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过渡时期总路线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242727 上传时间:2019-06-1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过渡时期总路线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试析过渡时期总路线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试析过渡时期总路线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试析过渡时期总路线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试析过渡时期总路线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析过渡时期总路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过渡时期总路线(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析过渡时期总路线 作者:戴光前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8年10期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重要时期,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决策和实施是这个时期中重大的历史事件。它对中国跨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进程和状态产生了重大影响。深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这个源头,努力挖掘这个时期的理论和实践中对今天仍有指导意义的方面,对于更深刻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自觉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无疑是必要和有益的。一、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个重要的决策,它部分改变了原来确定的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战略1952年,党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

2、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提出这条总路线,是部分改变原有的向社会主义转变战略的重要决策。一方面,这个决策使战略发生了变化。建国前后最初的构想是,先建设新民主主义,实现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再采取社会主义步骤,完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可以说是一种“先后战略”。而总路线提出的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说是一种“并举战略”。两个战略比较,一是改变了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认识,由认为它是一个需要发展的相对

3、独立的阶段,改为强调新民主主义时期就是过渡时期;二是改变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间起点和实施步骤,将原来构想十几、二十年后,采取社会主义政策向资本主义全线进攻,改为从现在起采取逐渐推进的社会主义改造步骤,一步一步地向前过渡,使社会主义因素一年一年地增加,争取用10-15年或更多一点时间完成这一过渡。也就是说,由将来突变改为从现在起渐变;三是由前面两点带来的对非社会主义所有制经济的态度和政策的转变。另一方面,这个决策并不改变战略的方向。中国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两个革命阶段的中介,解决的就是实现革命转变的具体途径问

4、题。“先后战略”和“并举战略”都是向着一个目标前进的。这个目标就是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调整步骤并不改变方向。历史证明这个决策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今天看,这一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步骤的调整,实际是改变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进程和状态。历史虽已是不可更改的事实,但对于今天和未来仍然是获取智慧的源泉。恰当评价历史功过,正确总结历史经验,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这个决策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实事求是

5、,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提出“并举战略”有一个基点,那就是从中国的国情、当时的实际出发,决定工作的路线和方针。七届二中全会将我国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仅占10%,个体、分散、落后的农业和手工业占90%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经济形态,作为“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及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并强调“从这一点出发,产生了我党一系列的战略上、策略上和政策上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明确的认识和解决,是我党当前的重要任务。”在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将要结束时,基本国情虽无根本变化,但国家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形势是:抗美援朝战局早已稳定,和谈在主要问题上

6、已经达成协议,新中国被迫进行的这场战争不久可望结束;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主要是大规模土地改革的任务,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原来设想的“三年五年恢复”,现在三年就实现并超过了预计的目标。这一切说明,我们已经获得有计划进行经济建设的条件。党及时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计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主体是国家的工业化。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是改变中国落后状态而臻于富强的关键所在。新的情况是: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包括手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农业生产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49年的30%上升为41.5%,其中现代工业产值由17%上

7、升为26.6%。在工业产值中,重工业的比重由26.4%上升为35.5%(注: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5页。)。但整体水平还很低,离开当时认为的国家工业化的标准(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70%)还有相当距离,农村还未摆脱封闭的自然经济的状态。社会主义、半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迅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国营工业产值在全国现代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增加到56%,国家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已达26.9%,其中公私合营的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5%;国营批发商业的营业额已占全国批发商业营业总额的60.5%,国营工商业已取得主导地位。(注: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8页。)农村中,通过各种生产互助合作形式组织起来的农户达到4542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0%,其中有5.7万户加入在3600余个初级农业合作社中。手工业的合作化也开始起步,3.1%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创造了占3.5%的手工业生产总值。阶级矛盾日益突出起来,主要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展开。尽管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并号召全党要有一定的警惕,但毕竟只是抽象的认识。建国伊始,私人投机资本对物价和市场的猖狂破坏,不法资本家对抗美援朝物资偷工减料以及盗骗国家资财等种种活动,把资产阶级唯利是图、贪婪无度的本性,强

9、烈发展资本主义的倾向和竭力摆脱国家限制的欲望暴露无遗。在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尚未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的条件下,政府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打击了资产阶级的违法活动。斗争时伏时起,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农村土改后,贫富两级分化、雇佣劳动、债务剥削、土地买卖、租佃和典当,均有了相当的发展,个体农民自发发展着资本主义。这样,在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将开始的情况下,一些新的问题必须回答:一是依靠谁来实现国家工业化?很明显,只能主要依靠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而不可能依靠资本主义私营经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弱小,而且主要是商业和金融资本,很少工业资本;民族工业资本中又主要投资于轻纺工业,

