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高一下语文期末复习试卷

上传人:gsy****95 文档编号:90504042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高一下语文期末复习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3-2014高一下语文期末复习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3-2014高一下语文期末复习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3-2014高一下语文期末复习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3-2014高一下语文期末复习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2014高一下语文期末复习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高一下语文期末复习试卷(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外2014高一下期末综合复习试卷1一、基础题(每题3分,共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摇曳(y) 估量(ling) 孱头(cn) 叨陪鲤对(do)B鞭笞(ch) 嘈杂(co) 恫吓(xi) 命运多舛(chun)C槛菊(jin) 伺候(c) 赡养(zhn) 掎角之势(j)D挑剔(tio) 遄飞(chun) 愧怍(zu) 两涘渚崖(s)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祛除 骄诏 缄口 百战不骀B赎罪 久蜇 簇新 历经沧桑C汲满 偏袒 痴迷 雷霆万钧D垢骂 拙劣 沉缅 生机盎然新 课 标 第 一 网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西方也有美轮美奂的艺

2、术精品,但在很大程度上西方式的艺术常常被科学化或体育化了。B这项新规定颁行一年多,已经露出了危险的苗头,如不及时关注,恐怕亡羊补牢,为时太晚。C可以毫无愧色地说,肖邦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喙的组成部分。D车厢里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充满了恐惧,她们感到有些不对劲儿,刚才的兴奋之情一下就烟消云散了。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日,由央视纪录频道摄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CCTV-1综合频道和纪录频道播出后,超过原时段电视剧播出收视30%,也让一度远离电视的许多年轻人重新回到了电视屏幕前。B“十二五”期间,温州将加强医疗、教育、文体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完善保险、住房、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

3、缩小与标杆城市的差距,不断提高老百姓的满意度和幸福感。C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的原因,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D在很大的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而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5下列有关课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的场面描写雨果运用了“美丑对照”的原则,目的是想歌颂美好人性的力量,也是对美好人性的呼唤。B“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岩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

4、杜鹃了。” 选自长江三峡的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比喻、通感的修辞,形、声、色相结合生动地描写了巫峡中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秀美景色,使读者身临其境。C.虞美人这首词虚实结合,全词充溢着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其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是实写,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为虚写,运用比喻把抽象的愁情具体化。 D.“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句中的“丰富”“大度”是“褒词贬用”,表达了作者对送去主义者自欺欺人行径的嘲讽。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X k B 1 . c o mA写演讲稿,要根据演讲话题

5、,确立明确的观点,选用充实的材料,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写时事评论,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建议。B艾青的北方写于1938年,诗前小引中“北方是悲哀的”一句,是诗人的情感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忧郁、悲哀、沉重。除北方外,艾青的主要作品还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发现、我爱这土地、在浪尖上等。C高尔斯华绥,德国作家,获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福尔赛世家D王勃,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欧阳修,字永叔,号香山居士,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7.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

6、国艺术的极境如空谷幽兰,似有若无,也无人注意。在这个寂静的世界中,它自在开放, 。 , 。 ,其最大的妙处在于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正相反,中国美学认为,这样的美淡而悠长,小而永恒 并不因其小而微不足道,并不因其不显眼而失去魅力 小小的花朵散发出淡淡的幽香,似淡若浓,沁人心脾 更不因为它处于无人问津的山谷而消殒意韵 A. B. C. D.8对下列诗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诗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尺素”喻指“书信”,情感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相对照,更加突出了词人的悲慨之情。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诗句运

7、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在色彩上别具匠心,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句运用设问、比喻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更加突出一个“愁”字,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般不舍昼夜,无穷无尽。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诗句运用夸张、反衬的修辞手法,借黄鹤不得飞过与猿猱也愁于攀援,生动形象地写出蜀道是难以逾越的险阻。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913题(18分)孟浩然的疏离“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夜归鹿门歌是孟浩然

8、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特色,用闻一多先生话来说就是:淡到看不见诗。起笔平平写去,从黄昏喧闹的渡口,到月下寂寥的松径,似乎不过是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转换;前后平仄两组韵脚把诗切割为两个部分,照应了时空转化;作为过渡的“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一句,平淡的叙述中,同样让人感到“切割”的意味:诗人仿佛正把自己从喧闹的尘世中剥离出来,投身于另一个寂静而不免于荒凉的世界。在孟浩然的诗集里,这种与世间疏离的感觉随处可见。孟浩然诗歌的取材,比诸其余盛唐诸大家,未免狭隘,除了他精擅的山水诗之外,差不多就是一首一首的送别诗了。读者可能会注意到,这些诗里,一如“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的意境,“君”如

