视。梁书何敬容传:出身著名高门庐江何氏,在徐勉的推荐下,继任宰相,聪明识治,勤于簿领,诘朝理事,日旰不休。这招到讥讽。据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