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整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665253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整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学考研的同学进来看看-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整理-纽伦堡审判:是1945年11月20日到1946年10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德国纽伦堡举行的国际战争犯罪审判。经过216次开庭,对24名被告中的22人作了宣判,判处12人绞刑。纽伦堡审判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侵略战争的组织者、阴谋者、煽动者和计划执行者进行的国际审判,开了将战犯押上国际法庭接受法律惩处的先河。但是,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少数首要纳粹分子的无罪开释或重罪轻判,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反对和世界舆论的指责。铁幕演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的反苏、演说。1946年3月,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在密苏里州富尔顿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2、。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对苏联的扩张,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凯南遏制理论:1946年 2月 22 日,美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一份八千字电报,后来又发表了一篇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的文章,从而提出了一整套 “ 遏制 ” 苏联的理论和政策。 主要内容: 一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 “ 根源在于俄国人那种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 ”二苏联行为的理论根源。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苏联维持国内 “ 独裁制度 ” 和同外部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斗争的理论依据 三,苏

3、联的政策目标。是从一切方面致力于提高苏维埃国家的实力和威信,力求分裂和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和影响。 四,美国的对苏政策。 “ 遏制俄国扩张倾向的政策 ” 五,遏制苏联的目标。遏制苏联势力范围的扩大,并竭力促使其内部发生变化。 乔治*凯南遏制理论对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对苏战略和政策的确立和执行产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为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成为自杜鲁门起美国历届政府的一项基本对外政策。杜鲁门主义: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政策的总称。1943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发表国情咨文,以希腊、土耳其问题为诱发点,视苏联为集权政治,主张以强硬的姿态遏制苏联。1947年5月,正式实施,历史长达20年之久。杜鲁门

4、注意以意识形态的词藻掩饰其全球扩张的企图,也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和冷战的全面展开。安全带政策:是战后初期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主要内容是:1、维护雅尔塔体制,确保既得利益和势力范围2、强化对东欧的控制3、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法西斯东山再起4、在有利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前提下,支持被压迫民族的革命运动。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使政治力量对比向着自己方向倾斜。此政策保证了战后初期苏联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揭露了美国,打击了法西斯势力,为东欧国家的建设赢得了有利的条件。但是苏联过分的考虑了自身的安全和民族利益,犯有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马歇尔计划:战后初期,西欧经济极度困难

5、,政局不稳,而美国的全球战略又需一个稳定的欧洲作盟友,于是美国推出了“欧洲复兴方案”。该方案由当时担任美国国务卿的马歇尔于1947年6月5日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提出,因此又称“马歇尔计划”。其主要内容是美国援助欧洲各国,接受援助的国家需接受美国提出的条件,并分别同美国签订双边协定。该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使美国称霸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控制欧洲发动冷战的目的。使美国经济有了持续的繁荣,对欧洲的经济恢复和迅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巩固了欧洲的资本主义秩序,促成了欧洲的联合。从长远来看,欧洲的复兴和联合及其独立自主的意识的增强削弱了美国的控制和马歇尔计划相悖。莫洛托夫计划:是苏联对抗马

6、歇尔计划于1947年7、8月间与东欧签订的一系列双边经贸协定的总称。其目的是形成苏东之间的经济网路,使各国贸易限制在苏东地区内部,减少东欧与西方国家的联系。西方将苏联的以上举动冠以苏联当时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之名,故称莫洛托夫计划。在此基础上苏联与东欧各国于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最终形成了经济领域上的东西方各国的冷战。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是由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相当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社会主义阵营经济共同体,是继承“莫洛托夫计划”后的经济合作计划。于1949年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1991年6月解散。其建立是苏东国家在战略上和经济上互助的结果

7、,它奠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多边合作的基础,促成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这个组织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的集团,成员国的发展受制于苏联计划经济,是冷战的产物,标志着两个对立经济集团的形成。布鲁塞尔条约:1948年3月17日,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5国代表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缔结了5国合作和集体防御条约,即布鲁塞尔条约。有效期50年。这是一项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合作条约。对顶,当任何缔约国在欧洲遭受侵略的时候,其他缔约国应给与援助实际上其主要目标是针对苏联。范登堡决议:1948年6月美国通过了关于美国对外政策“新方向”的范登堡决议。规定,在持续有效地自助和互援的基础上,以及在涉及美国

8、国家安全的情况下,美国可以通过宪法程序,参加这些区域性和其他集体协定。这是美国第一次在和平时期同意美国政府同美洲大陆以外的国家缔结军事同盟条约,从而改变了其对外政策的传统原则,标志美国孤立主义的彻底终结。同时,为美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开了绿灯。北约:是美国操纵下的一个政治军事集团,1949年8月24日成立,由美、加拿大和十二个西欧国家签订条约,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既是美欧遏制苏联的工具,也是美国用以从军事上、防备上操纵西欧各国的工具。1955年5月,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在欧洲长期与华约组织对抗,在欧洲安全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美欧之间也有矛盾。总之,北约是美国推行其称霸世界全球战略的

