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作用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45928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作用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心理作用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心理作用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心理作用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心理作用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作用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作用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作用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和完善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因素则对学生管理有直接影响。本文首先从学生管理模式落后、缺乏必要的心理教育、忽视学生德育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心理作用在学生管理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即重视心理教育,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合理运用心理学,加强沟通交流;关注心理问题,增强与家长的沟通;运用心理知识,完善考评制度等。希望以此促进高校学生管理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 心理作用 学生管理 应

2、用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进入高校校园,并且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多样化的信息使学生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出现迷茫和困惑心理,部分学生甚至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出现一些不良倾向。可见,学生管理在现阶段面临严重挑战。如何提高学生管理效率,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是当前高校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心理支配学生的行为举止,因此,科学发挥心理作用,对学生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一、学生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学生管理模式落后。 教学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引导性工作,目前,大部分学校在学生管理中侧重于约束和强制性手段,这无疑

3、会激发学生的逆反情绪,导致学生与管理者之间形成对立局面,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在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下,部分学校依旧采用强制性管理模式,缺乏对学生的关怀和引导,忽视学生行为的心理因素,一味通过惩罚和责备从行为上限制学生,却没有从心理上开导和指引学生,导致管理工作“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效率。 2.缺乏必要的心理教育。 当前,部分高校在学生管理中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导致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得不到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一些高校没有成立心理咨询室,未开设心理课程教育,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基础知识,不能正确看待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更无法加强自我管理,逐步完善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4、。心理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不到提高。学校管理工作势必受其影响,难以顺利开展。 3.忽视学生德育管理。 受应试教育影响,当前仍有部分高校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德育管理。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和身体的成熟期,需要家庭、学校的引导和教育,单纯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过于关注专业课成绩的提高,缺乏必要引导,导致学生道德素质低下,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心理作用在学生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1.重视心理教育,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心理教育是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与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对培养学生尊师、爱校、守纪的荣誉感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

5、值观、人生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心理教育能使学生了解并意识到尊师爱校的重要性,并能从心底激励学生积极发挥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色活动,提高心理发展水平,维护校风校纪。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学校还应加入一些社会福利活动,把心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助人为乐的过程中认识到学习心理教育的意义。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名人的成功事迹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远大的目标。此外,可以奖励在心理教育课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并引导及鼓励后进的学生,运用多种方式为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2.合理运用心理学,加强沟通交流。 学生由于正处青

6、春期,心理上不够成熟,性格很不稳定,脾气反复无常,并且随着年纪的增长,独立性和叛逆性表现得越来越强烈,教师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和引导者,必须转变以往以说教为主的管理方式,重视与学生心理方面的交流。中学生正处于最需要别人关注的时期,很多学生不善表达但有很强的自尊心,如果在心理方面出现问题后没有及时沟通和解决,往往就会走极端,给社会和学校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在意识到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后,要放低姿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不配合的学生要运用合适的方式软化其心理防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着想。面对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教师应对方法要灵活,不能一味说服教育,要引导学生说出问题,教师针对问题找出合理方法,及

7、时解决心理问题,努力为学生创造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 3.关注心理问题,增强与家长沟通。 家长和老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最直接接触者,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同时,家庭和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环境,因此,心理教育需要家长和老师的交流和配合。首先,教师要向家长说清楚心理教育在中学阶段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与教师沟通、配合共同解决;其次,由于每个学生性格和成长环境的差异性,教师应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合理的心理教育方式,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纪秋发.北京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状况M.当代教育研究,2005. 2李韦遴.好心态成就好学生学生心理问题剖析与对症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华东六省一市教育学院编著.教育心理学J.福建教育出版,1983. 4李华.学生管理与心理教育分析J.科学导报,20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