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北旱地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589330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渭北旱地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陕西渭北旱地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陕西渭北旱地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陕西渭北旱地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陕西渭北旱地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渭北旱地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渭北旱地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DB61/Txxx2017DB61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 布2017-xx-xx实施2017-xx-xx发布陕西省渭北旱地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tandardizedCultivationofWheatinWeibeiDrylandofShaanxiProvince(征求意见稿)DB61/Txxx-2017陕西省地方标准ICS 15前言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陕西省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陕西省农业厅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盈科、屈新军、王永朝、李倩。本标准

2、首次发布。联系方式如下:单位: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电话:0913-2020035地址:陕西省渭南市朝阳大街中段农业大厦A座4楼邮编:714000陕西省渭北旱地小麦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旱地小麦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主要生育指标、栽培技术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渭北旱塬地区产量250450kg/667旱地小麦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

3、T 15671 主要农作物包衣种子技术条件GB/T 17420 微量元素叶面肥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NY/T 5010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旱薄地麦田指土壤养分含量低、蓄水保墒能力差、无水浇条件的麦田。3.2 旱肥地麦田指土壤养分含量高、蓄水保墒能力好、无水浇条件的麦田。3.3 抗倒高产型品种抗倒性强,丰产潜力大,适宜旱肥地种植的品种。3.4 抗旱稳产型品种抗旱性强,稳产性较好,适宜于中低肥力旱地种植的品种。3.5 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药至收获、使用作物前的时间,也就是自喷药后到残留量降至最大允许残留量所需要的时

4、间。4基本条件4.1 产地环境应符合NY/T 5010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的规定。4.2 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的规定。4.3 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的规定。5主要生育指标5.1群体动态指标每667基本苗18万20万,冬前每667总茎数60万80万,春季每667总茎数70万90万。5.2产量指标适用于每667产量250kg450kg的旱地麦田。5.3产量构成指标每667穗数35万45万,每穗粒数30粒38粒,千粒重35g40g。 6栽培技术6.1夏闲期6.1.1高留茬麦草覆盖前茬小麦收获时,留茬高度2025cm,秸秆均匀抛撒

5、覆盖于地表,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地表径流。6.1.2土壤耕作年际间采用“深松耕少耕深翻耕少耕”的模式交替循环进行。深松耕时间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宜,复种的田块,在小麦收获后,先深松,后播种。深松采用沟间距60cm的深松机间隔深松,深度3035cm为宜,作业周期一般23年深松1次。深翻耕作业时间为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应在夏闲期降雨量较大的情况下进行,适墒深耕,耕深25cm,每隔23年深耕1次。少耕夏闲期不进行土壤耕作,仅在播种前(9月中下旬)直接用旋耕机整地,耕深1820cm。6.2播前准备6.2.1备种品种选择选用通过国家或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经试验、示范,适宜当地种植的抗寒

6、、抗旱、抗倒、抗病、落黄好、高产稳产的冬性或半冬性优质小麦品种。根据品种丰产潜力,划分为抗倒高产型品种和抗旱稳产型品种两类。旱肥地种植抗倒高产型品种,旱薄地种植抗旱稳产型品种。种子质量要求选用的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的规定,纯度99.9%,净度99.0%,发芽率85%,水分13.0%。种子处理用专用种衣剂包衣,或用药剂拌种。病害较重的地块,拌种可用50%多菌灵,按种子重量的0.2%,每100kg种子加水2.5kg,或每100kg种子用氟环咯苯甲悬浮种衣剂200ml;对于蚜虫虫害重的田块,于播种当天或前一天用52%吡虫咯苯甲50g兑水300-350ml拌成均匀液体,拌种20-25kg ;

7、病、虫混发地块每100kg种子可用321.5g/L噻虫咯苯醚悬浮种衣剂500ml进行拌种。注意要充分搅拌使药液均匀分布在种子表面,晾干后播种。包衣种子质量必须符合GB/T15671的规定;农药质量符合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的规定。6.2.2施肥施肥原则有机为主,无机为辅,有机无机相结合,氮、磷、钾相配合,基肥、追肥相结合。根据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和小麦缺素症状针对性的使用微肥。施肥量每每667施腐熟厩肥20002500kg,纯氮(N)812kg,磷(P2O5)610kg,钾(K2O)58kg。施肥应根据降雨量和土壤墒情,墒情好多施,墒情差少施。提倡使用农技部门研制的测土配方

8、肥料或小麦专用有机颗粒肥料,以利于机械深施。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496的规定。施肥方法有机肥、磷钾肥、微肥及氮肥的70%80%做底肥一次性施入土壤。剩余的20%30%氮肥做追肥,于第二年春季土壤解冻后至小麦返青期借雨追施。注意肥料深施,翻耕年份,基肥结合深翻施入土壤;深松和少耕年份,整地后条施入土,或者采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旋耕、施肥、播种作业。6.2.3土壤处理当蝼蛄、金针虫、蛴螬平均虫口密度分别达0.30.5头/、35头/、3头/时,用3%辛硫磷颗粒剂34kg/667拌农家肥沟施。吸浆虫与地下害虫同时发生的田块,可用50%辛硫磷乳油兑水3kg拌细土2025kg,耕前撒施。有全蚀病的地

