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0633646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5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西南财经大学 范伟伟,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实践,力求真实地再现历史、描述当下、预测未来!,马克思,主要内容:,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三、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内在逻辑:社会科学研究要面向实践,要概括实践,要回归实践。,一、立足实践的需要进行研究理论,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到底从哪里出发?是从观念出发,还是从实

2、践出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历史唯心主义主张从观念出发,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研究方法不同,“这里要求发展一种比从前所有世界观都更加唯物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主张“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必须把对社会的认识置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只有这样,才能确立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可靠性基础。,(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 历史的发源地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 人的实践活动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

3、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第二,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 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说的,“人们要生存,需要吃穿住行,为此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人们的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所以,人类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实践的活动。” “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实践活动作为社会活动具有双重意

4、义: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只能被看做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第三,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的基础。 思想观念的问题,表面上看是理论的问题,本质上是实践的问题。因此,“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二)实践需要是研究的出发点,第一,实践的需要决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理论研究的走向,决定理论研究的价值。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

5、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任何理论的产生,都适应了实践的需要,体现了时代的要求,真正的理论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理论的产生,都适应了实践的需要,体现了时代的要求,真正的理论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第二,实践的状况规定理论的任务 “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每

6、一代人只能提出和完成自己所处的时代的任务,而不可能超越时代,完成本来不属于他们的任务。,第三,实践的发展为理论研究提供条件。 实践不仅规定了理论研究的任务,而且为理论研究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手段。物质生产实践作为人的基本实践活动,不仅提供了理论研究的课题,而且创造了理论研究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和技术设备,使理论研究成为可能。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工具,不仅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必要,而且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社会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远离思辨,靠近实践,解决思想的矛盾。对现实的梳理必然导致理论自身的贫乏。 “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

7、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出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马克思认为,这样的哲学需要终结了,“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 “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堂。”,值得关注的问题,一、“学院派”(纯粹学术)研究范式的方法论特征 “现实淡出,学术凸显”已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心照不宣的流行话语,所谓的“纯学术研

8、究”成为学术界主导的研究范式,过分重视纯学理的研究,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现实淡出,学术凸显”?,学院派研究的特点: 1、文风晦涩、表达抽象。 2、热衷于创造,尤其是形式的创新。 3、简单问题复杂化。 4、“体系情结”浓厚,热衷理论体系创建。 恩格斯:“最不起眼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动辄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放肆的伪科学”,一种“高超的胡说”,一种“幼稚病”。,1、现实淡出、学术凸显:思想与现实“相敬如冰”(二元对立关系) 在“学术凸显”的旗帜下,理论的目光对现实视而不见,学术的能量对现实无能为力,思想的话语对现实沉默寡言,甚至于沉默不语,在急剧变动的现实生活面

9、前,社会科学无法“出场”干预现实,思想与现实“相敬如冰”,现实性与学术性之间构成了紧张的二元对立关系。,一些学者为了迎合“凸显学术”的潮流,走向了片面学术化的道路,以概念消解问题,以文本抗拒时代,以逻辑替代经验,以经典代替流变,在纯粹精神领域里自娱自乐,对现实生活乃至整个外部现实世界采取一种规避的态度,仅仅把社会科学研究看作一种纯学术活动,认为研究现实就不是学术,理论研究成为了学者们自娱自乐、自言自语的智力游戏。,海德格尔,后果1:理论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和谐音符,突出地表现为伴随着理论成果“爆炸式”增长的同时是思想的荒漠化,我们可能有很多的论着成果,可能有着过剩的言说能力和无尽的言说内容,但

10、未必解答了很多当下的问题,未必提供了很多现世的智慧,未必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学术繁荣的背后掩盖的是学术失语的现实。,后果2:理论研究的片面化倾向。 以概念消解问题,以文本抗拒时代,以思辨绕过生活,以逻辑代替经验,以经典代替流变,以深刻拒斥通俗,在纯粹精神领域里自娱自乐,对现实生活乃至整个外部现实世界采取一种规避的态度,仅仅把马恩是主义看作是一种纯学术活动,不关心现实。 理论的发言难逃失语的命运。常常强调学术的问题意识,但学术本身却没有“问题”,原因在于对“问题”的理解成了问题,不理解只有学术与现实相结合才能产生问题。,补充:,1、强调社会科学研究的现实并不意味着放弃甚至排斥学术性,真正具有现实性

