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课件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0209553 上传时间:2019-06-09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4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课件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三讲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课件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三讲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课件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三讲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课件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三讲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课件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讲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课件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课件幻灯片(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讲,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掌握小组动力的含义与作用,弄清小组的主要动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并最终形成小组动力的过程。 二、重难点 1.重点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和小组动力的含义与作用 2.难点 小组动力在小组工作中的运用,一、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 (一)需要理论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即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 人的需要按照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照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对小组工作影响比较大的需要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是指人对

2、食物、水分、空气、睡眠和性的需要。 安全需要主要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一个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和关系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追求自己的能力和潜能的发挥与完善的需要。,2.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主要是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取向类型,以及小组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 (1)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 包容需要是指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小组或者团体等方面的需要。 支配需要是指控制别人或者被别人控制的需要。 感情需要是指爱别人或者被别人爱的需要。

3、(2)需要的满足情况与方式具有相对的继承性和连续性,(3)基本人际取向 根据三种需要的相对强度和表达的主动与否,舒茨提出了六种基本的人际取向: 主动包容型 被动包容型 主动支配型 被动支配型 主动感情型 被动感情型,(4)关于“相容” 互换的相容 它是指两个人在六种人际取向上所表达和希望的行为总和相等。 总和差别越大,具体不相容也就越严重。 发动的相容 它是指一个人经常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与表现去和另外一个人发生互补。 交互的相容 它是指两个人都在某种需要上表现出与对方一致。 (5)关于小组的形成和瓦解,3.需要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1)帮助社工正确地把握小组的发展方向; 在小组工作中,了解

4、人类的基本需要和有关需要的理论,可以让我们用需要的观点去看待人的发展和人的问题。 (2)帮助社工明确小组的目标; 小组工作的目标就是恢复和提升组员的社会功能。 (3)帮助小组工作者更好地理解组员间的互动关系。 小组工作者如果掌握了人际交往的规律,就能够更好地洞察小组中的互动情况,并通过选择和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生产效率,从而更好地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二)小组动力学理论 1.小组动力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小组动力学理论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 小组凝聚力; 小组压力; 小组目标与组员个体动机; 小组结构; 次小组; 小组冲突。 勒温强调小组是一个动力整体,应该把小组的每个

5、部分放在整体中进行研究。 对小组工作有直接和重要影响的小组动力学理论主要包括场域理论、小组气氛的研究、小组凝聚力和小组规范等。,2.小组动力学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1)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场工作的一种方式 (2)民主型领导方式是小组工作的主要领导形式 在小组工作中,只有注重营造小组的民主气氛,才能够为小组带来积极的动力,并使小组产生功效。 (3)以小组活动为中介,不断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小组工作中所建立的小组,是典型的人为小组,其凝聚力必须以小组的活动为中介。,(三)社会学习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观

6、察学习与模仿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 模仿是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 模仿通常被划分为适应性模仿和选择性模仿。,(2)替代强化 人们的行为只须通过观察别人的该种行为是否受到赞赏或惩罚就可以得到强化。 (3)认知的重要性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看作一个过程,且这个过程可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过程、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等五个部分。他强调如果没有认知能力的支持,观察学习是不可能出现的。 (4)交互决定论 人与其生存的环境互相成为各自的决定因素。人的行为可以被解释为认知、行为和环境诸多因素之间连续的、互惠的和相互

7、作用的结果。,2.社会学习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1)通过观察和模仿帮助组员形成和确立新的行为方式。 (2)小组可以提供丰富的替代强化资源。 组员在小组中不仅可以观察到他人各种各样的行为,还可以看到这些行为的后果。 (3)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重要性,对人的尊严和能动性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在小组过程中,每个组员都是以自己过去的经验为基础,有选择地接受和回馈信息,即他们会依据自己的认知,对接受到的信息及时地做出非常个性化的处理。,(四)镜中自我理论 镜中自我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 。 1.镜中自我理论的内容 (1)人与社会的

8、关系 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着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体。 (2)镜中自我 “镜中自我”是指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应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3)首属小组(初属小组、第一群体) 它是指那些亲密的、能面对面交往的,并且有直接互动和合作的小组。,2.镜中自我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1)小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有机体; (2)小组所提供的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回馈,可以帮助组员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映和评价,并进而促使他们建立起更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3)重视首属小组的作用,特别是

