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八年制)第1章核医学物理基础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90749272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医学(八年制)第1章核医学物理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核医学(八年制)第1章核医学物理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核医学(八年制)第1章核医学物理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核医学(八年制)第1章核医学物理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核医学(八年制)第1章核医学物理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医学(八年制)第1章核医学物理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医学(八年制)第1章核医学物理基础(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章 核医学物理基础,临床医学八年制核医学教学课件,核医学,第一节 原子,放射性核衰变,第二节,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第三节,核医学 物理基础,原子和原子结构,原子(atom)是构成元素的基本单位,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性质,但是原子的基本结构大致相同。,核外电子首先占据着能量低的状态,即称为基态。 原子在加热或受射线照射时,内层电子就可能获得能量而跳跃到能量较高的外层上,这样的状态称为激发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不稳定,会通过放出光子释放能量,使外层电子跃迁到内层、整个原子即从激发态回到基态。,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它们统称为核子。 通常采用 XN表示原子的结构,其中X代表元素符号,Z

2、代表质子数,N代表中子数,A代表原子的质量数,因为元素符号本身就确定了质子数,N= A Z, 故原子结构亦可简便地只记元素符号和质量数AX,如131I、18F。 质子带一个正电荷,中子呈电中性,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核的正电荷数目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本身呈电中性。,同位素、同质异能素、核素,同位素 凡原子核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互为同位素。 如125I、131I、132I均有53个质子,但中子数不同,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是同一元素-碘元素。一种元素往往有几种甚至几十种同位素。一个元素所有同位素的化学和生物性质几乎都一样,但物理性质可能有所不同。,同质异能素 核内中子数

3、和质子数都相同但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彼此称为同质异能素。 例如99mTc是99Tc的激发态,99mTc与99Tc互为同质异能素。,核素 原子核的质子数、中子数和原子核所处的能量状态均相同的原子属于同一种核素。例如198Au表示不同的核素。同一种核素化学性质和核性质均相同,是某一原子固有的特性征。,放射性核衰变,原子核中子和质子的数目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能稳定,不会自发地发生变化而稳定地存在。 原子量较小的核素,Z/N=1时原子核是稳定的。 当质子数较多时(一般为Z20),质子数多了,斥力增大,必须有更多的中子使核力增强,才足以克服斥力,保持核稳定。 原子核中质子数过多或过少,或者中子数过少或过多,原

4、子核便不稳定。,放射性核衰变,不稳定核素的原子核能自发地放出各种射线变成另一种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原子核能稳定地存在,不会自发地发生变化的核素称为稳定性核素。 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同时转变成别的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放射性核衰变,简称核衰变。,放射性衰变的类型,不稳定的原子核能自发地放出射线,转变成另一种核素。 不稳定的核素常被称为母核,其产物称为子核。 有的子核也是不稳定的,将继续衰变,直至转变成稳定性核素。,衰变,不稳定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粒子而变成另一个核素的过程称为衰变。粒子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实际上就是氦原子核He。,4He,放射性核素的核内放射出射线的衰变方式称为

5、衰变。 衰变时放出一个粒子(电子)和反中微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因而子核比母核中子数减少1,原子序数增加1,原子质量不变。 例如:32P衰变可表示为:,衰变,正电子衰变,由于核内中子缺乏致使放射出正电子的衰变,称为正电子衰变,也叫+衰变。 衰变时发射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原子核中一个质子转变为中子。 +衰变时母核和子核的质量数无变化,但子核的核电荷数减少一个单位,+衰变可用下式表示:,189F188O + + + 0.66MeV,正电子衰变核素,都是人工放射性核素。 正电子射程仅12mm,在失去动能的同时与其邻近的电子()碰撞而发生湮灭辐射,在二者湮灭的同时,失去电子质量,转变成两

6、个方向相反、能量皆为511 keV的光子。 正电子发射断层仪(PET)能探测方向相反的511 keV光子,进行机体内的定量、定性和代谢显像。,电子俘获衰变,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称为电子俘获衰变。 发生在缺中子的原子核,与正电子衰变时核结构的改变相似。 一个质子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子核的原子序数比母核减少一个单位,在元素周期表向左移一个位置,质量数不变。,电子俘获衰变图 原子核俘获一个内层电子(1)外层电子向内层补充(2)两层轨道之间能量差转换成特征X射线(3)或俄歇电子释放(4)。,衰变,激发态或高能态的原

7、子核以放出射线(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而跃迁到较低能量级的过程称衰变。 放射性核素在发生衰变、衰变或核反应之后,核仍处于不稳定的激发态,并即刻向基态或低能态跃迁,并以光子的形式放出多余的能量。 射线的本质是中性的光子流,电离能力很小,穿透能力强。又称为同质异能跃迁。 如99mTc衰变可表示为:,衰变核素99Mo,半衰期为66 h 经衰变后产生子体放射性核素99mTc 99mTc发射射线回复到基态99Tc,半衰期6.02h。 放出能量为140keV的射线,适合单光子发射显像。 99Tc是目前临床SPECT显像最常用的核素。,内转换电子过程 电子俘获后,仍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把能量转给一个核外电子(1