10、很少重工业;私营工厂企业,雇工不到10人的占69.7%,工场手工业占79.1%。而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解放前全国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成为国营资产(注: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8页。),全国银行也基本上由国家经营,这是现有基础工业的主体,工业化的任务只能由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来承担。但资本主义已同国营经济联系在一起,利用、限制还得加改造,以利于工业化的进展。二是在资金物资短缺而需求紧迫的情况下,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才能适应?也很明显,当时由国营经济和国家行政力量支持的财政经济工作的高度统一,很自然地逐步引向计划经济的轨道。建立这种高度集中统一基础上

11、的计划经济体制,不仅在当时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而且这种一定程度的统一和计划性,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始终是必要的。三是中国的个体农民经济怎样才能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作物迅速增长的需要?根据当时对23个省的调查,土改后贫农平均每户共有耕畜0.47头、犁0.41部、小车0.7部,他们每年可拿出购买生产工具的资金,每户平均仅有3.5元。这种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维持生产尚不易,扩大生产更困难。特别是1953年春出现的全国粮食紧张,全年销售量陡然猛增,比上年增31%,绝大部分是供应了因大规模建设而迅速增加的工业用粮和新增城镇人口用粮。不得已,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缓解农业同工业的矛盾,保证工业

12、化和人民生活的必需。但统购统销本身并不能解决农业增产问题。要增产靠什么?农业机械化是以工业化的实现为前提的,而问题恰恰又是工业化的需要而引起的。因此,合作化就成了比较合适的选择,同时它确实比开荒、修水利都见效快。从以上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实际出发,中央决策层的认识,很自然地向前发展了:没收官僚资本,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同时就是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开端,而且是有决定意义的开端;对待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的政策,将它纳入国家管理的范围,实际就是初步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也就是初步开始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虽然开始是在私有制基础上进行的,但确实是为农业朝着

13、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开辟了道路。有了这些新的认识,得出以下结论也就不难了。1.社会主义改造的行动,实际上早就开始了,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仅是包含着社会主义因素的社会,而且更是社会主义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增长的时期,新民主主义时期就是过渡时期。2.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业合作化不能坐等工业化和机械化,相反它正是在现阶段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办法。3.采取社会主义改造行动,将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是为即将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供财力、物力、人力保证的必要行动。4.建国以来各项工作取得的成就,积累的新鲜经验,也已经为提出或明确社会主义

14、改造任务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正如邓小平所说:“毛泽东同志历来坚持要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历来是按照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讲问题的(注: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页。)。他不会被理论的条条所束缚,无论这些条条是别人创造的,还是他自己创造的,只要实践发展了,他的认识也发展,并总能比别人看得更深刻。因此,客观实际使他感到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就是中国实现百年梦想,富强国家的最佳选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历史已证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决策是正确

15、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国家工业化的建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一五”期间,我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连续五年大幅度增长,1957年为1952年的247.2%。当时工业化所需资金主要是靠农业积累的。从1953-1957年,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5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75%左右,农民每年不仅把自己净收入的约7%作为农业税上交国家,而且由于工农产品之间的差价,农民又把相当于自己净收入的约5%奉献给国家积累,两项合计为12%。而“一五”期间,国家对农业投资的比重仅占基本建设投资总

16、额的7.1%,加上救灾中救济农民的经费,推广优良的品种和新式农具、改良农业技术的经费,全部合计约等于农民交纳税款的1/3。农民在为国家作出如此巨大贡献的同时,农业生产仍保持了上升的趋势,1957年比1952年的农业总产值增长24.8%,既保证了国家增加资金积累的数量又保证了国内市场的基本稳定,农民的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人均收入增长17.1%(注:林蕴晖主编:风雨兼程新中国四十年发展战略的演变,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第92页。),在我国工业化的初创阶段,如果不是实行了粮食的统购统销和农业生产的互助合作,显然是无法实现的。至于整个说来,在一个几亿人口大国中比较顺利实现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最初基础的事实,已是人所共知的了。三、实施决策中发生的问题,并非决策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是人所共知的。然而急在何处、快到什么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