9、块,用50%的多菌灵或50%的甲基托布津2kg/667,拌细土4050kg,旋耕前撒施。6.2.4整地播前1015天适墒用旋耕机整地,耕深1820cm,耕后镇压,条施基肥,并耙耱平整。若表层土壤过虚,可放置12天,待土壤塌实后再行播种。提倡使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旋耕、施肥、播种作业。整地是保证播种质量的基础,必须精耕细作,达到地面平整,上虚下实,特别注意避免表层土壤过虚导致播种过深而影响出苗。6.3播种6.3.1播期小麦最佳播期确定标准为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4-16,冬前活动积温610-650时。渭北旱地小麦适宜播期为9月25日10月10日,北部宜早,南部宜迟,由北向南逐渐推后。播种时要依据土壤

10、墒情,墒足时可适当晚播,缺墒时可适当早播,当土壤有失墒迹象时就要抢墒播种。6.3.2播量最佳播期内,每667播量一般为1011kg。错过最佳播期而在适宜播期内播种,每推迟1天亩增加0.5kg的播种量。6.3.3播种方式及播种深度采用机械等行条播,播深35cm,行距20cm,播种机后配备镇压装置,随种随压,伤情不足时播后再用镇压器或耱镇压2遍3遍。采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旋耕、施肥、播种作业的,必须保证足量播种,播深35cm,切忌播种过深,影响出苗和苗壮。6.3.4播种质量要求下籽均匀,深浅一致,四边齐整,不漏不重,覆土均匀,播后镇压。6.4田间管理6.4.1冬前管理(出苗-越冬)及时查苗补苗麦

11、苗出土后及时查苗补苗。一般10cm无苗为缺苗,20cm以上无苗为断垄。对缺苗断垄的地方,用同一品种的种子浸种后开沟浇水补种。补种应在大田麦苗二叶期结束,越早越好。促弱控旺遇雨后,及时划锄保墒。弱苗可在雨后每667条施尿素5kg。旺长麦苗适当深锄断根或镇压12次,或用麦田调节剂“麦巨金”3040ml/667,兑水30kg叶面喷雾,化学控旺。化学除草杂草较多田块需进行化学除草。阔叶杂草分冬前除草和春季除草。冬前除草宜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小麦三叶期以后,日均温度10以上;春季除草宜在次年3月上中旬小麦拔节前,日均温度10以上。药物可用70.5%二甲四氯唑草酮可湿性粉剂30g,或50g/L双氟

12、磺草胺10ml,兑水30kg/667喷雾。禾本科杂草建议在冬前日均温度10以上进行,不可与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混用,如需防除两种杂草,必须间隔7天错期施药。野燕麦用15%炔草酯微乳剂30ml/667,兑水30kg喷雾;节节麦用甲基二磺隆+助剂(30ml+90ml)/667,兑水30kg喷雾。除草剂用量和使用方法按照所用产品使用说明要求进行,注意选择晴好无风天气于中午进行田间均匀喷施,不要漏喷重喷,施药前3天无降温降雨等恶劣天气状况。6.4.2越冬期管理(冬前-返青)土壤刚解冻时,适时浅耕,耙耱保墒,抗旱保苗。弱苗可在雨、雪后每667追施尿素5kg促弱转壮。稠旺苗可采用冬季撒盖土粪,或用50%矮

13、壮素1220g/667兑水40kg喷雾抑制旺长,增温防冻,提高抗寒力。禁牧。严格禁止冬季麦田放牧。6.4.3春季管理(返青-拔节)春季化学除草。冬季前未除草或化学除草效果不理想的麦田,于小麦起身前,日平均温度在10以上时进行化除,防除方法同越冬前。防倒春寒。采取镇压、划锄、耱压等措施,压碎土疙瘩、弥封裂缝、增温保墒。寒潮来临前1-2天喷施“奇善宝”等防冻剂。追肥。雨后每667追施尿素7.510kg。化控防倒。对旺长麦田或株高偏高品种,于起身期叶面喷施矮壮素等生长调节剂,降低株高,增强抗倒能力,用法用量同越冬期。病虫防治以预测预报为基础,以“防早、防小”为原则,重点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和麦蚜、红

14、蜘蛛等病虫害。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每667用43%戊唑醇悬浮剂20克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80克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锈病病叶率达到5%时,每667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80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克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蚜株率达79%时,每667用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5g或2.5%氯氟氰菊酯乳油30毫升兑水30公斤兑水喷雾防治。红蜘蛛虫口密度达到每33cm单行200头、上部叶片20%面积有白色斑点时,进行药剂防治,每667用15%扫螨净乳油30毫升或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2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6.4.4后期管理(抽穗-成熟)人工除草。抽穗后,杂草严重的地块

15、,及时进行人工拔除,燕麦、节节麦、黑麦多花草等易传播、顽固性禾本科杂草,拔出后报出地外集中烧毁。综合防治病虫害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坚持“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农药,注意交替使用,降低病虫抗药性。按照GB 4285和GB/T 8321的要求,严格掌握施药的剂量、次数和安全间隔期。禁止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的农药。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见附录A。赤霉病于小麦齐穗期喷第一次用药,感病品种或适宜发病年份1周后补喷一次,每667用80%多菌灵超微粉50g,或40%多菌灵胶悬剂150ml,兑水40kg喷雾,或用20%氰烯菌酯己唑醇悬浮剂100毫升或40%戊唑醇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克兑水30公斤对穗喷雾防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