8、),这个电子被逐出原子成为内转换换电子(2),外层电子填补空穴,原子核回复到基态(3),能量由特征X射线(4)或俄歇电子携走(5),放射性核衰变规律,放射性核素的衰变是一种自发的过程,不同放射性核素每个原子核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几率不同,即有不同的衰变常数,以表示。 对整个放射源,表示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占当时总核数的百分数。 对单个原子核,表示原子核发生衰变的几率,即可能性。,半衰期,放射性核素的衰变速率常以物理半衰期(T1/2)表示,T1/2系指放射性核素数目因衰变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则与T1/2之间的关系为: 半衰期较长的核素衰变得慢,半衰期较短的核素衰变得快;衰变常数大的放射性

9、核素衰变得快,衰变常数小的衰变慢。两者都是描述放射性核素衰变速率的特征量。,T1/2=0.693/,三者关系如下:,放射性核素由于自身的物理衰变其原子核数目减少到原来一半所需时间称为物理半衰期。 进入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或其化合物,由于生物代谢从体内排出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生物半衰期(Tb). 由于物理衰变与生物的代谢共同作用而使体内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有效半衰期(Te)。,放射性活度,放射性活度(A)是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过去惯称放射性强度。放射性活度与放射性核数目N之间的关系为: 在新的国际制单位(SI)中,放射性活度的单位是贝可( Bq),定义为每秒一

10、次衰变。即1Bq=1S-1,A=dN/dt,放射性活度的旧制单位是居里(Curie,Ci),1居里表示每秒3.71010次核衰变。居里与贝可的换算关系是 1Ci=3.71010 Bq 1Bq2.71011 Ci 核医学通常使用的放射源的活度,居里的单位较大,为方便使用,通常采用较小的单位,如毫居里(mCi,1mCi=103 Ci)、微居里(Ci,1Ci=10-3 mCi)等,贝可相对太小,通常用kBq(103Bq),MBq(106Bq),GBq(109Bq)等。 1mCi=37 MBq 1Ci=37 kBq,比活度与放射性浓度,为了表示各种物质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通常还采用比活度及放射性浓度。

11、 比活度定义为单位质量或单位摩尔物质中含有的放射性活度,单位是Bq/g,MBq/g、MBq/mol。 放射性浓度定义为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的放射性活度,单位是Bq/ml、mCi/ml等。临床核医学使用放射性浓度较多。,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射线的运动空间充满介质,射线就会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射线的能量不断被物质吸收。 这种相互作用亦称射线的物理效应,是我们了解辐射生物效应、屏蔽防护以及放射性检测、核素显像和治疗的基础。,带电粒子与物质的作用,电离作用(ionization),入射粒子(、)作用于原子(1)使轨道电子成为自由电子(2)而原子成为正离子。,激发作用(excitation),能量E作用

12、于内层轨道电子(1)使其跃迁到外层轨道(2)外层电子填补空穴(3)原子核从稳定状态成激发状态,同时发射特征X射线(4)或俄歇电子释放出多余能量。,散射作用(scattering),射线粒子受到原子核静电场作用,改变原来运动方向,能量无损失。,韧致辐射,快速运动的电子通过物质时,在原子核电场作用下,改变运动方向,急剧减低速度,电子的一部分或全部动能转化为连续能量的X射线发射出来,这种现象称为韧致辐射。 韧致辐射的强度和粒子的反向散射的几率随屏蔽物质的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随粒子的能量增加而增加。 射线的屏蔽要用原子序数低的材料,如铝、塑料、有机玻璃等。射线由于自身质量数大、运行速度慢,较少产生韧致

13、辐射。,吸收作用,带电粒子使物质的原子发生电离和激发的过程中,射线的能量全部耗尽,射线不再存在,称作吸收。 粒子在物质中沿运动轨迹所经过的距离称为路程,而路程沿入射方向投影的直线距离称为射程。 带电粒子的能量损失与粒子的动能和吸收物质的性质有关,所以射程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带电粒子贯穿本领的大小。,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射线和X射线及轫致辐射等属于电磁辐射,都是中性光子流,与物质相互作用方式相同,只与光子的能量有关 主要产生三个效应: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生成。,光电效应,光子被原子内层电子吸收(1),全部能量被电子吸收使之成为自由的光电子(2),其位置由外层电子填补(3),同时发射出特征X射线(4)或俄歇电子(5)。,康普顿效应,光子将部分能量传递给核外电子,使之成为康普顿电子发射出来,而光子能量减少,改变方向运行。,电子对生成,能量大于1.022MeV光子穿过物质时,光子与原子核电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突然消失而产生一对正、负电子,其能量转变为电子对的动能。,思考题,何谓同位素、同质异能素、核素? 带电粒子、射线与物质的哪些作用是放射线探测和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基础?哪种效应对单光子显像有不利作用? 何谓放射性强度、放射性比活度、放射性浓度?,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