9、何如何,“我”如何如何,这样的比照,时常跳出。这虽是送别诗套数,在所存无几的孟浩然诗作中,用得未免也频密了点:新-课-标-第-一-网吾观鹪鹩赋,君负王佐才。 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君登青云去,予望青山归。 送友人之京我行穷水国,君使入京华。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除夜乐城逢张少府这些诗句里,青云与青山,水国与京华,“君”与“我”的剥离,似乎不仅在眼前的旅途,而在于他们的人生目标根本背道而驰。若把“君”看作入世者,那个“我”自然成了避世者;前者准备“兼善天下”,后者准备“独善其身”。“我”对“君”的心态也颇可玩味。鹪鹩赋乃是张华所作,赋前序云:“鹪鹩,小鸟也,生于蒿

10、莱之间,长于藩篱之下,色浅体陋,不为人用,形微处卑,物莫之害,繁滋族类,乘居匹游,翩翩然有以自乐也。”以“鹪鹩赋”对“王佐才”,既有谦抑之态,又有自得之情;以“乘槎客”对“失路人”,自得之情更是宛然。闻一多说:“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谐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他认为孟浩然一生没有功名,这项矛盾在他身上并不太显著。他举“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为例,赞扬孟浩然止于羡鱼而并不结网,是难得的一贯,超

11、出他的时代。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恰作于孟浩然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同时他还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这类句子。其实,那个“羡鱼”而不“结网”的姿态,恰是孟浩然矛盾行止的最佳写照。“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从前那些诗人们的作品里,每每颠倒了过来,或者说,诗中所表达的理想时常与他们现实的身份形成反差穷时幻想兼济天下,达时渴望退步抽身。对与孟浩然同时代的诗人们来说,功名富贵是一种正大光明的追求。李白入京求官时,会大方地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张九龄功业极盛之时,诗作表达的反而都是恬淡之情、归隐之志。孟浩然呢?他并非没有入世之热望,却又始终不肯、不敢或者不

12、能放弃出世的姿态。他不曾经历大进大退、大起大落的跌宕,而是把身形凝固在了提步将迈不迈的一瞬。关于他的那个著名传说,似乎是他这种“两头不着”的境况的写照: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因友人引荐而忽然有了“面圣”的奇遇,朗诵的却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句子,不但“明主”不悦,“故人”也不见得欢喜。联系到他后来终于没能留任张九龄幕府,这究竟是自觉的选择,还是背运的笑料,真是难说得很。要说谁最好地“解决”了出世入世的矛盾,那

13、一定不是孟浩然,而是王维。荣与辱,进与退,王维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该拥有的都拥有了,该看破的也都看破了,所以他暮年诗作里的恬淡是真恬淡。孟浩然的恬淡里仍然有焦灼:“予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孟浩然是幸运的,他不曾经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流离,不曾经历李白暮年流放夜郎的狼狈,甚至不曾经历王维身陷贼中的尴尬,他生死河山全盛时。但也因为他总是提步又止,不曾真真切切的去“走上一遭”,他与“外面”的世界始终疏离。不够丰富的人生与对世间有限的关照,确实限制了他的创作。我们不能不欣赏他那些精妙自然的篇章,但如以现存诗作而论,则不免于单调。一些诗意,有类一桶水倒

14、来倒去。他与王维齐名并尊,但王维诗从体裁、题材到意象丰富变化,都非他能及。9文章第段内容看,孟浩然觉得自己与“鹪鹩”的相似之处在于 。 (2分) 10文章第段中作者的观点和闻一多并不一致。闻一多认为孟浩然 ; 而作者则认为 。(4分) 11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题目中“疏离”表现的是孟浩然始终不愿与现实社会妥协的品质节操。B孟浩然诗歌创作取材比较狭隘,原因是他只精擅山水诗和送别诗。 C从孟浩然“面圣”的奇遇中我们可以看出孟浩然是一位不愿趋附权贵的的君子。 D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对孟浩然诗歌创作中的不足进行了理性客观的分析。12就本文来看,孟浩然的诗歌成就比不上王维的原因是: 。(4分) 13分析文中画线句“一些诗意,有类一桶水倒来倒去”在文中的作用。(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