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46603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GIS 支持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渚州为例指导老师:陈焕珍 隋玉正专 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小组成员 :王 蒙 201003157赵希顺 201003158周 冉 201003159刘 萍 200903151王彬彬 200903170税雪原 200903169杨 硕 200903167陈利国 200903162蔡万兴 200903161蔡明诗 200903160GIS 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渚州为例摘要:土地适应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性评价,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 20 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农用地适宜性是土地适宜性评

2、价的主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揭示其作为农用地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研究将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评价模型相结合,以渚州的农用地作为评价对象,评价单元选取的是精度为 30m30m的栅格数据。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遵循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选定了海拔、坡向、坡度、水源灌溉、交通等级和交通通达性六个评价因子作为农用地适宜性的评价体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建立了研究区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在评价数据库的基础上,借助 GI

3、S 的叠加分析、栅格数据聚类分析、DEM 地形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获取了研究区域的评价因子专题层。利用层次分析法、限制性因素法和加权指数和法模型对研究区域的农用地进行了适宜性等级的评价。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仁兆镇的土地整体比较平坦,水源灌溉条件非常好,交通便利,很适合农用地的布局。从总体上看仁兆镇的农用地布局是比较合理的,部分的改进意见在后面的报告里有具体的论述。关键词:适宜性评价;农用地;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模型III目 录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1.3 研究内容.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文章的组织.第二章 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4、. 2.2 研究技术方法.2.2.1 层次分析法. 2.2.2 GIS 与空间分析 . 2.2.2.1 地理信息系统. 2.2.2.2 空间分析.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3.2.1 地理位置. 3.2.2 区域沿革. 3.2.3经济状况. 3.2.4农业. 3.2.5 社会事业. 3.2.6 人口数据. 3.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4 土地利用现状. 第四章 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的建立. 4.1 数据搜集. 4.2 数据库设计. 4.2.1 空间数据分类与编码. 4.2.2 空间数据分层及定义. 4.2.3 属性表设计.4.2.4 空间参考信息.4.3 数据建库实现. 4.3.1 Ge

5、odatabase 数据模型建立 . 4.3.2 数据建库实现. 4.3.3 数据质量检查. 第五章 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与方法.5.1 评价目标的确定.5.2 评价体系的拟定.5.3 评价因子的选取.5.4 评价因子数据获取. 5.4.1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5.4.2 评价因子专题数据生成. 第六章 评价分析模型与结果分析. 6.1 评价分析模型. 6.2 评价结果分析. 6.2.1 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6.2.2 园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6.2.3 林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致 谢.第一章

6、前言1.1 问题的提出土地资源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农业生产同土地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特别密切。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被当作基地、立足点和空间操作场所而发挥作用,而且被当作极其重要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而发挥作用,是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因此,“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中,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利用和改造土地的历史。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化过程中,农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多样的,但是总体目标是寻求一条符合客观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土地资源客观存在的有限性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口规模小,生产活动范

7、围小,强度不大。人多地少,可谓“地大物博”。然而,随着人口增加,大工业,大城市的发展,土地的有限性逐渐显露出来,产生了耕地锐减、林地缩小、生态破坏、水土流失问题等土地利用问题。土地资源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将作为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趋于市场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合理与否取决于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自然构成要素空间分布的合理程度,即土地利用是否与土地自然要素的客观要求相一致,从这一点上来说,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便是保持土地利用适宜性在时间上的延续。农用地适宜性研究是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需要。农用地资源是县域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用地资源优化配置在现阶段人地矛盾突出的时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优化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适宜性评价结果为依据,将土地资源与其空间分布相结合,从空间适宜性角度深入探讨土地资源地域差异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代表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