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重点虫子总结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0668568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虫子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虫子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虫子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虫子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虫子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虫子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寄生虫学重点虫子总结(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寄生虫学一、定义医学寄生虫学也称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寄生虫的科学。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二、主要概念1、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2、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4、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5、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6、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7

2、、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9、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10、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11、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12、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13、带虫者:体内带有寄生虫而未表现临床症状的人。14.寄生虫:一类失去外界自由生活能力,暂时/永久地寄生在另一生物的体表/体内,获取营养, 给被寄生物带来损伤的低等动物15.带虫免疫:人体感染某些原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

3、部分原虫,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抵抗力,无虫体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10.带虫者:寄生虫进入人体,可在体内长期生存,把这种人称为带虫者11.隐性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感染某些寄生虫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用常规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不易查到病原体,称为隐性感染12.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的现象13.疫水:疫水是指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所污染的,具有传染性的水源14.变态:从卵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行为和本能的一系列变化的总称。15.完全变态卵 幼虫 蛹 成虫16.不完全变态

4、卵若虫成虫17.伴随免疫:初次感染血吸虫后,体内活成虫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己存在体内的活成虫不起作用,但可杀伤入侵的早期童虫,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18.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表或体内,无发育无繁殖(数量形态不变),虫媒对病原体只起传递运载作用19.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需在一定种类节肢动物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或(和)繁殖至一定数量后才能传播给宿主20.免疫逃避:在免疫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可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而存活、寄生21.旅游者腹泻: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主要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部,引起腹疼、腹泻和吸收不良的症状,此病在旅游者中多见22.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治疗不彻底或机体产生了免疫力,

5、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被杀死,疟疾发作停止。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残存的红细胞内的少量疟原虫大量繁殖,再次引起的发作称再燃,四种疟原虫均可引起再燃23.复发:经过抗疟治疗或免疫作用,杀灭所有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疟疾发作停止。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肝细胞内迟发型子孢子形成的休眠体复苏,进行裂体增值产生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发育,引起的发作称复发。只有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可引起复发24.发热阈:疟疾的临床发作是由疟原虫的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所引起,而引起疟疾发作的原虫血症最低值称为发热阈数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A掠夺营养;B、机械性损伤;C、毒性反应;D、超敏反应。(二

6、)、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1、先天性免疫2获得性免疫:1)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 2)消除性免疫三、寄生虫的流行与防治(一)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寄生虫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生物,社会。(三)寄生虫的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四)寄生虫病的特点:1、异位寄生;2、幼虫移行症:幼内脏虫移行症;皮肤幼虫移行症; 3、慢性感染和急性感染(五)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者医学蠕虫学第一章 线虫 第一节 似蚓蛔线虫一、形态1、成虫:长圆柱形,形似蚯蚓雌虫:较大

7、,长20-35cm,尾直雄虫:较小,长15-31cm,尾端向腹面弯曲2、虫卵:受精卵:短椭圆形,棕黄色,卵壳厚,外被波浪状的蛋白质膜,卵壳内有一个椭圆形的卵细胞。未受精卵:长椭圆形,卵壳蛋白质膜较薄,卵壳内含大小不等的卵黄颗粒,也称屈光颗粒。感染期虫卵:受精卵细胞不断分裂而形成幼虫盘曲在壳内二、生活史成虫虫卵感染性虫卵幼虫(小肠小肠壁静脉或淋巴管肝右心肺气管咽喉胃小肠)成虫寄生部位:人小肠; 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三、致病幼虫:蛔蚴性肺炎成虫:掠夺营养;损伤肠粘膜,并发症(肠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四、实验诊断1、直接涂片法:检出率一张80%,三张95%2、试验驱虫法五、流

8、行因素:1、生活史简单,产卵量大2、虫卵抵抗力强六、防治原则:1、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加强预防工作;2、加强粪便管理;3、普查普治。 第二节 钩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一、形态1、成虫:A、虫体细长,10mm 雌虫:尾端呈圆锥状 雄虫:尾端膨大成交合伞 B、头部具头腺,可分泌抗凝素 C、口囊发达:十二指肠钩虫:两对钩齿 美洲钩虫:一对板齿2、虫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薄,刚排出虫体的的虫卵内含28细胞 二、生活史成虫虫卵杆状蚴丝状蚴真皮的血管、淋巴管右心肺气管咽喉部胃小肠成虫 寄生部位:小肠感染阶段:丝状蚴感染方式:丝状蚴从皮肤钻入人体三、致病幼虫::钩蚴性

