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及mr在儿科的应用-孙国强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0667599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t及mr在儿科的应用-孙国强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ct及mr在儿科的应用-孙国强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ct及mr在儿科的应用-孙国强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ct及mr在儿科的应用-孙国强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ct及mr在儿科的应用-孙国强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t及mr在儿科的应用-孙国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t及mr在儿科的应用-孙国强(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R、MSCT在儿科的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孙国强 曾津津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儿科各系统检查。其密度分辨率高,横断面图像,可进行图像后处理及多方向的重建。可以显示X线照片无法显示的器官和病变。解剖关系清楚,病灶显示良好。CT的使用使儿科病变检出率,诊断的准确率有了明显地提高。使儿科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近年来CT技术有了飞速地发展,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简称MSCT)每次扫描获及16-64层图像,0.625mmx64 单圈覆盖范围40mm,扫描速度快,管球旋转一圈最短0.3

2、5s,球管热容量大8M,最大输出电流800mA,重建功能强,一键式CT血管造影成像(CTA)实质性器官容积灌注,图像融合等,多种后处理软件。1.5T磁共振(MRI)三维图像,解剖关系清楚,组织分辨率高,增强病变显示良好,MRA可了解大血管及主要分支,MRU,MRCP观察泌尿系疾病及肝胆胰疾病,病变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提高。1.5T磁共振在儿科颅脑、脊髓、大血管畸形、肝胆胰脾肾的先天畸形及占位病变有着广泛的用途。MR、CT检查应严格掌握适应征,必须与普通X线检查、B超共同使用,互相取长补短才能不断提高儿科影像诊断水平。第一章 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 小儿颅脑CT解剖特点一.颅骨:刚出生新生儿,经产道挤

3、压,顶枕骨重叠,颅骨变形,数天内可恢复。新生儿颅骨,主要是顶骨常可骨化不全,甚至完全未骨化。前囟及后外侧囟约在1.52岁闭合,后囟及前外侧囟生后3个月以内已闭合。颅缝和颅底软骨连合新生儿期较著明,宽约35mm,12岁不超过12mm。颅顶部颅缝大约13岁开始愈合,额缝23岁关闭,10%可保留终生。缝间骨和囟门内骨多见于人字缝,可单发或多发。为正常变异。囟门和颅缝的闭合标志胎儿膜性骨骺残余部分的消失。颅骨的生长分化主要发生在生后2年内。内、外板,板障间隙,血管沟等于生后2年内逐渐分化形成。矢状缝两侧的蛛网膜颗粒压迹在儿童并非少见。二.颅内及脑组织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及大脑侧裂池较著明,大脑纵裂池不宽于

4、3mm。基底池著明可持续至56岁。新生儿透明隔常未融合,留下含脑积液之腔,位于双侧脑室额角之间称为透明隔间腔,即第5脑室,其后方可见穹隆间隙,称为穹隆间腔,即第6脑室,多数几个月内融合,少数持续至成年。其宽径不超过10mm。脑生长发育于出生前后发育最迅速,脑细胞的生长分化移行和髓鞘化的过程,脑沟,脑裂的出现,其发育过程持续至成人早期。髓鞘形成于胚胎第6月,90%的脑髓鞘化发生在2岁以内。髓鞘形成从中心至周围,从背侧至腹侧,从尾端向头侧发展。其中侧脑室三角区背侧及上部白质直至1530岁才形成髓鞘。评价脑髓鞘形成需用磁共振检查。了解小儿不同阶段髓鞘形成情况对评价小儿脑发育是十分重要的。新生儿脑实质

5、CT值较成人偏低,如脑灰质为31.82.67Hu(成人36.33.6 Hu),脑白质为22.82.63 Hu(成人27.13.6 Hu)。这是因为出生时脑实质含水量85%至2岁时为82%,与此同时,脑脂质增加,铁质沉着。因此2岁小儿脑实质CT值可作为正常诊断的依据。三.颅内钙化10岁以下小儿生理性钙化较成人少见,小儿生理性钙化包括:(一)松果体钙化,9岁以下少见,表现为小颗粒样钙化,单发多见,亦可多发,一般小于10mm。(二)缰联合钙化,位于松果体前几毫米靠近三脑室,10岁以后出现呈C形钙化。(三)脉络丛钙化,见于侧脑室三角区呈颗粒样钙化,3岁即可出现,但9岁以前不常见。(四)脑镰、小脑幕、岩

