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23393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篇一: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姓名:班级:历史学院学号:门阀士族是我国历史上地主阶级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魏晋时期并以法定的形式固定下来,东晋时期曾发展到了顶峰。它的整个演变过程,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经济根源。门阀制度的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下: 第一:门阀制度的萌芽时期(东汉)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

2、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第二:门阀制度的初步形成时期(曹魏、西晋)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其最明显最重要的特征便是西晋的“二品系资”。所谓“二品”,乃中正品第,其衡量标准,本为德、才。可是正式增加一个标准:资。换言之,如果资不够,即使德、才合格,一般

3、也不能取得人品二品。这是门阀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资是按本人或父祖官爵高低来衡量。由于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的品第经司徒府批准后,与吏部铨选上个人仕进升迁的迟速,官位的高下相一致,因而实行“二品系资”之后必然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只有据有较高官位的人及其子弟,可以获得人品二品;只有人品二品才具有铨选和升迁较高官位的资格;而有了较高的官位,又可以继续获得人品二品。第三: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时期(东晋、南北朝前期)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

4、,王朝利益必要时必须服从这些势族利益。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这一时期土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田庄,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

5、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第四:门阀制度的衰落时期(南北朝后期)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最主要的标志是:士族在官吏选拔与任用上所享有的特权逐渐衰弱,寒人和庶人比重在各级政权之品官中进一步增加。其结果首先是官吏铨选上士庶界限难以坚持长期存在的清浊之分逐渐淡化以至消失。随后,门品失去了意义,至隋九品中正制被正式废除。门阀制度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加之士族

6、是近亲联姻,身体素质极差。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以后,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迅速上升,南朝宋、齐、梁、陈开国诸帝均为庶族将领。南朝帝王虽无法改变高级士族垄断高官的局面,但却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却握有实权的职务,在实际执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权。这一时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受到打击、削弱。上述三种原因相互作用,极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阶级、经济基础。到了南朝时期,由于门阀世族自身的腐朽。丧失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治能力;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在镇压农民起

7、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走向必然的灭亡。后经候景之乱、隋灭陈等变化,门阀等级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跃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感想与小结:从门阀制度的产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它萌芽于东汉末期,结束于隋朝前期,它所存在的时期正好是从一个大一统结束到另一个大一统开始的过渡时期,而这正是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我认为门阀制度产生和消亡,都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当社会处于分裂、动荡的时期时,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中央弱而地方强,在君弱臣强的特殊环境里,政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就

8、必须考虑到势族的利益,王朝利益必须服从势族利益,这样才能保证王朝的统治。门阀制度正体现了中央政权和地方势族之间利益上的某种权衡。到了南北朝末期至隋朝初期,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又成为大势所趋,君强臣弱的现实又重回历史舞台,于是势族与君主利益权衡的状况必然不能被现实社会所接纳,而维持这种权衡关系的门阀制度自然走到了它的终点,科举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纵观历史的长河,政治制度的制定一定是遵循社会的现实情况的,即使是政治制度本身在倒退。举例来说,秦国统一诸侯,建立起统一的国家政权,并且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中央的力量远远超过地方,所以在地方制度上开郡县制之先河。但是楚汉争霸后,西汉王朝建立

9、,由于经历了长久的战争,国家积贫积弱,中央无法完全地统治地方,因此不得不依靠异姓王的势力来完成统一,施行封国制和郡县制并行的社会体制。郡国并行制相对于郡县制来说是政治制度上的倒退,这并不是统治者希望的结果,而是由中央和地方的力量对比的社会现实决定的。20XX年5月4日篇二: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的由来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发展与衰亡门阀是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自汉武帝刘彻废黜百家,独尊儒学后,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

10、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在门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由魏的陈群所提出九品中正制度起了一个催化的作用,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其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当时东汉末年陈腐的官员选拔制度:孝廉制度。汉代的“举孝廉”制度,初衷是为朝廷物色人才。地方官在辖区内,每年必要推举几名孝子和廉吏,这些人被作为人才,吸纳到宫内做侍卫郎,几年后获分发机会,再到地方做官。起初,有的地方官忙于政务而疏于举孝廉,汉武帝还为此动过怒,对举之不力者加罚。因此,孝子廉吏不绝于途,汉朝确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从这项制度中获得过不少治国之才。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项制度变了味。

11、由于被举为“孝廉”就等于获得了参政入仕的资格,而每郡满二十万户口才能举一个,机会稀缺,因此,请托舞弊之风兴起,孝廉的机会往往被掌握在地方大族手中,出身寒门的子弟少有进位的希望。光武帝刘秀依靠地方豪强的支持建立了东汉,因此也投桃报李对其予以优待。在这样的背景下,到了东汉末年,各地的门阀家族势力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怪物。为了缓和当时世家大族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的尖锐矛盾,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为朝廷简拔人才,陈群提出了九品中正制。而这一制度的提出和实施,实际上是和曹操“唯才是举”的思想南辕北辙的。设立九品中正制,就是为了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

12、曹氏父子为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在选官制度改革问题上,之前“唯才是举”的措施对世家大族势力造成了不少抑制、打击,然而世家大族势力不断膨胀发展的客观形势又使曹魏不得不予以正视,只好转而与世家大族达成妥协,设置由中央委任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而中正官又都由世家大族出身的大官兼任,这样,世族渗透进选举,中央政权权和世族势力在选拔人才这个问题上,矛盾开始缓和,士族开始逐渐垄断大权。但是从客观上来说,九品中正制的施行之初的确包含了“唯才是举”的思想,相比与东汉末年的“孝廉察举”制度来说,寒门子弟有了更多的参与朝政的机会。但是到了晋朝之后,评品时开始逐渐倾向于考虑门第和家门背景。以至于东晋末年,寒门

13、子弟最高只能得品为六品,而世家子弟的最低得品为五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士族开始把持朝政,最后形成了晋朝独有的皇帝垂拱,士族当权的现象。所谓的:“王与马,共天下”指的就是当时的顶级士族琅邪王氏与皇帝司马氏共治天下。如果说九品中正制度是门阀世家超然地位的制度保障,那么土地兼并就是士族的物质基础了。由于魏晋两朝对于有品级的官员给予荫户,被荫庇的农民只需向荫庇者交租即可,国家税收得由其他编民齐户承担,这使更多的农民转荫至大地主名下。最后政府税收短缺,世族获得经济特权。这样的荫庇制度极大的削弱了国家的财政实力,是东晋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东晋末年,士族的势力达到巅峰,士族门

14、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这一时期土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田庄,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

15、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加之士族是近亲联姻,身体素质极差,因此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以后,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迅速上升,南朝宋、齐、梁、陈开国诸帝均为庶族将领。南朝帝王虽无法改变高级士族垄断高官的局面,但却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却握有实权的职务,在实际执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权。这一时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受到打击、削弱。上述三种

16、原因相互作用,极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阶级、经济基础。到了南朝时期,由于门阀世族自身的腐朽。丧失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治能力;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走向必然的灭亡。后经候景之乱、隋灭陈等变化,门阀等级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跃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终于使产生于魏,盛行于晋的门阀士族制度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最终消亡。篇三:东晋门阀制度的兴衰过程学号:20XX030077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题 目东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兴衰学 生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