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学实验二--单向交流电路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0668706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工电子学实验二--单向交流电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电工电子学实验二--单向交流电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电工电子学实验二--单向交流电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电工电子学实验二--单向交流电路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电工电子学实验二--单向交流电路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工电子学实验二--单向交流电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工电子学实验二--单向交流电路(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业: 姓名: 学号:_ _日期: 地点: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 电工电子学实验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 单向交流电路 一、实验目的1.学会使用交流仪表(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2.掌握用交流仪表测量交流电路电压、电流和功率的方法。3.了解电感性电路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和意义。二、主要仪器设备1.实验电路板2.单相交流电源(220V)3.交流电压表或万用表4.交流电流表5.功率表6.电流插头、插座三、实验内容1.交流功率测量及功率因素提高按图2-6接好实验电路。图2-6(1)测量不接电容时日光灯支路的电流IRL和电源实际电压U、镇流器两端电压UL、日光灯管两端电压UR及电路功率P,记入表2-2。

2、计算:cosRL= P/ (UIRL)= 0.46测量值计算值U/VUL/VUR/VIRL/AP/WcosRL2191721120.38038.370.46表2-2(2)测量并联不同电容量时的总电流I和各支路电流IRL、IC及电路功率,记入表2-3。并联电容C/F测量值计算值判断电路性质(由后文求得)I/AIC/AIRL/AP/Wcos0.470.3540.0400.38539.180.51电感性10.3220.0800.38439.660.56电感性1.470.2930.1150.38339.630.62电感性2.20.2570.1700.38740.520.72电感性3.20.2190.2

3、460.38740.770.85电感性4.40.1990.3290.38941.370.95电感性表2-3注:上表中的计算公式为cos= P/( I U),其中U为表2-2中的U=219V。四、实验总结1.根据表2-2中的测量数据按比例画出日光灯支路的电压、电流相量图,并计算出电路参数R、RL、XL、L。如图,由于IRL在数值上远远小于各电压的值,因而图中只标明了方向,无法按比例画出。另外,此处IRL是按照UR的方向标注的。(如若按照cosRL=0.46,得IRL与U的夹角RL=-63,则IRL与UR的方向有少许差别,这会在后文的误差分析中具体讨论。)R=UR/IRL=294.7 据图得UL与

4、IRL夹角为81,则得:RL+jXL=Z=UL/IRL=26.9+169.9 j因而得:RL=26.9 XL=169.9 L= XL/2f=0.54 H2.根据表2-3的数据,按比例画出并联不同电容量后的电源电压和各电流的相量图,并判别相应电路是电感性还是电容性。所得向量图如下,其中由于电压与电流数量级相差过多,电压未按比例绘制长度。如图,由于全部0,因此所测电路都为电感性。并联电容C/F测量值向量图电路性质I/AIC/AIRL/A0.470.3540.0400.3850电感性10.3220.0800.3840电感性1.470.2930.1150.3830电感性2.20.2570.1700.3

5、870电感性3.20.2190.2460.3870电感性4.40.1990.3290.3890电感性3.讨论电感性负载用并联电容器的方法来提高功率因素的方法和意义。根据上面各图所示,IRL在电容变化时基本保持不变,这是因为加在负载(包括电感和日光灯)两端的电压是恒定的,因此其内部的电流不变,而当并联的电容改变时,只改变IC的相位,因而导致I的相位改变,可以看出,在0且不断增加,致使cos变小,功率因素减小,此时系统处于电容性。此次实验由于实验次数与数据尺度的限制,没有出现电阻性和电容性的情况。综上可得,提高功率因素的一般方法是,对于电感电路(日常使用电路通常为电感电路),并联适当大小的电容器有

6、利于功率因素的提高,其电容大小以使总电压与总电流相位差接近0为宜。根据公式计算,当,即并联谐振时,功率因素达到最大(式中R表示负载和电感的等效电阻)。在现实生活生产中增大功率因素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这样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电源所供给的功率,增大生产效率。由于日常所用电路大多为电感性的,因此并联电容这种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实际电路设计制造中,可能会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影响,不可能使得功率因素刚好为1,只能尽可能接近于1,这也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差别。五、心得体会本次实验涉及到交流电,是从前的电学实验从未接触过的,总体感觉有些复杂,但经过仔细的实践和分析,最终结果还是比较符合要求的。在这次实验过程中

7、,我们学习并使用了交流仪表,并掌握了测量交流电路中电流、电压及功率的方法,了解、分析了电感性电路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及其意义。下面对本次实验的误差进行分析。在不接电容时测得的数据中(表2-2),通过功率和总电压与电流的计算得到的cosRL=0.46,为一个计算值,如继续算下去,可得RL=-63,即为IRL与U的夹角,然而根据分析可知,IRL应与UR在向量图中的方向相同,因此据此推算应得UR与U的夹角也为63;然而根据测量值,UR与U的夹角约为51,与计算值有所差异。这种情况下,应以测量值为准,因为计算值为二次数据,并非直接所得,因此可信度不如测量值高。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有多种原因:1.电路上或仪表

8、内有耗能元件,导致功率测量偏小,从而致使cosRL偏小。2.由于功率表电流插孔的问题,电路总线上的电流未完全流入功率表,而有部分“漏过”功率表直接进入负载端,导致测得的功率偏小,进而使cosRL偏小。3.由于这是电路首次接通后测得的数据,电路内部及仪表内部各元件可能还未达到稳定状态,对测得的数据有所影响,造成偏差,这种情况下应进行多组平行实验,以判断是随机误差还是系统误差。4.功率表或其他测量元件已损坏,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较低,基本可以排除。另外,这次实验不足的是,在更改并联电容大小时,未能设计足够多的组和恰当的数据尺度,导致实验结果处理时,所得全部电路都为电感性,没有得到电容性和电阻性的电路,因而从未能体现出电容并联过度反而会使功率因素下降这一现象。此外,通过表2-3可见,随着并联电容的增多,功率P也有少许增加,因此推测可能电容也有少量负载耗电,这与理论上的理想电容器时有所差别的,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不排除其他元件或温度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