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考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47836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高考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高考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高考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高考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高考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高考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高考制度(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高考制度篇一:高考制度对考生发展影响论文高考制度对考生发展影响论文摘 要:完善高考制度是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全局性战略。在高考改革过程中,只有做到社会、政府、高校、学生全方位落实,才能促进高考良性发展以推进素质教育。一、社会大众对高考制度的认识(一)高考的重要意义高考即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为各大高校选拔新一届学生,是国家教育考试之一,是公平的升学测评标准和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二)重压下的教学侧重点分析研究发现,现行高考制度影响下教师教学侧重点十分明显高考考纲,这与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偏颇。尽管根据教育学对教育的定义,考试是评价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1。但考试也只能作为一种评价手

2、段,并不能成为教育本身的目标和重点。(三)一考定论的公平性分析高考一直被考生和家长们认为是一场改变或决定人生的重要考试,且目前广泛实施的高考制度可以说是一考定论,对考生而言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就拿“高考状元”来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在谈到“高考状元”时曾表示,“状元”并不一定代表知识上的“拔尖”,极可能是偶然性所致2。二、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影响(一)文理分科的发展限制篇二:的惰性及制度失灵的惰性及制度失灵一、我对惰性有两种理解:高考制度的相对稳定性惰,意为懒惰,这是一种主观产生的心理状态。长期习惯于一种状态,满足于现状,因此只想继续保持,不做改变。高考制度是在社会发展,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高等学校选拔

3、新生的制度,起到了指导约束学生的作用。并且具有导向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中国有1300年科举考试的历史。1905年,清朝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使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可以说是科举考试制度所形成的传统考试思维价值和西方现代考试的制度手段成就了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形成。从最初1952年为显示公平,适应快速选拔人才需要,进行全国统一招生。直至如今,中国人已经习惯了这种“一张试卷决定命运”的应试教育和考试制度。因此高考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高考被认为有效,合理而被多次重复和广泛运用,开始制度化。相互联系的一套行为规范例行化之后,高考制度正式形成。制度形成后,它会在相应

4、的生活领域较长时间的发挥作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尽管这项制度并不全部尽如人意,但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相对公平公开公正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能够让人们有机会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大展宏图。并且高考制度也维护了教育社会公平,维护了社会稳定。在很多方面高考制度功不可没。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它不仅是一个考试古国,也是一个考试大国。从古至今,我国盛行过很多选拔人才的方式,世卿世禄,军功爵制,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都没有坚持到最后,一一衰落。只有科举制这种考试的方法,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延续了一千年。总结为两点,高考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对整个社会起到的作用之大和目前我

5、们找不到比高考制度更完善更优越的来代替它,所以至今延用这种制度。(二)高考制度的问题是对惰的进一步理解,高考制度出现的问题,导致它呈衰落趋势。其中一个问题是高考流程中出现的不公正的状况。高考制度作为一种正式制度,在组织和社会活动中具有明确的合法性,并靠组织的正式结构来实施。但如今在高考选拔中。不合法的事态越发严重。例如,20XX年至20XX年,中国人名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利用职务便利,在学校特殊类型招生过程中为考生提供帮助,收受贿赂1000余万元。20XX年辽宁省本溪高中存在采取虚假手段为部分考生获取国家二级运动员等级证书等问题。由于打击力度小,这种权钱交易行为屡禁不止。当今高考无形中作

6、为一种利益诱导手段被强加于各种各样的附加条款。子女的考试也成了父辈的竞赛。另一大问题也与高考制度失灵有关。二、高考制度失灵(一)高考制度影响中国教育高考的价值系统是指高考制度存在的意义系统,就是高考制度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只有对于社会的存续和发展是有价值的或积极意义的,规范系统才可以被接受被实施。高考制度原本对国家来说是选拔高素质人才,对个人而言是丰富对人生的特殊感悟,锻炼独特思维模式的制度,因此得到广泛认可。但反观当下,学生只是为了最终完成考场上的一张试卷。高考政策影响的是中国教育体制,使之形成“考是法宝,分是命根”的应试教育。高考制度的负功能压抑了创新行为,阻碍社会的革新和变迁。西方教育鼓励

7、创新,而中国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育学生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对探索行为持积极肯定态度,鼓励提出不同见解。高考制度使学生在不停地努力学习,努力提高成绩。从小中国学生就被很浓的学习气氛包围,在压力推动下,很少会有人在激烈竞争面前选择安逸。因为考试题目的答案是唯一的,如果你不按老师说的,书本上写的答案就一定是错的。这样使学生不去研究为什么,久而久之形成了死板的学习思维习惯。而西方国家的一个理念就是去研究为什么要学,这样才会创新,才培养了真正的人才。单纯为了高考,被“拿高分考上好大学”的传统观念禁锢,学到的原理只是书本上的抽象定义,没有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中国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