9、皮炎 呼吸道症状:肺部炎症成虫:贫血:成虫吸血,且边吸边排 分泌抗凝素,是伤口血流不止 不断更换吸血部位,是新旧伤口同时流血 十二指肠钩虫:0、25ml/天 美洲钩虫:0、05ml/天 消化道症状; 异嗜症。四、实验诊断1、直接涂片法;2、饱和盐水漂浮法;3、钩蚴培养法五、流行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为广泛。因素:有传染源存在;病人粪便污染土壤;人与土壤接触。第三节 蛲虫(蠕形住肠线虫)一、形态1、成虫:细小,乳白色雌性:8-13cm,尾端长而尖细雄性:2-5cm,尾端向腹面曲2、虫卵:无色透明,椭圆形,两侧不对称,卵内有一卷曲幼虫二、生活史:成虫虫卵感染性虫卵幼虫成虫寄生部位:回盲部感

10、染阶段:感染性虫卵感染方式:经口感染成虫寿命 :2-4周三 致病:1、肛周及会阴皮肤瘙痒、炎症;2、异位寄生及损害。四、实验诊断:1、查虫卵,清晨便前;肛周拭子法 :透明胶纸法和棉签拭子法。2、查成虫:宿主入睡后2-3小时五、流行分布于世界各地,感染率城市高于农村,儿童高于成人因素:1、传染源:病人与带虫者;2、生活史简单;3、感染方式简单,机会多 2、自体感染:肛门手口 3、间接感染4、虫卵抵抗力强第二章 吸虫一、形态特点: 1、多数体形为叶片状或长舌状(吸血虫除外) 2、具口、腹吸盘 3、多数雌雄同体(吸血虫除外) 4、生殖系统发达 5、虫卵多有卵盖(血吸虫除外)二、生活史特点:1、吸虫的

11、生活史复杂,幼虫阶段进行无性生殖 2、生活史发育过程中需要12个中间宿主 3、生活史均需经过水域环境发育,首选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一节 肝吸虫(华支睾吸虫)一、形态:1、成虫:a、 体形狭长,背腹扁平,似葵花籽仁 b、具口、腹吸盘 c、雌雄同体:两个分支状的睾丸,子宫管状,弯曲2、虫卵:寄生人体的最小寄生虫卵,黄褐色,前窄后宽,前端有明显卵盖,具肩峰,小疣,卵内含毛蚴二、生活史:成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人或猫狗等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保虫宿主:人猫狗第一中间宿主:豆螺,沼螺等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感染阶段:囊蚴感染方式:生食或半生食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三、致病:阻塞性

12、黄疸;胆管炎、胆囊炎;消化功能紊乱;肝硬化;胆石症四、实验诊断:a、粪检虫卵:沉淀集卵法,b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五、流行:主要流行在东亚及东南亚各国,广东珠江三角洲为世界性高发区,不良饮食习惯为本病流行的最主要因素六、防治原则:1、治疗药物:吡喹酮2、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3、加强粪管,改善养鱼办法第二节 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一、形态1、成虫:a、长椭圆形,虫体肥厚,形似姜片,是寄生人体的最大吸虫; b具口、腹吸盘;c、雌雄同体。2、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寄生人体最大的寄生虫卵,卵壳薄,卵盖小,卵内含一个卵细胞和2040个卵黄细胞。二、生活史成虫虫卵毛蚴胞蚴两代雷蚴尾蚴囊蚴成虫成虫寄

13、生部位:小肠终宿主:人 保虫宿主:猪中间宿主:扁卷螺传播媒介:水生植物感染阶段:囊蚴感染方式:吃入生或未熟的含活囊蚴的水生植物三、致病:消化道症状;肠梗阻;重度感染四、实验诊断1、粪检虫卵:a、直接涂片法:连检三张检查率90%;b、沉淀集卵法。2、由粪便或呕吐物查成虫五、流行:流行于亚洲,主要与当地种植可供生食的水生植物有关,还有饮用水六、防治原则:1、加强粪便管理,防止人或猪的粪便污染水源2、关键在于不生食水生植物,提倡用熟饲料喂猪3、治疗病人,常用药物是吡喹酮和槟榔第三节 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一、形态1、成虫:圆柱形,具口、腹吸盘,雌雄同体。雌虫:较细长,20mm,暗褐色,常处于雄虫的抱雌沟内,成合抱状态雄虫:较粗短,16mm,乳白色,腹吸盘后两侧体壁向腹面卷曲成抱雌沟2、虫卵:椭圆形,淡黄色,无卵盖,卵壳薄,卵壳一侧有一小棘,壳表面常附有宿主坏死组织残留物,卵内含一毛蚴二、生活史1、成虫虫卵毛蚴两代胞蚴尾蚴童虫成虫2、终宿主:人3、保虫宿主:牛 中间宿主:钉螺2、感染阶段:尾蚴3、感染方式:人与疫水接触:人喝入含尾蚴的生水4、虫卵的去路:a、一部分虫卵穿过肠壁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