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医饮食养生的研究概况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418402 上传时间:2019-06-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医饮食养生的研究概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当代中医饮食养生的研究概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当代中医饮食养生的研究概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当代中医饮食养生的研究概况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代中医饮食养生的研究概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医饮食养生的研究概况(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中医饮食养生的研究概况中国有句熟语:民以食为天。中国人注重饮食,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饮食的最显著最重要的两大特点是:注重味道美好,注重营养健康。本次研究单说营养健康的方面。从健康摄生的角度说,理论体系与实际应用最相应最完备的莫过于中医的饮食养生。本综述将简要介绍当代中医饮食养生研究的基本轮廓。1.药食性味的理论基础研究在中国有药食同源的说法。食物与中药同样具有性味与归经的属性。所以收集整理性味归经理论有助于梳理中医饮食养生的理论基础。讨论药物或食物的性味理论,可以先讨论中医的五味理论,中医学中,将五味上升到医学并建立相关体系的现存较早文献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多数中

2、国的中医学者,在研究黄帝内经中的五味理论时,都能将五味、五方、五神志、五脏、五体、九窍、五行、阴阳等相关联的理论体系结合起来。可能是由于“不破不立”思想的影响,也有喜欢标新立异的学者,但是其想法与结论是否正确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张超云、刘银伟对11 张超云,刘银伟.中药五味与五行的关系J.河南中医.2013,33(10):167-168黄帝内经中的“ 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 甘入脾属木, 辛入肺属金,咸入肾属水” 与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味辛属木,味咸属火, 味甘属土, 味酸属金, 味苦属水” 。之间的五味与五脏的理论差异做了他们个人的分析并得出结论:辛酸属肝木、甘苦属心火、甘苦属脾土

3、、辛苦属肺金、甘咸属肾水,其中甘苦属心火应取苦味能泄甘,苦属脾土应取苦味能燥。结合阴阳当知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甘苦既属心火, 又属脾土, 认为看起来相似,认为属心火之苦取其泄性, 属脾土之苦取其燥性, 明确了其内涵, 当然理论研究亦有进一步的挖掘空间。1.1五味、四气的研究五味:酸、苦、甘、辛、咸。四气:温凉寒热。从现代化学观点来看, 药物的“ 味”的差异, 与其所具有的化学成分相关, 如酸味药多含有机酸等, 苦味药多含有生物碱、昔类或苦味质等, 甘味药多含有糖类, 辛味药多含有挥发油等因而作用各异。22丁然,占永久.浅析黄帝内经之药食五味观J.黑龙江中医药.2009(1):8-9张声生等从五

4、味与人体的生理;五味与人体的病理;五味对诊断的指导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了黄帝内经中的五味理论。33张声生等.黄帝内经五味理论浅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3):183-184在生理与病理上,五味的阴阳偏性可以影响人体的阴阳变化,五味的五行属性可以影响人体的脏腑功能,以达到调节阴阳气血脏腑的目的,从而影响人体的生理与病理。而五味各有所走,五味各归脏腑,也可以通过人对五味的喜好,来诊断人的健康状况。王蕊等,归纳黄帝内经“五色五味”理论,从五色五味与人体生理;五色五味与人体病理;五色五味与疾病诊断三个层次讨论了五色五味与人体的关系。44王蕊等.黄帝内经之“五色五味”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

5、14,30(1):1-2并且认为这种联系在理论上与“天人相应”的思想有关。李硕从发生学的角度探讨了五味理论的产生之由。55李硕.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发生学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3):14-15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的发生要素之一是先民生活实践的尝其味、知其性的药食滋味经验;其二是阴阳五行理论与哲学方法的归类分析,确立了药食气味属性与作用的基础;其三是药食作用于人体规律的总结,涉及对五脏特性的调节以及六气致病的治疗。梁天坚66梁天坚.内经五味理论考释J.广西中医药.2013,36(4):36-38以黄帝内经的角度,从内经中五味与阴阳五行的角度,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五味与六腑的关

6、系,五味与五腧穴的关系,五味理论在运气学说中的应用及五味理论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内经中五味理论的基本内容。孙大定77孙大定.苦味药的药性特征及其配伍作用初探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2):119-120以中药学教材为依据,将其所载的苦味药进行研究,发现其中为苦味者,涌吐药占75%,驱虫药占71%,泻下药、祛风湿药各70%及清热药68%,在清热燥湿及攻下类药中,苦味药占100%,认为这样的统计结果可以说明苦味具有的“能泄”“能燥”作用。韦大文等88韦大文等.黄帝内经中“味”与气、阴阳、五行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学报.2011,26(154):289-291从味与五味的概念;味与阴阳

