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0605363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63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提升课时作业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是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B地幔是指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 C地壳是指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由液态物质组成 D地核是指莫霍界面以下的部分,呈熔融状态 答案:B 解析: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是通过地震波而获得的信息;地幔是指 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地壳是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主要 由固态物质组成;地核是指古登堡界面以下的部分,外核可能为液态或 呈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2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 ) A盆地 B平原 C海洋 D大陆架 答案:C 解析:海洋是地壳最薄的地方。 分析地震波波

2、速的变化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读下图,完成 34 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地幔;地核 B在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 C甲波由层进入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4图中的 X 处即为(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答案:3.B 4.B 解析:第 3 题,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变化可知为地壳和地幔, 为外核,为内核;甲波由层进入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 在地幔中也可通过。第 4 题,X 为地幔和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界面。 读下图,完成 57 题。 5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 个 B3 个 C4 个

3、D5 个 6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7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只有地表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答案:5.C 6.B 7.B 2010 年 3 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 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读图,回 答 89 题。 8组成图中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9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

4、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8.D 9.A 解析:第 8 题,组成山体岩石的矿物为岩浆冷凝形成,岩浆来源于 上地幔的软流层。第 9 题,该题已经说明是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 顺序,而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 慢会沉降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到岩石圈。 10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 A、B、C、D 四点同时进行 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早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答案:D 解析:地壳厚薄不一,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图中四地

5、中 D 地位于大洋中,故最早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D 地。 11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居民感觉到( ) 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只上下颠簸 D只左右摇晃 答案:B 解析: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纵波快、横波慢,先传播到地面的是纵 波,表现为上下颠簸;继而传来的是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 12下列有关莫霍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为岩石圈 B莫霍界面在陆地下约 17 千米 C纵波和横波通过该界面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D莫霍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 答案:C 图 1 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某种关系。a 为甲、乙间相互作 用,b 为甲、

6、丙间相互作用。图 2 为我国内陆某地自然景观。读图,完成 第 13 题。 13若 a 形成化石,b 形成图 2 中的景观,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表示大气圈 B乙表示生物圈 C丙表示岩石圈 D甲影响丙的演化 答案:B 解析:化石的形成与生物圈、岩石圈有关;图 2 中的景观为风蚀蘑 菇,其形成与大气圈、岩石圈有关,由此可以确定出甲为岩石圈,乙为 生物圈,丙为大气圈;生物圈会影响大气圈的演化。 二、综合题 14下图为“地球内部结构部分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 A、B、C、D 分别代表地球内部的某一部分,请写出各自的名 称。 A_,B_,C_, D_。 (2)F、G 分别是地

7、球表层部分的_和_。 (3)E 为_面,此面深度在不同地区有何不同?地震波在通过此 面时有何特点?这种特点说明了什么? 答案:(1)地壳 上地幔 岩石圈 软流层 (2)大洋 大陆 (3)莫霍界 在大陆部分较深,最深处可达 70 千米,在大洋处较浅,最 浅处不足 5 千米,陆地部分平均深度 33 千米,海洋部分平均深度 6 千米。 特点:在此界面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说明该深度处上 下物质成分有改变。 解析: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岩石圈除了包括地壳外, 还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软流层处在上地幔上部。地壳厚度不 均,陆地较厚,海洋较薄。因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

8、,上下物 质成分有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也会改变。 15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 _,乙_。 (2)当 A 地发生地震时,B、C、D、E、F 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 A 地发出 的地震波,B 点测得地震的震级为 8.0 级,则 E 点测得地震的震级为 _级。对 B、E 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 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 _ _ _ _。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8.0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AE 之间经

9、过了地幔,AB 之间没有经过地幔 (3)作图略。(过 A 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其以 下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16如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A、B 表示地震波,其中 A 表示_波,B 表示_ 波,其判断依据是_。 (2)图中 F 处,地震波 A 完全_,地震波 B 速度_并继续 往深处传播。这说明 F 面以上的 E 物质状态为_态,以下的 G 物质 状态为_态。 (3)C 层主要由_组成。G 层叫_,H 层叫_。地 球的岩石圈是指_和_。 答案:(1)横 纵 A 波传播速度慢,B 波传播速度快 (2)消失 突然下降 固 液 (

10、3)各类岩石 外核 内核 地壳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解析:左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 况(注意左侧的深度),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 示横波和纵波。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 波。并可根据两种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相互补充,相互 印证,推断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物质、状况的变化。右图是地球内部根据 左图作出的判读结果。例如,根据地震波在距离地表平均 33 千米处波速 突然增大,可确定 D 面为莫霍界面。又根据在 2 900 千米处,纵波波速锐 减,横波完全消失,可确定 F 面为古登堡界面。F 面以下横波不能通过, 说明 F 面以下物质非固态。再根据纵波通过 F 面以下时的波速(纵波波速 与通过介质的密度成正比),说明 F 面以下物质非气态。那么,既然非固 态,又非气态,就只能是液态(实际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熔融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