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篇《梁家河》读后感征文合集

上传人:yoush****ohua 文档编号:90277306 上传时间:2019-06-1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篇《梁家河》读后感征文合集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6篇《梁家河》读后感征文合集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6篇《梁家河》读后感征文合集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6篇《梁家河》读后感征文合集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6篇《梁家河》读后感征文合集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篇《梁家河》读后感征文合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篇《梁家河》读后感征文合集(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篇梁家河读后感征文合集“去延安的专列上,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69年的1月份,全部都在哭啊,那整个专列上没有不哭的。就是我在笑。当时(车)底下我那些亲属都说,你怎么还笑啊?我说:我不走才得哭啊,我不走在这儿有命没命我都不知道了,我走不是好事情吗?你们哭什么呢?所以他们就破涕为笑(了)。”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读梁家河,看到这段的时候,我的心突然被针扎了一下。如果没有知青下乡,也许没有后来的总书记,也没有我手里的这本梁家河。知青下乡,改变了青年的命运,也改变了革命老区这个叫梁家河的山疙瘩。我先后两次到过梁家河。第一次去的时候,是2012年的秋天。相比现在的梁家河,那时候的梁家河

2、还是喧闹前的寂静。清晨我到达梁家河的时候,整个村子笼罩在朦胧的晨光中,显得与世无争。走过梁家河的沟沟坎坎,踏在总书记走过的黄土地上,历史仿佛回到了知青岁月。梁家河是朴实的,用朴实的话语记录着总书记在朴实的老区乡亲们间一段朴实的过往,以及对这段过往生活的回忆。笑着来到了梁家河,而等他到了梁家河之后,他所面对的一切,在旁人看来,艰难困苦的环境,让人笑不起来。梁漱溟先生说过:面对生活的苦,只能自觉尽力地生活。无意揣测总书记当年的心路历程,在当年,尽力活着就是生活的真谛。作为“山顶洞人”的和他的同伴们开始了自己的知青生活,开始了理想与现实的对视。让自己从北京娃变成村里娃,让自己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

3、、劳动关、思想关一道道关口不容易。回忆起那时饿肚子的经历,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到农村插队,曾有三个月没见过一滴油星子,真是三月不知肉味。那年冬天,家里寄来几块钱,我和同窑洞居住的同学买了几斤石槽子里冷冻的猪肉,回来还没烧就把肉切成片吃,那味道真是鲜美!后来我们说别再吃了,再吃就没的煮了。”在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的精神却不愿意贫乏,他努力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说到了,他也做到了。梁家河的山峁上,梁家河的窑洞里,处处

4、都能看到读书的身影。脑袋满当当,肚里空荡荡的是北京娃,但是他把自己当成了梁家河的农村娃。到底他算不算农村娃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梁家河里说道:乡村社会是淳朴的。乡村道德评价标准简单明了,能吃苦,不“撒奸儿”,人实在,就会得到人们的尊重。然而,这个尊重并不容易得到:劳动关真正难过的地方,在于它的无休止而且无效果。地越种越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衣服补丁越来越多,而箱子却越来越空正是在这样险恶的生存环境下,获得了梁家河乡亲们的尊重。“他是真干呢!穿一件蓝色的旧棉袄,腰里系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没有一点书生架子。”打坝造田的时候,一人一天要推200车,没有手套,直接手抓着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来,

5、手上全是泡,第二天再干,泡磨破了,开始流血。但是不管多累多苦,“一直拼命干,从不撒奸儿”。好后生获得了乡亲们的尊重与信赖,他在后来的知青岁月里,带领梁家河的乡亲们淤坝、建沼气池、建铁业社他想方设法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在梁家河待了7年。他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什么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是的,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可以选择放弃,也可以选择坚持。放弃了之后,一无所有,而坚持之

6、后,你会看到黎明。太阳已经升起,美好的未来正朝着你走来。2018年河北的寒门考生王心仪写过一篇很红的文章-感谢贫穷。是的,我们都应该感谢贫穷。但是,我们感谢的不是贫穷本身,而是在贫穷中,我们的心灵所得到的历练!感谢梁家河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梁家河读后感征文读了梁家河这本书,使我的意志不再浮躁迷茫,使我的灵魂如沐春风,更加纯洁青翠健壮。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简单而明了的人生哲理,那就是做人要修身,做事要一碗水端。在知青时代,梁家河人的印象里,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在看,上山放羊在看,天黑了点着油灯在看,看的书有中国的,外国的。对自己的要求是,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凡事都要弄个明白,那就是多读书,多思考

7、,从书中寻找答案,在读书中磨练自己意志。为读一本书,不管多远的路,都要想办法借回来读读。在知青时代里,作家路遥和曾彻夜长谈,也惊叹到,比他小4岁,知识面比他要广得多,志气比他高得多。读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其实就是不断的学,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能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和理解问题,读书不仅能给人启迪,读书也能使人更容易了解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读书不仅促进一个人不断成长,还能丰富自己精神世界。可是想想自己读书程度,真是少的可怜,今后还得努力。成功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在工作中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忘我奉献。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对于矛盾和问题,不搞变通,敢于坚持实