11、的思想必然具有学术性,真正的学术性也应该体现现实性。我们的要求是将学术性能量释放到学术之外,在现实性中实现学术性,在学术性中彰显现实性。 2、强调社会科学研究的现实性丝毫不意味着否定基础研究。基础研究表面上远离现实,但从其最终的意义上来说,真正的基础研究都指向现实,而且往往是因为现实的问题反映出我们基础理论的不足。 3、强调学术关照现实,但不是粉饰现实追逐时尚。学术研究不能整齐划一为应景式的研究,尤其不能逾越学术底线,昧着学术良知为丑陋的现实充当辩护士。,2、“外国理论+中国例子”:西方解释框架流行 以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现实。 把西方的思想理论、政策主张奉作圭臬,认为只有西方的思想理论才能

12、指导中国的社会变革,将西方理论简单地嫁接到中国,无视中国问题的特殊历史语境,“透过西方理论的针孔来观察中国的实际问题”。,西方理论及其实践模式在他国是否有生存的土壤,西方理论在何种程度上对我们有意义,这不是其义自明的问题,盲目“拿来”是有问题的。 西方的理论对于我们的文化身份、文化个性而言,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基础而言,依然是西方的某个“他者”,是“水中月”、“镜中花”,是一种只能“隔岸观火”的镜像理论。,李光耀论 “新加坡模式”,3、“把研究变为胡说”:“貌似深奥的烟幕下掩盖着连篇废话” 晦涩文风盛行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文风问题的关键在于表述,表述是问题的展开方式和思

13、想的实现方式,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述,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马克思:“消灭哲学”!,晦涩文风:“问题越来越高雅,视阈越来越狭窄,字眼越来越生僻,概念越来越抽象,语言越来越晦涩,文章越来越难懂。”一言以蔽之,“不好好说话”,“把研究变为胡说”。 【德】康德:“我远不会说出我没有思索过的东西”。 【英】维特根斯坦:“凡是能够说的,都能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请你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俄】列宁:“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以问题为中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从客观实际出发,就必须从问题出发。所以,“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

14、、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 289 页。 理论研究归根结底是对问题的研究。密切关注问题,及时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是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在社会实践中选择研究课题。作为对社会生活考察的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的确立,决不是在观念中寻找,而是从社会实践中去寻找。历史唯心主义考察社会的方法,是“从天国降到人间”,从人的观念出发研究社会。相反,历史唯物主义考察社会的方法是“从人间升到天国”,在现实中寻求研究的课题。 关注社会重大问题。社会生活是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也是多样的。在研究问

15、题的选择上,要避免主观随意性,力戒平均使用力量。要从大量的、纷繁复杂的问题中,选择影响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问题,选择制约整体和系统的关键性问题。,爱因斯坦,“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或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题”与“理论”,“问题”为理论所中介,“理论”为理论所“污染”。 没有纯粹的问题!人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总是以一定的理论素养、学术背景乃至政治立场为前提,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负载”着理论,为理论所“中介”。因此,关键在于 “负载”着什么样的理

16、论?理论中介不同,“问题”背后的“潜台词”以及“问题”承载的意蕴也是不同的。,没有纯粹的理论!理论作为求解问题的结果,是以占有“理论”为前提的,理论总是为理论所中介,被理论所“污染”。因此,作为“中介”的理论不同,对同一问题的回答而形成的理论也是不同的。,“问题”与“理论”,“问题”与“时代”俱进,“理论”与“问题”俱进。 马克思:“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问题与时代的关联在于,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因为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问题”才会产生。 同一问题在不同的时代发问方式可能不同。,理论的生命是问题赋予的。社会科学的发展进步表面上是从理论到理论的不断进步,实质上是“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愈来愈深刻的问题”。,波普尔,“问题”与“理论”,直面“中国问题”,建构“中国理论”。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以“问题”的更替为中轴而牵动的核心概念范畴新陈代谢的历史。 恩格斯: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