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90664201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高二历史第I卷(选择题 56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6分。)1. 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的实质是( )A. 调整国家行政建制 B. 消除封建割据状态C. 完善政府管理职能 D. 确立土地私有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日本明治政府推翻幕府统治之后,各地藩国依然存在,并且拥有很大势力,威胁着中央集权,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巩固中央集权,明治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新政措施以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其中就包括政治上的“废藩置县”,废藩置县指的是日本明治政府在1871年7月废除全国各藩,统一为府县,是建立中央集权政权的一项

2、划时代的政治变革,实质是消除封建割据状态,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和C选项没能反映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D选项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废藩置县2. 王安石变法时推行的保甲法,其作用不包括A. 增加了财政收入 B.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C. 抵御了少数民族的进攻 D. 减少了军费开支【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王安石变法时推行的保甲法是实现了军民的二合一,所以有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作用,从而能有效地增强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的力量,但不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项表述错误,B C D三项都符合史实。考点:王安

3、石变法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具体举措,高考将其和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一道考查,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商鞅变法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其对推动社会转型的巨大作用,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其对促进民族融合的巨大贡献,王安石变法侧重于其对发展社会经济和改革科举的积极影响方面。3. 北魏推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 )A. 贫苦农民 B. 鲜卑贵族 C. 汉族地主 D. 封建国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北魏政权的均田制主要的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通过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缓和社会矛盾,缓和统治,因此受益者最直接的是国家。故选D。AB项也是受益者,但不是直接受益者;C项和均田制无关。考点:均田制点评:均田制

4、是封建国家把无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徭役和赋税。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通过实行均田制,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均田制走向瓦解。4.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 B. C. D. 【答案】D【解析】青苗法,是指政府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贷款或谷物给农民,农民收获时还本付息,使百姓免受高利贷剥削;募役法,又名“免役法”,“雇役法”,是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

5、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方田均税法,是指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和地主也不例外。青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革中的理财富国措施,并没有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故项错误;项说法是青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共同目的;青苗法在施行过程,农民被迫贷款,反而并没有减轻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5. 20世纪初,日本完成了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任务,它充分利用的国际条件是( )A. 清政府在战争中战败 B. 朝鲜逐渐被日本吞并C. 欧美国家间矛盾重重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答案】C【解析】根据所

6、学知识可知,由于欧美列强对日政策出现多元化的趋势,欧美国家之间矛盾重重,日本政府巧 妙地利用这些矛盾,实现了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愿望,故C项正确;A、B是从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开始的,排除;D项是1914年,排除。6. 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A. 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B. 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C. 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D. 可以走印度革命之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它给后来的奋斗者留下的惨痛教训是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

7、王朝。故选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教训7. 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合乎时宜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是改革开展的必要条件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阻力; 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A. B. C. D. 【答案】A【解析】在商鞅变法中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改革内容促进秦国国富兵强,但是也面临着巨大的阻力,虽然他的改革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但是最后遭到了车裂并不是一帆风顺,所以选A。8.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它以一个处于亚洲文明边缘的小国,实现了“脱亚入欧”的历史转折。这里的“脱亚入欧”是指( )A. 从亚洲边缘小国跻身于世界强国 B. 从东方国家

8、演变为西方国家C. 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D. 从亚洲脱离并加入欧洲同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目标对于当时的日本还太大,日本当时的情况还不能直接跨越到这个地位上。B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准确,D项说法本身错误,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与影响9. 下列关于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 )A.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B. 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强鸦片税的征收C. 清政府采取的解决财政危机的措施挽救了其统治D.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到来【答案】C【解析】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后, 采取

9、了一系列措施,但是收效甚微,没能挽救其危机,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AB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0. 钱穆在某篇文章中谈到:“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此制度”当指( )A. 科举考试 B. 君主专制 C. 纲常伦理 D. 军机六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说明科举制度被废除后用人标准带来的弊端,故本题选择A;B清朝不可能推翻君主专制;C和D不符合题意。考点:科举制 点评:材料中“民

10、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反映出废除科举制后出现的用人问题,因此,钱穆的观点是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11. 一位西班牙官员曾这样描述中世纪的教会,“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总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 天主教会积聚了大量的财富B. 教士和僧侣奢侈腐化C. 天主教会的思想统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 中世纪的人们对教会的统治不满【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作为中世纪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的天主教会,不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还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故C项错误,但符合题意;通过西班牙人的叙述,

11、我们看到了中世纪的人们对教会的贪婪和腐化极为不满,A、B、D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12. 17世纪末,中国的康熙帝和俄国的彼得大帝都善于吸收新鲜知识。与康熙相比,彼得大帝改革的突出特点是()A. 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专制统治B. 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C. 采取重商主义鼓励工商业发展D. 发展农业,改革土地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彼得一世采取重商主义鼓励工场手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而康熙帝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这是二者最大的不同,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不符合“善于吸收新鲜知识”,排除;B项符合彼得一世,排除。点睛:解答本题注意材料设问“

12、突出特点”。13. 商鞅在商君书.说民中指出:“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商鞅意在强调( )A. 人民富裕有利于国家稳定 B. 抑制商业发展的合理性C. 统治者应以严刑峻法治国 D. 维持贫富均衡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之提到“令贫者富”,并未提及“富者贫”,让人民都富裕起来并非商鞅本意;材料并未提及商业的发展,故B选项错误;C选项与材料无关;商鞅说:“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意思是国家安定,必须要实现财富的均衡,故正确答案为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名师点睛】首倡“重农抑

13、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4. 梭伦之所以出走他乡,离开雅典,主要原因是( )A. 建立僭主政治未获成功B. 想去外邦漫游C. 未能消除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D. 改革遭到旧贵族的反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梭伦没有完全迁就贵族也不代表平民利益,改革不可避免的引起贵族的怨恨和平民的不满足,平民与贵

14、族的斗争仍在继续并走向激化。此时有人建议梭伦在雅典建立僭主政治,但梭伦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决定放弃权力,离开雅典出国远游。故选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梭伦离开雅典。【名师点睛】由于梭伦在改革中既不完全迁就贵族也不代表平民对贵族进行革命,导致梭伦不可避免的结怨于两边贵族的恼怒和平民的不满足。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仍在继续。面对时局与各方面的压力,梭伦出国远游。而在各派纷争中,庇西特拉图武力夺权,在雅典建立了僭主政治,以独裁的形式进一步推进了雅典的民主政治进程。15.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对汉制总的态度是( )A. 不屑一顾,嗤之以鼻B. 持怀疑态度,对于是否学习犹豫不决C. 逐渐受其

15、影响,有限地学习、接受D. 对其大加赞赏,决定全面学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拓跋珪在建立北魏和进取中原过程中,对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便适应中原地区的需要,并促进鲜卑的封建化和向农业定居过渡。因此逐渐受汉文化的影响,有限地学习、接受,故选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对汉制总的态度。16. 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由此可知戊戌变法的重要背景是( )A.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民主思想的传播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民族危机深重【答案】D【解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思想的传播,故可排除AB;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在1895年,故可排除C;材料反映了日、英、俄、法等列强伺机侵略中国,说明了当时中国的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