9、重要组成部分。华约:二战后,美国对苏联发动了冷战,并加紧重新武装德国。1955年5月5日,苏东国家在华沙举行第二次“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并于1995年5月14日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标志着欧洲正式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逐渐成为苏联推行其外交政策的工具与手段。其初期在维护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东欧剧变后1991年6月华约解体,从而结束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旧金山体制 :1948年起,随着美苏之间冷战的展开,尤其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美国对日政策由削弱转变为扶植。 1951年9月4日,美国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有52个国家参加,但是苏联

10、、中、印、缅、捷、波、越未签字(参加),所以说是单方面的媾和。9月8日和会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后又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合约和美日行政协定。1952年美国结束了对日公开占领,日本取得了形式上的独立,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继续受美国控制,这就是所谓的“旧金山体制”。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1950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莫斯科签订,主要内容为: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制止任何国家的侵略与破坏和平;当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盟国之进攻时,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也不参加反对对方的同盟、集团与行动;双方对有关两国共同利益的一

11、切重大国际问题,将进行彼此协商;双方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中苏间的经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经济援助,进行经济合作。条约于同年4月11日经批准后生效,有效期30年。这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第一次柏林危机: 二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是第一次美苏冷战的GC。根据二战期间苏、美、英、法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1948年6月18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苏联在6月22日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

12、。西方于23日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6月30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渐趋缓和。柏林局势虽然进展,但双方都没有下决心走向冲突,经过谈判双方在解决了“柏林危机”但是,大柏林的分裂却成为现实。第二次柏林危机: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苏美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1949年9-10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柏林驻有英法军,在政治经济上与联邦德国关系密切。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西柏林成为东西

13、冷战的”前哨城”。1958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巴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限定西方三国在 6 个月内撤军。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柏林危机”。1959年3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 6 个月内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期限,危机暂告平息。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1956年2月14日至24日召开,赫鲁晓夫主持,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上主要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还提出“三和”的新理论。在国际上,帝国主义掀起了反苏、反社会主义的浪潮。在东欧国家引起持续而剧烈的震荡(1956年波、匈事件),促使各国探索适合本国的政治、经济道路,对世界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4、,。秘密报告:在1956年2月25日,即苏共二十大的最后一天凌晨,赫鲁晓夫突然抛出了一份长达4小时的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揭露了很多苏共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负面情况。敢于揭露和反对个人崇拜,冲破了教条主义的禁锢,解放思想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三和”理论:在苏共二十大的总结报告上,赫鲁晓夫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三和”理论,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它的提出较为准确的把握了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缓和紧张的国际局势为苏联争取到了和平的外部条件,是列宁和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捷二月事件: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资产阶级为夺取政权而制造的政府危机 。

15、1945 年4月,捷克斯洛伐克成立各党派组成的民族阵线政府。1948 年2月20日,参加联合政府的民族社会党、民主党、斯洛伐克人民党为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与捷共尖锐对立,三党的12名部长向E.贝奈斯总统提出辞职,企图将共产党人排挤出K.哥特瓦尔德政府。由于多数部长留任,阴谋受挫。2月21日,捷共在布拉格古城广场召集 10万人大会,揭露资产阶级制造政府危机的真相。捷共领导的内务部公安军团搜查民社党总部,破获资产阶级武装暴乱的计划。捷共迅速动员和武装 1.5 万名工人民兵,配合公安部队维持公共秩序。22日,革命工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坚决支持政府,要求将反动分子从政府和各级民族委员会中清洗出去。2 月

16、 24日,全国 250 万人举行一小时总罢工,纷纷派出代表团要求贝奈斯接受资产阶级部长们辞职,另选忠于民族阵线纲领的新人充实政府。2月25日,贝奈斯接受了 12 名部长的辞呈 ,批准捷共提出的新政府名单。波兹南事件:是波兰历史上第一次对波兰统一工人党政府的大规模罢工事件。 1948年后,波兰在经济建设中出现一些失误,领导机关对群众疾苦关心不够,引起群众不满。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在波兰引起强烈反响。 6月上旬,波兹南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工人要求减少税收和增加工资,当局拒绝未达成协议。6月 28日斯大林机车车辆厂的 1.6万多名工人举行罢工和游行示威,要求市委领导接见其代表,遭到拒绝,人群中传出派往华沙的代表团被扣留的消息,矛盾激化,事态扩大。波兰政府出动14万军队进入波兹南,当晚事件被平息。后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第一书记,新改组的党中央为波兹南事件平反,释放被捕者,后苏联将包围华沙。匈牙利事件:发生于1956年10月23日至1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