6、床韧带和床间韧带、蛛网膜粒凹硬膜钙化偶见。以上生理性钙化1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加。小儿颅内异常钙化:(一)甲状旁腺机能减退,小儿基底节区对称性钙化,有时分布可更广泛。(二)Fahr氏病又称特发性家族性脑血管亚铁钙沉着征。表现为广泛脑内钙化,以基底神经节和小脑齿状核明显。(三)线粒体脑疾病,基底节之双侧壳核对称性钙化,可合并广泛脑皮质萎缩,脑室扩大。(四)宫内感染性疾病,新生儿Torch综合征。(五)其他,结节性硬化,颅面血管瘤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病,结核钙化,脑囊虫病,血管性钙化,肿瘤性钙化,外伤硬膜下血肿钙化等。第二节 新生儿低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低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

7、mic encephalophy ,简称HIE)是围产期窒息,呼吸道感染,胎粪吸入败血症等因素造成脑组织缺血,使脑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肿,变性。如治疗不及时或病情进一步加重可使脑细胞破坏、软化、液化形成囊变。引起脑功能障碍和脑萎缩。低氧血症可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引起血管破裂并发颅内出血。一.临床表现:HIE足月儿发病率高。北京儿童医院半年内新生儿头颅CT检查325例,HIE占90%。临床表现为意识,肌张力和原始反射的改变。二.CT表现:根据病变范围有人将HIE分为轻、中、重三度。(一)轻度:多位于双侧额叶脑白质内小片状低密度区,多呈对呈分布,范围不超过两个脑叶,CT值18Hu以下。(二)中度

8、:脑实质内低密度区范围超过两个脑叶,脑灰白质分界不清,对比模糊,脑沟消失,脑室变小,可合并颅内出血,多见于大脑纵裂后部。(三)脑实质内弥漫分布低密度区,部分病理累及基底节区,但小脑、脑干一般不受影响。脑室可明显变窄合并颅内出血。三.预后:HIE的复查应在2周,轻度及中度多数可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临床很少后遗症。但重度的35%死亡。存活者常有后遗症。第三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由脑血管发育不良,低氧缺血及产伤造成。早产婴发生率高,出血多发生于室管膜下并易扩散。足月儿由于血管调节,凝血机制生后12天仍较差,造成出血,多见于蛛网膜下腔,硬膜下,大脑镰,天幕部位。常合并HIE及产伤。一.临

9、床表现:患儿易激惹,尖叫,心率、呼吸加速,嗜睡,前囟隆起和体温不稳定等。但亦有少数新生儿颅内出血,无临床症状。二.CT表现:(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于小脑天幕,直窦,其次为基底池,侧裂池等部位。呈现线样,“M”“Y”形高密度影,外形增粗,边缘模糊。矢状窦及窦汇旁出血可出现窦汇的空三角征,如出血偏一侧可出现半个三角征。(二)硬膜下出血:多因足月儿产伤使大脑镰及小脑幕撕裂,常伴临近静脉或静脉窦的损伤。表现为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有时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难以区别。硬膜下出血常有占位效应。(三)其他部位出血:硬膜外出血常伴颅骨骨折,多系统产伤,占位效应轻。脑内出血见于外伤或重度HEI,常有占位效应。高密

10、度出血区周围常伴低密度水肿带。室管膜下出血及脑室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婴,尤其体重低于1500g,孕期不足35周者,发病率高达50%以上。第四节 胎儿及新生儿感染 胎儿及新生儿感染是经胎盘或产道感染的疾病,总称TORCH综合征。包括先天性脑弓形体病(toxoplasmosis);风疹性脑炎(Rubella);脑巨细胞包涵体病( Cytomegalovirus);单纯疱疹病毒II型脑炎( herpes encephalitis simplexII);其他病原体(Other agents)。一.先天性脑弓形体病:是由鼠弓形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胎儿时期在母体子宫内感染。出生时或几周后出现症状。

11、小头、智低、脑瘫、癫痫、双目失明。CT表现为:小头畸形,基底节,皮质脑室周围广泛分布的钙化,脑积水,脑实质片状低密度区,常见积水性脑畸形,孔洞脑畸形二.风疹性脑炎:多为妊娠早、中期宫内感染,表现为小头,智低,眼球小,白内障,癫痫。CT表现为小头畸形,基底节,脑干,皮质,脑室周围的钙化。三.巨细胞包涵体病:常见于宫内径胎盘感染,多见于早产婴及小样儿。表现为小头,智力发育迟缓,听视力障碍,癫痫。CT表现为:小头畸形,结节或条形钙化分布于室管膜下,脑室周围。弥漫性脑萎缩使脑室扩大,脑实质减少。常见积水型无脑畸形,多小脑回,半巨脑畸形。四.单纯疱疹II型病毒脑炎:于妊娠早期感染,可引起小头,脑萎缩,脑