8、事求是的坚持原则,看清问题后面的本质,公正的解决问题。敢于坚持真理,讲真话,办实事。始终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敢于纠正以前错误并且和以前错误斗争,亮剑。敢于坚持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错误的决定。坚持凡事要一碗水端原则,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情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上、出实招、求实效上。在处理同一件事情上,不求多解,同一问题,一视同仁。公公正的维护着每一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真心实意的对每一位人民群众的利益负责,赢得了每一位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拥护,赢得了每一位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敬仰。这种真挚的人民情怀,人民立场,明显的有别于他人。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9、,对人民群众的幸福担当,担当起自己该担当的责任,这种担当是一种无私担当,这种担当是一种无畏的担当,这种担当是一种炉火纯青的担当。当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正因为有了这种担当,造就了领导力的强大之势、天下情怀。在刚当选大队支部书记不久,大队接到一批救济粮,围绕如何分,大家意见不同。知道大家的生活都不容易,就想了个办法,现在就到各家各户去看,究竟谁家有多少粮食,都看得清清楚楚,谁该多分,谁该少分,不就清楚了吗。话音落地,就带着大家到各户去看,查看每家粮食,并当众记录在册,从夜里10点一直忙到凌晨5点,彻夜工作,马上就办的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实实在在地弄清楚了各家存粮情况,谁家粮食

10、少,就给谁家多分,大家都没话说。在那个人吃不饱的年代里,粮食就是生命,如果把这个粮食均的分配给各户,家中存粮多的得到这个救人以生的救命粮,显得就是多余。真正没有粮食的农户,才是这批救济粮的真正主人。要让这个救济粮发挥它真正作用和价值,也要把上级交办事情努力办好。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年少大队部书记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担当。在关键时刻,能果断做出符合当时情况的英明决策。在那个年代里,就让自己做事情就要一碗水端。就在接到救济粮那刻起,连夜召开会议,使救济粮、生命粮一分种也不在自己的手里耽误。可见公公正做事,群众是拥护的,就是自己家里一粒救济粮也没分到,心里也是乐滋滋的,这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个做事能一碗水端的

11、好带头人。这样的人能公公正的做事,当自己真正实实在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做事这样公正的人,当然也会帮助你的。公公正的做事,当然大家心服口服,都没意见。很小的时候就能把一碗水端。在现实生活中,我该如何在时的工作中做到一碗水端,一碗水端做事是我今后做事的方向。时代在不断发展,一个人的一生要不断的修身,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学会在工作中处理问题。如果解决同一个问题,用手中的几把尺子,对同一件事不停的更换标准,那问题解决的效果就可想而知。给各个层面造成的恶劣影响远远大于问题本身造成的损失。更换标准做事,就会失去公信力,失去民心,如此开展工作,后果很严重。但愿从现在我们各自人的手里,端

12、出去的水是的,这是我们做人最低的道德底线。同时,我们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含意,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梁家河读后感征文通读了梁家河后,给我最深的感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有大理想、大抱负的伟人,梁家河就是一个大熔炉、大学校。经过7年的磨炼,塑造了为国为民的人生观、世界观,练就了他信念坚定、处事不惊、艰难不惧、百折不挠的硬功,为实现他治国理政的伟大抱负打下了坚实思想基础。而对于总书记在梁家河最大的收获,我感觉就是在理想、信仰钢铁般坚定的基础上塑造出的满满自信,这种自信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虽然算个初中生但是没有真正上过初中,是一个顶着“黑帮子

13、弟”、“可以教育好子女”帽子的大孩子。通过自己坚韧不拔的努力,他入团、入党,还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为梁家河以及陕北的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的成长经历为当代年轻人树立了好榜样,走出了一条“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的路。读书,修身天下。爱看书,用他的话说“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他的读书与求知紧密相连。看书不只是掌握知识,还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在农村7年他读书7年,劳动再苦再累都不忘读书,他博览群书把当年能找到的书都读了,对书中有好的警句都能背下来。求知若渴的态度,心中牢记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远大志向,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

14、、思想上的营养。对而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自找苦吃,自我磨炼。按理说当年不属于上山下乡的范围,他属于父辈有问题流放的,所以,在当时的知青队伍中他的年龄最小。但是,自从他悟出“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后,他毅然决然做出“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的决定。此后,不以年小自居,没有怨言,把困难当做考验,毫不犹豫积极应对。甚至觉得农活还不够苦,还学着怎么办一书中的主人翁“为了磨练意志,睡在钉板床上,扎的浑身是血,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他觉得锻炼毅力就得这么练,所以干脆也把褥子撤了,就睡在光板炕上。一到下雨下雪天,他们就出去摸爬滚打,下雨淋雨,下雪去搓雪,在井台边

15、洗冷水澡。对于这样一群自找苦吃,以苦为乐,自我磨练的年轻人还有什么困难能拦住他们,他顺利的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艰难困苦磨练了的意志,回忆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困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放下自己,融入群众。的父亲仲勋原来在中央工作,是高干子弟,但是在身上却没有干部子弟的优越感和娇柔造作之态。他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农民,融入到群众之中,很快他学会了所有农活,干活中也舍得出力。梁家河教给他“土”学问,他把“洋”学问也教给了梁家河。他用他的知识和通情达理的处事办法,教育了后进懒汉,解决了很多棘手问题,让梁家河人打心底佩服。他尊重人,帮助人,团结人,赢得老乡的信任,渐渐地他成了梁家河村的中心,人们喜欢他,他也真正成了梁家河的一份子。在这里学会了深入群众,了解群众,自觉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脚踏实际,解决问题。是金子总要发光的,1973年,被县上抽调到社教工作组,当年19岁。社教中他崭露领导才华,带领群众克服困难,苦干实干,不到三个月打好了神车沟大坝,给赵家河增加了三百亩高产田,还办起了夜校,教农民识字。通过社教重新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