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报告(DOC)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740574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计算机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计算机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计算机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计算机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算机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报告(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工业大学 计算机学院 实验指导书计算机电路基础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_刘凤声_ 班级 _软件工程114_ 学号_119074258_ 姓名_黄芳恺_安徽工业大学 计算机学院2012年11月目 录 1. 节点电压法电路计算及分析 2. 含有受控源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应用 4. 一阶动态电路分析 5. 串联交流电路的阻抗及波形 6. 三极管放大电路静态、动态分析实验 7. 集成运算放大积分电路 8. 整流滤波电路 1. 实验 2.1 节点电压法电路计算及分析一、实验目的 1掌握Multisim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2会用Multisim用节点电压法分析和计算电路。二、实验

2、原理与实验步骤 电路原理图如实验 图2-1。实验 图2-1 节点电压法电路图节点电压法电路的计算式:表2-1 实验2.1 物理量和实验结果记录表节点电压法电路 物理量数据U1U2实验值计算值实验值计算值Is10.5Us27.5Us510Us310R526.2186.2181.6411.642R1 5R2 41436.2926.2932.8392.840R3 12R462152010212.94812.9473.0243.024R6214312.74312.7434.7254.725节点电压法的实验步骤与分析:1、按实验 图2-1 连接图形并测试。 2、将物理量和实验结果记录填写到表2-1中。

3、3、也可进行网络实验,打开网址:jszx-web/jddyf.html(见如下图)。 2. 实验 2.2 含有受控源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Multisim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2会用Multisim分析含有受控源的电阻电路。 二、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 在电路分析课程中,对于含有受控源电路的分析一直是困扰学生的一个问题,对于受控源的受控量与控制量之间的关系总是在实际解题时产生混淆,实验中我们着重通过感性认识来了解受控源的特性。实验电路如图2-2和图2-3所示,可以看到V1=V2。实验 图2.-2 VCVS电路 1. 受电压控制的电压源(VCVS)电路分析 (1) 改变可调电阻RL的

4、数值,观察受控源被控制支路的电压变化。 (2) 改变电压源方向和数值,观察受控源被控制支路的电压变化。 (3) 改变受控源电压比,观察受控源被控制支路的电压变化。 (4) 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2-2中。表2-2 实验2.2结果记录表(一) 电路参数测量值电阻值/k电压源数值受控源电压比461220810V1读数/V4.6015.8624.6015.8624.6015.862V3读数/V36.81058.61736.81058.61736.81058.6172受电流控制电压源(CCVS)电路分析实验电路如图2-3所示。实验 图2-3 CCVS电路(1) 改变可调电阻及的数值,观察受控源被控制支路的

5、电压变化。(2) 改变电源方向,观察受控源被控制支路的电压变化。(3) 改变受控源电压比,观察受控源被控制支路的电压变化。(4) 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2-3中。表2-3 实验2.2结果记录表(二) 电路参数测量值电阻值/k电压源数值受控源电压比38161568A读数/A-2.000-1.154-2.000-1.154-2.000-1.154V3读数/V-0.012-9.231-0.012-9.231-0.012-9.231 3. 实验2.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应用一、实验目的(1) 掌握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2) 会用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分析含有受控源的电路。(3) 理解电路分解和等效的

6、概念。 二、 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 1. 关于电路的分解及等效对于实际网络的分析,一个重要的分析手段就是网络的分解,对于分解之后的网络 的研究就需要对等效的概念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对于两个单口网络,如果它们端口的电压电流关系完全相同,则两个网络就是等效的。那么等效的对象到底是什么呢?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对它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实验电路如图2-4所示。(1)图2-4中(a)、(b)两个电路从ab端口向左看两个单口网络N和N1是等效的,在两个电路中分别接上一个1k的负载电阻。(2) 改变电阻阻值,观察两个电路的电压变化,将结果记录在表2-4中。表2-4 实验2.3结果记录表(一)RL/k11

