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48775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篇一:路径依赖“路径依赖”对经济发展模式的作用及影响 关键词:路径依赖 经济制度 自我强化 惯性 转变 封锁摘要: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道格拉斯诺斯,他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诺斯考察了西方近代经济史以后,认为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制度变迁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他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在现代化过程中,对经济制度的改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制度具有的路径依赖的特征决定了历史决定着现实制度改革路径的选择。

2、在经济制度的变迁中,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结果在痛苦的深渊中越陷越深,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路径依赖”是指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体制,由于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调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因素的存在,会导致该体制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得以自我强化。在经济学上一般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其原有经济基础、制度环境、社会结构和技术特点的密切相关性。当时诺斯创立了制度变迁的“轨迹”概念,从制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所有的国家并没有走同样的发展道路,有的国家长期陷入不发达,总是走不出经济落后制度低效的怪圈等问题。他认为一个国

3、家在经济发展历程中,制度变迁存在“路径依赖”现象,“路径依赖”类似于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 简单的说,路径依赖指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下去。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旦一个国家或地区沿一种轨迹开始发展,改变发展道路的成本非常高。尽管存在其他的道路选择,但已建立的制度会阻碍这种改变。 “路径依赖”存在自我强化和锁定两种效应,正是这两种效应把人们牢牢地套在既有的路径之中。所以,沿着正确的路径会进入环环相扣、互为因

4、果、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不断优化;而选择了错误的路径,就要被锁定在无效率的状态而导致停滞,进入锁定状态无法脱身。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路径依赖”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中国为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走了一条新的特殊的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制度的保障,而制度具有的路径依赖的特征决定了历史决定着现实制度改革路径的选择。从当时的中国的现实状况中不难发现,当时的中国处在计划体制的潜力逐渐耗尽而陷入路径闭锁的客观环境中,中国政府遵循路径依赖的规律,尊重历史的成就,实行政府主导的双向流动型制度变迁,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变化过程,整个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的

5、特性。首先,原有的体制会给新体制的实行与强化提供巨大的惯性(动力),以原来的体制为基础,进行路径变化确定新的方向,肯定比从零开始,另辟蹊径来的容易和方便一些。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利益和所付出的成本的综合考虑。对组织而言,新制度形成后,会形成在现有制度下的某些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对现有的制度有着强烈要求,只有巩固现有制度才能保障他们继续获得利益,他们阻碍进一步的变革,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有对全局更有效。即使由于某种原因接受了进一步改革,他们也会力求使变革有利于巩固和扩大他们的既得利益。从而,改革能否成功就不仅取决于改革者的主观愿望和既定的目标模式,而且依赖于一开始所选择的路径。中国政府在

6、改革开放后实行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一个冲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路径封锁的过程,原有的体制基础、政府制度、意识形态传统直接影响着改革方向的确定和措施的选择,首先的问题就是领导者如何看待原有体制下形成的一整套制度和意识形态。在改革过程中,政府有效地引导意识形态的转变是重要的特色和成功之处。诺斯说过:一个社会正在发生的经历逐渐地改变了现有的信念,因此也改变了制度框架;结果可能形成了对环境的变化做出有效反应的具有适应性效率的制度,也可能导致经济停滞和日益机能不良的态度和政策。对中国,首先要从意识形态上改变,即新的观点和突破。意识形态改变后,再通过政府的主导来冲破路径封锁。中国的改革虽是政府推动的渐进式改

7、革,但实际也是政府的自我否定,只是政府能够积极地把民众的改革心理引导到政府改革路线和步骤上,使两者协调起来。这种改革路径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小,容易被接受;政府也能通过这种方式逐步解决传统体制问题,把改革的目标放在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上,把经济制度的目标模式选择与其他分隔开,只要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就积极尝试探索,虽不一定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但政府根据实际发展需要采纳新的制度,使得改革使大多数群众不同程度的受益,这就是成功。政府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及这种发展能否持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追求大的目标时,政府在对改革的影响、推动和调解方面的潜力是无可比拟的,中国政府正是很好地发挥了这种能力,使国家的经

8、济蒸蒸日上。总之,在冲破传统体制的“路径依赖”枷锁的过程中,政府很好地把握民众期望与政府需要之间的关系,主动引导改革的推进,主导作用尽显。事实上,改革之初政府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并不明确,也没有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明确模式,只是不断根据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社会承受能力形成新的制度安排。随着改革进行,改革的基本路线才逐渐明晰起来,这个过程说明,改革要有明确的基本原则和目的。如若不然,改革效率低下,还会显然路径封锁(路径依赖)之中。从中国的例子不难看出,在经济制度的变迁中,沿着既定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在痛苦的深渊中越陷越

9、深,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一旦进入“锁定”状态,要想脱身而出就变得十分困难,除非依靠强大的外力推动。“路径依赖”意味着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所以在既定的制度变迁目标下,要正确选择制度变迁的路径并不断调整其方向,使其沿着不断增强和优化的轨迹演进,避免陷入路径封锁状态。而这种路径封锁就是由“路径依赖”带来的直接结果。因此,作出任何一项改革决策都要慎之又慎,不仅要考虑将要采取的决策的直接效果,还要研究他的长远影响;要随时研究改革是否采取了不正确的路径,如果发现了路径偏差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把他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以免积重难返的状况出现。参考文献:【1】中陈建

10、军 亚洲经济发展导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2】日 长谷川启之 亚洲经济发展和社会类型 文汇出版社【3】中 彭兴韵 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金融自由化 上海出版社【4】中马耀鹏 制度与路径依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变迁的历史与现实篇二:甘肃省河西五市部分普通高中20XX届高三1月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20XX年1月甘肃省河西五市部分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命题学校: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命题人: 汤 敏 张小军 柳郁民第卷(选择题 共48分)本卷共43小题,138题,每小题1分,3943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君王自命天子,君主驾崩,君统不辍,由

11、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 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2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 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 明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3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

12、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有利于A提高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宰相制度走向解体4“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这反映出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 B利益内耗 C管理僵化D外部竞争5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

13、称“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A小农经济的形成C土地制度的变化B赋税制度的变革 D重农抑商的推行6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贬值,到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 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从力推纸币到最终使用白银主要反 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C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D中国的银矿产资源丰富7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故其社会地位并不高。入宋以后,宋朝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 这反映出A理

14、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B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C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D民族融合推动民间信仰变革8顾炎武批评明代学风弊病说:“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强调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A全盘否定明代学术成果 B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C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D强调独立思考,有所创新9“由洋务运动所造成的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乃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深刻地动摇了建立在小生产方式上的封建专制政体的根基。”这段材料A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B说明了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C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客观发展D叙述了近代主流意识形

15、态10梁启超曾说:“海禁既开,外侮日亟,曾文正?创制造局首以翻译西书为第一义?同文馆及西士设教会于中国者,相继泽录,至今二十余年?故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这反映了当时A洋务运动超越封建改革范畴 B民族觉醒促进变革意识发展C多读西书是宣传革命的手段 D国人传统知识结构根本动摇11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外国学堂有宗教一门。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若学堂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 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这一规定表明清末教育改革A体现“中体西用”的理念C是戊戌变法的继续发展B依旧带有盲目排外色彩D带有明显的专制烙印12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述,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