8、中从来都能拿到很好的名次,但注重创造性,用探索发现的眼光去看待科学的诺贝尔奖却没有花落中国。西方的高考制度,考试分数只是录取的一个方面老师推荐,课外活动往往比考试分数更重要。高中三年,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如果说我们忽略了思维的训练,单看我们学习的知识点,又有多少转化成了自己的东西?高考结束几个月,脑中储存的东西还有多少?为与世界接轨,我们开设英语课。但在美国的高中,同学们对外语有很多选择权利,生物课划船在湖中上。而不是拿着课本死记硬背。高考制度的局限性让中国教育重共性而轻个性。科举制最初受到推崇,正是因为它比历朝选拔人才方式都高级,公正。但最终为何仍然衰落退出历史舞台,因为这种制度已经失灵,偏

9、离原本的轨道。科举制演变的八股取士因死板迂腐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而当今的高考制度,作文唯一的立意,答题的模版,数学公式的生搬硬套,也与最初的高考初衷大相径庭。(二)高考制度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一种观点:高三只是对前期已学知识的重复,收获并不大。这种重复是对时间,对青春的浪费。许多学生对高考制度厌恶,导致对学习也失去兴趣。他们反对却没有办法改变,只能选择逃避。这造成了很多高中生辍学或者出国留学,也形成了某些家庭经济负担增加和人才外流的情况。在高强压的高考制度下,学生熬夜刷题,开夜车,生物钟颠倒。加之巨大的压力,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伤害。长此以往,就违背了国家选拔高素质人才的初衷。这样的高考制度是起不到效

10、果的。(三)中国高考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地区保护主义。这在绝对程度上阻碍着高考制度的发挥。部属重点院校对各地考生的录取标准并不统一,对本地考生的照顾尤其明显。影响了受教育机会的平等与公正。这种不公平也体现出了制度失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开始实行教育改革。制度具有生命周期,制度变迁是社会运行的常态,比如新制度的成长和旧制度的衰落。其实从高考制度诞生开始,改革一直不断。目前外语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上海新推出3+3的高考模式。对高考实行全国统一卷还是地方卷的争议也很大。一再贯彻学生减负,但效果并不佳。自上而下的改革,更多的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模式。领导不了解一线备考的状态,很多方法不能推进。高考制度

11、正处于形式化阶段,不做改变,弊端不去除,就不能做到真正的减负。三、教育部门该怎么做我认为,对于高考制度的惰性及制度失灵,中央首先应该承担监管义务,并调整高等教育政策,照顾少数民族及落后地区。适当的改革高校录取标准和考试制度,准确全面衡量考生素质,探索录取标准多元化的可行性。最后要完善招生考试立法,使教育平等有立法依据。这样才能让高考制度发扬光大。的惰性及制度失灵公管2班140150832丁垚丹篇三:浅谈我国高考制度现状及对策浅谈我国高考制度的现状及对策摘要:高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选拔人才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公平、政府信义、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前景的一面镜子。我国一直致力于探索公平、公正的高考制度的改

12、革与完善,现在基本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目标的变化,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高校大众化的加快,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进,现行高考制度仍旧有许多的弊端。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回顾,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然后探讨当今我国高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词:高考、演变、现状、对策高考是社会上公众关注度极高的一个话题,高考制度改革关系到人才的选拔、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千家万户的利益,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的高考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紧密相连,已经走过了一条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革的历

13、程。回顾和研究我国高考历史演变,对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中现存问题有重要意义。一、 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结束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现代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从考试发展史来看,现代高考制度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不是计划经济的标签,统一高考是招生考试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说是高级阶段的产物【1】。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 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民国时代,各省积极举办高等教育,大部分的省都建立了省立大学,到1

14、936年全国已经有一百多所大学。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教育还远远没有普及,因此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一直不大,到抗战爆发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不到3万人左右。当时没有现在的全国统一的高考,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当时的考试招生很灵活,不像现在如果总分达不到分数线,就算某门课考的再好也很难上大学。比如钱钟书考清华时数学只考15分,但是外语和国文很好,就被破格录取了。(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高考新中国成立后,一开始也是沿袭民国时期的高校招生办法,到了1952年才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现在有不少人批评今天的高考制度,但在当时是

15、有很大积极意义的。首先,全国统一考试招生能大大减少学生奔赴各地学校考试的成本;其次,统一高考招生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最后,统一高考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今天很多人还主张回到以前大学自主招生的时代,那是根本无法办到的,因为现在高校招生的规模太大,如果每个学校的自行组织考试,社会成本太高,而且无法有效实现公平。取消高考需要非常慎重,这是有历史教训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取消了高考,高校也停止招生。后来推荐入学,上大学不看成绩,看出身。结果上大学的学生文化课什么都不懂,有的小学数学都需要补课,高等教育没有办法保证质量,直接导致国家人才的断档。(三)改革开放后的高考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立刻主持恢复高考。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570万人,录取了27万,录取率%。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七门学科,文科课理科都考政治,文科和理科都是考五门课,总分500分。英语是1983年才纳入必考科目的,后来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1995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1999年广东实行实行3+x考试,生物和地理也在随后恢复了高考。再到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