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生态学名词解释-自主整理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02801 上传时间:2017-05-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生态学名词解释-自主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精选】生态学名词解释-自主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精选】生态学名词解释-自主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精选】生态学名词解释-自主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精选】生态学名词解释-自主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选】生态学名词解释-自主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生态学名词解释-自主整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学名词解释-自主整理生态学:就是研究生命有机体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物圈(biosphere):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尺度 (scale):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环境(environment):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境(habitat):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在其生长、发育和分布的具体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大气候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

2、的特定栖息地。-小气候生物群系:如热带森林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1840 年德国有机化学家 J. Liebig(李比希)在研究植物时发现: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内容: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Blackman 限制因子定律 ::除了最小因子外,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有限制性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小、最适、最大“三基点”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所谓的限制因

3、子。耐受性定律 1913 年美生态学家 V.E.Shelford 认为: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态幅或生态价:每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上限和一个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驯化:生物借助于驯化过程可以稍稍调整它们对某个生态因子或某些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休眠:是动植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昼夜节律和其他周期性的补偿变化。适应组合: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也必定会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就称为适应组合光合有效辐射:380-

4、710nm 波长的辐射能。黄化现象:影响叶绿素的形成。昼行性动物:有些动物适应于白天的强光照下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广光性动物:因其能忍受的光照范围较广,故又称为广光性动物。有些动物适应于在夜晚或晨昏的弱光下活动,则称为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因其只适应于在狭小的光照范围内活动,所以又称为狭光性动物。日照长度:是指白昼的持续时数或太阳的可照时数,即昼长。称为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 或 photoperiodicity):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冻害:指冰点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隙)形成冰晶而

5、造成损害,原因是冰晶使原生质膜破裂和原生质的蛋白质失活。冷害(寒害):指喜温生物在 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积温:植物整个收获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春化:植物由低温诱导的开花。驯化:由实验诱导的生物对温度耐受性限度的改变的现象。气候驯化:自然产生的生物对温度耐受性限度的改变的现象。Bergman 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相对较少。 Allen 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位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是减少散热的一种适应。湿生植物:抗旱能力小,不能长

6、时间忍受缺水,一般生长在光照弱、湿度大的林下,或日光充足、土壤水分饱和的环境中。中生植物:适合生长在水湿条件适中的环境,种类最多。旱生植物: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干旱,主要分布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有些植物的叶片退化成刺状或鳞片。沉水植物:为典型的水生植物,植物体全在水下。根退化,表皮细胞有直接吸收的作用,叶绿体大,无性繁殖发达。浮水植物:叶片漂浮在水面,气孔分布在叶的上表面,维管束和机械组织不发达,无性繁殖速度快。可分为漂浮植物和浮叶根生植物两类。挺水植物: 植物体大部分挺出水面,如芦苇等。 非腐殖质:原来的动植物组织和部分分解的组织。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腐殖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重

7、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种群(Population):由同种个体所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具有潜在杂交能力和自己独立的特征、结构和机能的整体,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种群动态:研究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或配置情况。一般用年龄锥体(年龄金字塔)来表示。时期结构:许多生物经历离散的发育期,如昆虫幼体的龄期,每个时期个体的数量,即为时期结构。时期结构可以对种群进行有效的描述。存活曲线概念:Deevey(1947)提出。以相对年龄(即以平均寿命的百分比表示的年龄) ,x 为横坐标,以存活数 nx 的对数为纵坐标

8、而画成的曲线。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扩展,这个过程称为生态入侵。物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生物类群。同种中的各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可以彼此交配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具有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产物。生殖价:该个体马上要生产的后代数量(当前繁殖输出) ,加上预期在以后生命过程中要生产的后代数量(未来繁殖输出) 。休眠:由于环境恶劣,生物进入发育暂时延缓的状态。 滞育:指昆虫的休眠。迁徙:方向性运动。

9、扩散:离开产生或繁殖地的非方向性运动。邻接效应: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间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邻接效应。婚配制度: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婚配包括异性间相互识辨,配偶的数目,配偶的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他感作用中植物的分泌物称做克生物质。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子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可以作为

10、野外竞争作用的证据。性状替换:指两个亲缘关系密切的种类若在异域性分布中,它们的特征往往很相似,甚至难以区别。但在同域性分布中,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明显,彼此之间必须出现明显的生态位分离。捕食(Predation):摄取其他生物个体(猎物)的全部或部分。协同进化:是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的反应而进化。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并造成对宿主危害。群落(community):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群落最小面积:也就

11、是说至少要求这样大的空间,才能包括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物种。群落最小面积能够表现群落结构的主要特征。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越丰富,群落的最小面积就越大。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所包含的物种数目。多度:群落内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生物个体数 密度比: 相对密度: 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理结构和生物结构二个方面。物理结构:包括我们走进群落时所首先看到的,如层次、土壤等;生物结构:包括物种成分、优势度、演替、种间关系等。生态型:由于趋异适应的结果,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性的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而且这些变异在遗传性上被固定了下来,这样,就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为不同的个

12、体群类型,这些不同的个体群就称为生态型。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在空间中的垂直分化或分层的现象。陆生植物群落的成层结构,是不同高度的植物,或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在空间上垂直排列的结果。水平结构:由于群落内生境的不均匀,因此,种类的分布也不均匀,在不同的小生境中形成了具有一定种类组成的小型组合,这些小型组合就称为小群落。每个小群落都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和生活型类群,是群落水平分化的一个结构部分。边缘效应(edge effect):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演替系列:一个群落接着一个群落相继不断地为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直至顶极群落,这一系列的演替过程就构成了一个演替系列。生态系统(eco

13、system):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初级)生产者(primary producers):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初级生产者也是自然界生命系统中唯一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媒介。消费者:指以初级生产的产物为食物的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包括食草动物、肉食动物、顶级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分解者: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捕食食物链:指一种活的生物取食另一种活的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碎屑食物链:指以碎食

14、(植物的枯枝落叶等)为食物链的起点的食物链。碎食被别的生物所利用,分解成碎屑,然后再为多种动物所食构成。捕食食物链都以生产者为食物链的起点。寄生性食物链:由宿主和寄生物构成。以大型动物为食物链的起点,继之以小型动物、微型动物、细菌和病毒。后者与前者是寄生性关系。腐生性食物链:以动、植物的遗体为食物链的起点。腐烂的动、植物遗体被土壤或水体中的微生物分解利用。后者与前者是腐生性关系。食物网:由于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食物为食,而同一种食物又常常为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食物链交错起来,多条食物链相联,形成了食物网。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 ecological balanc

15、e):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内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物质与能量输入输出接近平衡,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然调节(或人为调控)能恢复原初的稳定状态。初级生产(primany production):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由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的过程称为初级生产,也称第一性生产。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亦称第二性生产。 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物质不灭定律和质能守恒定律物质不灭定律认为:化学

16、方法可以改变物质的成分,但不能改变物质的量。质能守恒定律认为:世界不存在没有能量的物质质量,也不存在没有质量的物质能量。质量和能量作为一个统一体,其总量在任何过程中都保持不变的守恒。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再回归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的过程。 地质大循环: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的循环的过程。这是一种闭合式循环。生物小循环: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这是一种开放式循环。 生物积累:生态系统中生物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体内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生物浓缩: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或者生物个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