9、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给个人终生的发展所打上的烙印。,(五)交流分析理论 交流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波恩。 1.交流分析理论的内容 (1)关于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是由父母或父母型人物的行为内化而来的,是一大堆装在脑子里的个人早年获得的印象深刻的外部经验,即以曾经经验到的父母的方式应对眼前。 成人自我状态的特征是“理性的”和“逻辑的”。其主要表现是:注意事实和资料的搜集,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冷静地分析问题。 儿童自我状态的特征是“情绪的”、“冲动的”和“自发的”。其主要表现是:常常是凭感觉行动,即以某个早年经验到的方式来应对眼前。,(2)沟通状态 互补型 在这种交流形态中,互相

10、影响中的刺激与反应是平行的,即一方以某种状态发出邀请,另一方则会做出相同的回应。 交叉型 交叉型亦称交错型,它是指一个人发出信息后,并没有得到他人的预期反应,即互动双方的相互作用是交叉的和矛盾的。 隐含型 隐含型亦称“暧昧型” ,它是指包括两个以上的自我状态的比较复杂的交流方式。,(3)人生的四种基本态度 “我不好你好”型 “我不好你也不好”型 “我好你不好”型 “我好你也好”型 波恩认为前面三种态度常常依赖于情感,容易引发心理不适,而“我好你也好”型的态度则依赖于思考、信仰,即它是一种最理想的人生态度。,2.交流分析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1)交流分析理论解释和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11、非常适用于小组工作,尤其是治疗模式和发展模式的小组工作。 (2)交流分析理论对人格的描述,尤其是个人的三种自我状态,可以帮助组员在小组过程中,通过分析和领悟自己的人格结构,学习到顺畅地与他人沟通的技巧。 (3)小组可以帮助当事人把思考的焦点放在自己的早年生活上,并以此帮助组员了解自我的生活态度和沟通形态,以及个人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与个人早年被束缚之间的关系。 (4)通过小组提供的互动环境,组员可以尝试和练习新的沟通方式,并进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洞察能力和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二、小组动力分析 (一)小组动力 1.小组动力的含义 广义上的小组动力既是指体现在小组中和小组间的各种行为现象,也是指用来进

12、行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的一套基本知识、基本工具和专业技术。 狭义上的小组动力是指影响小组发展过程的各种心里和行为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 (1)它是指在任何时间内,发生在小组中或小组间的,包括觉察到的和未被觉察到的心理的和行为的内容; (2)它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的工具; (3)它既是社会科学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用来说明小组行为的一套基本知识。 (4)它是一套正在兴起的适用性很强的专业技术。,2.小组的主要动力因素 (1)静态方面 机构 其一,机构对小组的性质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其二,机构对小组过程有重大的影响。 小组的特征 小组领导者的影响 组员的特性 (2)动态方面 动态因素主要

13、包括小组的领导方式与形态、小组的冲突和沟通、小组发展的阶段特点和任务,小组的评估等。,输入因素: 个人方面:人格特质、态度、信息等。 小组结构:目标、规模、资源等,输出结果: 成员满意度、问题解决、新生活技巧的形成、小组凝聚力提高等。,过程因素: 小组程序、沟通模式、凝聚力、工作与参与等。,(二)小组的动力模型 1.艾丽思(Ellis)和费希尔(Fisher)的小组动力模型,2.杨极东的小组动力模型 在杨极东的小组动力模型中,输入因素为开端,中间为小组的人际整合、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为输出的结果,且这个结果又会成为新的输入因素,并对小组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影响。如此往复,最终达到小组的终极目

14、标。,成员特质 工作任务 环境条件,组员成长 小组发展 凝聚力增强 问题解决,人际整合 领导 沟通 解决问题,小组运作过程因素 沟通:方式、内容、 障碍等。 领导:领导人的人格 特质、能力、 领导者的角色、 功能、方式、 技巧等。,机构,机构的发展,小组的进展,成员的改变,领导者,小组特性,成员特性,评估与反思,输 出 因 素 小 组 结 果 ,输 入 因 素 小 组 结 构 ,3.大陆学者提出的多变项小组动力因素模型,思考题: 1.需要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是什么? 2.社会学习理论对小组工作有什么启示? 3.交流分析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是什么? 4.简述镜中自我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影响。 5.小组的主要动力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形成小组动力的? 参考书: 1.吕新萍等,2005,小组工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刘梦等,2003,小组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郁文,2001,小组动力学:小组动力的理论、实务与研究,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4.潘正德,1997,小组动力学,台北:心理出版社。 5.杨极东,1994,小组辅导理论与实务,台北:五南图书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