12、软化及积水型无脑畸形。表现为嗜睡,癫痫,黄疸,肝大等。CT表现为广泛分布的片状水肿及缺血性低密度灶。导致囊性脑软化,脑实质变薄,脑室扩大。脑室周围和皮质下区出现斑片状或脑回形钙化。第五节 晚发性VitK缺乏引起颅内出血晚发VitK缺乏症是由于VitK及凝血因子、缺乏造成的。这些凝血因子又称VitK依赖因子。在肝脏合成时必须有足够的VitK参与。当 VitK缺乏时,这些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导致出血。由于母乳内 VitK含量少。造成本病大多数为纯母乳喂养的足月儿。一.临床表现:发病时间为2周至3个月,绝大多数发生在1-2月内。患儿凝血及凝血酶元时间延长,有出血倾向。无外伤史,突然呕吐,意识障碍,抽搐

13、等。二.CT表现:脑实质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其他可发生在脑室,硬膜下腔。有时可出现淤血平面。出血压迫血管或血管痉挛造成脑梗塞者多见 ,可发生在血肿周围或对侧,呈大片低密度区。造成鞍上池,脑干周围脑池变形,狭窄,移位造成脑疝。中线结构移位多见。本病发生率不高,但预后不良,多数遗留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部分病例死亡。第二章 胸部第一节 儿科胸部CT解剖一.纵隔:小儿纵隔脂肪少,组织界面不清,其解剖结构远不如承认清楚。纵隔病变在CT平扫的基础上,增强扫描是必不可少的。(一)胸腺:婴儿期,胸腺位于前上纵隔,对称或不对称自一侧或双侧上纵隔向肺野突出,柔软而富有弹性。正常小儿胸腺大小及形态变异较大,与年

14、龄及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生后短期内因生产应力影响而变小,2周内逐渐增大。2岁左右再次缩小。如新生儿T3水平纵隔宽径小于2cm应考虑胸腺缺如免疫缺陷。疲劳,饥饿,发热的因素可使胸腺迅速萎缩。若见到胸腺由小变大的“回跳”征为营养改善,健康恢复的标志。正常小儿胸腺常易与气管旁淋巴结、畸形血管、纵隔肿瘤混淆或造成心影增大的假象。作者曾遇到两例胸腺异位,胸腺向后伸延进入上腔静脉与气管之间并占据后纵隔,另一例左侧胸腺异位,沿主动脉弓进入后纵隔。胸腺异位在CT检查时仍保持正常胸腺的特征。临床上与正常胸腺不同可引起气道梗阻。有文献报道异位胸腺有正常胸腺分隔。易与纵隔占位混淆。婴幼儿正常胸腺在CT检查时呈四边形

15、,两缘呈浅弧形,边缘光滑,密度均匀,CT值稍高于肌肉30-40Hu,但个别可达50-60Hu。仅轻度增强。10岁以后胸腺呈三角形或箭头状,有的可部分显示前联合。若CT检查时胸腺密度不均匀,增强更明显,胸腺边缘呈波浪或大分叶状,边缘毛糙而模糊,常提示胸腺异常或有占位。(二)心脏:刚出生的新生儿血液循环由胎儿循环过渡到成人循环。生后1-3天内心脏生理性增大,与动脉导管关闭有关,心胸比率以0.60为正常上限。以后逐渐缩小。新生儿心脏多为球形,右心较左心大,至2岁时心胸比率为0.50。初生新生儿与T3-4水平纵隔左旁,有时可见密度增高结节影,边缘光滑,为动脉导管功能性关闭后在主动脉端呈局限性膨凸所致。

16、透视下见搏动为导管结(ductus bump),几天后缩小或消失,为生理现象。如持续至新生儿期以后或反增大为病理表现。(三)气管与支气管:新生儿气管的分叉位置于T3-4水平,到10岁降至T5水平。婴幼儿气管于CT上呈圆形,10岁以后为椭圆形或马鞍形。(四)肺野:新生儿一般于生后3小时内肺泡充气扩张,肺液基本清除,早产婴儿可延缓至8小时。新生儿肺门常被中部阴影遮盖,至婴儿期后双肺门影见清晰。右下肺动脉的宽度一般不超过气管内径。小儿胸部CT上看不到淋巴结,看到淋巴结为异常表现。第二节 胸部CT扫描常规包括肺窗,观察肺实质和支气管疾患。弥漫性间质病变或寻找小病灶可用高分辨率(High resolution CT,简称HRCT)CT扫描。或普通扫描基础上在感性趣区加扫HRCT。其次为纵隔窗,观察纵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