7、23v12101410万用表读数v3.9993.3325.5984.284实验 图2-4 单口网络等效 2戴维南等效电路及诺顿等效电路戴维南和诺顿等效电路是含源单口网络的两种最简单的单口网络等效模型,在电路分析的很多应用中都要用到它们的概念。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找到网络的这两种等效模型。 实验电路如图2-5所示。(1) 分别按图2-5所示完成电路连接。(2)测量单口网络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以及等效电阻,设计表格记录测量数据o开路电压U(V)短路电流I(A)等效电阻R(K)24.1950.0112.098(a)测开口电压,(b)测短路电流,(c)测内阻R0实验 图2-5 实验电路图 4. 实

8、验3.1 一阶动态电路分析一、 实验目的1、熟悉电子工作平台(Multisim)软件的使用。2、掌握一阶动态电路的分析、计算和测量;3、了解动态元件的充放电过程,观察输出波形。4、熟悉Multisim中示波器的调整及测量方法。二、 预习要求1、熟悉电子工作平台(Multisim)软件的使用。2、一阶动态电路的分析、计算和测量。参照试验指导书中内容,熟悉一阶动态电路的分析、计算和测量。三、 电路和内容一阶动态电路如图3-1所示,用示波器观察其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曲线,并测出时间常数。图3-1 四、 电路基本原理在电路图3-1中(元件物理量见图3-1),当开关置于下边触点(接地)一段时间,电路

9、已经处于稳态,此时的电容上端的电压Uc=0V 。此时将开关由下边拨到上边触点(接10V直流电源),电容两端电压不会发生跃变,电容从电压为0V开始进行充电过程。电路经过一段瞬态过程后,电路又处于稳定状态,此时电容上端的电压Uc=10V 。再次将开关由上边拨到下边触点,电容两端电压不会发生跃变,电容从电压为10V开始进行放电过程。电路经过一段瞬态过程后,电路又处于稳定状态,此时电容上端的电压Uc=0V。电容充放电过程既对应于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如图3-2 a,b所示。图3-2电路时间常数的计算如下:由图3-2 a,根据一阶微分方程的求解得知:U=E(1-)=E(1-)当t= RC时,U=

10、 E(1-)0.632 E=6.32V由图3-2 b,根据一阶微分方程的求解得知:U=E=E当t= RC时,U= E0.368 E=3.68V五、 操作1. 按实验内容连接好测试电路如图3-1所示。开关K的操作相当于键盘中的空格键(也可以设置为其它的键值),当按下空格键键时,即可拨动开关。 激活电路(打开启动按钮),操作开关K,可通过示波器观察到电路的过渡过程(电压波形)如图3-3和3-4所示(示波器刻度参数见图3-3、3-4)。将游标1置于充电(或放电)的起点,游标2置于电压(图中的y2)为6.32V(对于充电过程)和3.68V(对于放电过程),则游标1和2之间的时间间隔即为时间常数(在图3

11、-3、3-4中为T2-T1)。 图3-3 图3-42. 数据及分析记录一阶动态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的波形,并测量出时间常数将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进行分析。元件参数Uc波形(s)测量计算R=100KC=0.033零状态(充电)响应33543300零输入(放电)响应33453300六、 思考题:三要素法分析电路网络实验图如下(jszx-web/sysfx .html),试比较计算数据和实验数据。 5. 实验4.1串联交流电路的阻抗及波形一、实验目的1. 测量串联电路的阻抗,并比较测量值与计算值。2. 测量串联电路的阻抗角(选),并比较测量值与计算值。3. 熟悉Multisim中信号发生器及示波器的调整及测量方法。二、实验器材(如图)1. 信号发生器 2. 示波器 3. 电流表 4. 电压表 5. 1mH电感 6. 0.1mF电容 7. 电阻 三、实验原理及实验电路如图4-1所示的电路。由电路理论可知,串联电路的阻抗为: , =2f故:该阻抗角即为电路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