7、五行的关系;味与气的关系;五味的古代相关审美意识;“和”的相关审美意识;五味与“天人合一”的理念的相关内容阐述了内经中五味与气以及阴阳五行的关系。骆和生、魏炜佳99骆和生,魏炜佳.五味与四气关系探讨J.中药药理与临床.1989,5(2):54应用统计数据分析的方法得出:在五味与四气的关系上,辛味药多产生温热作用,产生寒凉作用较少;苦味药多产生寒凉作用,产生温热作用较少;甘、咸味药多产生寒凉作用;酸味药产生温热寒凉之间无明显差异。他们认为五味是中药的固有性质,是中药作用功效的物质基础。认为四气是中药的性质属性,在五味的基础上产生作用。张卫、张瑞贤1010张卫,张瑞贤.中药五味、四气理论起源及其哲

8、学思想基础J.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论文集:322-336从哲学的角度,阴阳五行思想的产生,较为详细的论述了中药四气五味理论产生的思想基础。认为“气”“味”同时见于西汉之前并非偶然,二者存在着较为紧密的关系: 在阴阳关系上,二者一阴一阳; 在生成关系上味由天之气所生,味又可以生成人体之气。由于气与味的特殊相关性, 后世本草学家将“ 味” 作为描述药物特性的概念引入本草学的同时,将“ 气” 引入, 作为描述药物特性的另一基本概念。五味的形成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药物四气的形成受到阴阳思想的影响。本草学将春、夏、秋、冬四气的固有属性寒、热、温、凉转移到药物寒、热、温、凉四种属性,

9、 形成了药物的“四气”。邰长利1111邰长利.浅说四气五味理论与临床应用J.光明中医.2011,26(11):2186-2188从中药性味归经与脏腑关系;中药性味薄厚与阴阳;中药性味升降浮沉;中药性味与时间法时用药;中药性味与功效的关系;中药性味组方理论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四气五味与临床的关系。刘继林1212刘继林.中药性味的研究与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1):1-4从研究思想的角度分析,认为除了应对寒热性或热性药(尤其是清热药和温里药)作性味上的研究,以获得更多的资料而更具有统计意义外,尚须根据寒热药性的性质,从中药药理方面作新的探索, 中药的寒热药性既然是与疾病的寒热相互应

10、的,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弄清疾病寒热的内涵。杨霖等1313杨霖等.中药“性味归经”之间的关联分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4(5):82-84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得出结论,淡味甘味有很好的关联度,味涩味酸有很好的关联度,与传统收的“淡附于甘”“涩附于酸”的认识较为一致。四性中的热性与五味中的“辛”具有很好的关联性,“辛”味的作用多于“热”性,四性与五味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涩味、酸味与归大肠经有较大的关联,四性中的“寒”性作用与对“小肠腑”的调整作用关联较大,归经之间关联度度较高的是“小肠腑”与“大场腑”的关联等。“凉”与“甘、苦”之间的联系;温性和归心经结合与部分归脾经的联系;辛味和归

11、胃经结合与部分归脾经;归小肠经、归膀胱经、归肺经等作用在没有归肝经的前提下,都与寒或凉的作用有关等;均暗含了中药性、味、归经等药性属性之间的正性或负性的交互作用。1.2性味配伍的研究中药方剂的配伍的理论基础根于中药的四气五味与归经理论。王欣1414王欣.中药性味配伍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8):7-9从中药的四气配伍;中药的五味配伍;中药的性味合和配伍;性味配伍与效能配伍的关系;性味配伍的现代化药理原理;性味配伍的方证相关特征等几个角度论述了中药配伍的原理。从中可以看出,四气配伍的主要内涵是寒热温良对人体寒热阴阳内外表里上下的影响进而调理疾病与体质。五味的主要配伍理论,基于

12、酸收、苦坚、苦降、甘缓、辛开、辛散、咸软,以及五味在五脏之所走与归经。而性味合和理论可以解决诸如伤寒热病在表治疗以辛温解表,温病之初起热在于表治疗以辛凉解表。在方剂配伍中,有“甘温除大热”治疗内伤发热等相关性味合和法的配伍方法。2.药食性味与食疗的研究食疗药膳理论的基础根于黄帝内经的药食性味理论。曹玉举、郭永昌1515曹玉举,郭永昌.黄帝内经药膳理论和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5(11):1185,1186,1190归纳黄帝内经中的药食性味理论认为,黄帝内经以五行理论为基础,系统地归纳了药食性味理论,明确了药食五味对生命活动的重要影响,以及药食五味和脏腑的关系,在诊断时“必问饮食居处”,治疗时“药以袪之,食以随之”,药物的治疗,要适可而止,要谷、果、畜、菜互相配合,综合运用,从而充分发挥饮食营养对人体的积极作用,最终达到和五味平阴阳的目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药膳原则,明确了饮食的宜忌,为以后药膳的发展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黄帝内经关于药膳治疗疾病的理论,从药食五味对生命活动的影响、药食五味与脏腑的关系、药食五味治疗具体的疾病等,以及药膳治疗疾病的原则、方法、禁忌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