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为儿童搭建快乐成长的阶梯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093493 上传时间:2019-06-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小衔接为儿童搭建快乐成长的阶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幼小衔接为儿童搭建快乐成长的阶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幼小衔接为儿童搭建快乐成长的阶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幼小衔接为儿童搭建快乐成长的阶梯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幼小衔接为儿童搭建快乐成长的阶梯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小衔接为儿童搭建快乐成长的阶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小衔接为儿童搭建快乐成长的阶梯(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幼小衔接为儿童搭建快乐成长的阶梯近年来,学前儿童知识学习超前和过度、小学生知识学习负担加重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和家长普遍关注的焦点,幼小衔接也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然而,如何开展幼小衔接、怎样做到真正的衔接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2008年4月,杨浦区教育局启动并立项市级课题区校联动,小幼结对区域整体推进幼小衔接的实践与研究,在课题的引领下,围绕幼小衔接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努力减缓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坡度”,为儿童搭建快乐成长的阶梯。双向靠拢,明确研究指向幼小衔接的实质是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上的相互连接与过渡,是儿童连续的、不间断的身体、心理、社会性发展上的衔接。在课题研究之初

2、,幼小衔接到底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还是小学向幼儿园靠拢,曾经是课题组内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一直在争论的话题,也引发了我们对为什么要开展幼小衔接、如何实现有效衔接的讨论。“幼小衔接要从认识儿童开始”,这是课题组成员在反复讨论中达成的共识。美国科学家布鲁姆就儿童智力发展上的关键期问题对近千人做过跟踪调查,结果显示:80%的智力是在儿童8岁前形成的,其中57岁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是社会情感和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据此,我们认为儿童只有接受与其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宜的教育,才能丰富和完善神经联系。儿童的学习体验越丰富,将来越能将自己原有的认知与新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通过一次次的头脑风暴,课题组逐渐明

3、晰了幼小衔接的核心是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特点和未来发展,其研究指向是为儿童的发展搭建快乐成长的阶梯。因此,幼小衔接应该是一种双向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通过双向靠拢,一起洞察儿童的特点,共同探讨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因素的过程。整体推进,创新研究机制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育方法、评价方式、家校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涉及到宏观层面的学制划分、中观层面的课程设置、微观层面的教师操作等问题,仅靠学校“单打独斗”难以见成效,需要在区域层面上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因此,我们立足区域内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部门以及26所小学和幼儿园,形成强大的研究团队,依托市区级教育专家力量,通过区校联动和小幼结

4、对的方式整体推进课题研究。具体来说,我们采用跨学段的“互研互访”式团队协作研究,形成了幼儿园与小学结对、园长与校长结对、跨学段教研员结对、跨部门教育行政人员结对、家校结对的格局。这种“小幼结对”的方式更加具体和深入,两个学段之间的合作更加全面和彻底。“互研互访”与传统的幼儿园师生走进小学的做法不同,它主要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活动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如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互访课堂、互动教研、网上答辩、现场交流等,在相互观摩中了解两个学段的差异,在教研中发现各自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合作研究更有针对性,幼儿园与小学力求在研究中找到“衔接点”,围绕共同目标开展实践与研究,如齐一小学与明园村幼儿园的合

5、作游戏研究,通过在游戏内容、游戏要求、游戏方式等方面开展研究,让幼儿园的游戏在小学一年级阶段得以延续,使儿童的游戏经验得以迁移。明确重点,探索研究内容从“大课程”的理念出发,课题组充分考虑了两个学段衔接中的关键因素,最终确立了4大重点研究内容:儿童适应性发展评价、幼小课程衔接、互通型教师培养、家校共育。其中,前两项研究旨在把握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在关联,希望以儿童适应性发展评价来引领课程与课堂的改革。同时,我们也非常关注可能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人的因素和环境因素,因此后两项研究旨在凸显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环境的作用。在儿童适应性发展评价上,我们注重从幼小衔接的实际问题出发,从教育目标与教育经验出

6、发,从儿童身心和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确定评价内容。为此,我们结合幼小衔接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确立了13项适应性发展评价指标,并从学习适应和生活适应两个维度展开,为幼儿园和小学提供了共同的教育关注点。在幼小课程衔接上,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开展研究:一是从“学段衔接”的角度进行纵向设计,即体现不同学段活动要求的侧重点,注重活动内容的层次性,同时兼顾活动要求的递进性。二是从“内容综合”的角度进行横向设计,把小学一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课程目标与幼儿园大班的生活和学习适应性活动目标对接,一以贯之地体现“兴趣、情感、习惯”的活动要求。同时,为了克服“以学科知识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思维方式,我们以小学一年

7、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为抓手,促进一年级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完善与教学过程的优化。在互通型教师的培养上,区教育局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开办了上海市第一个“互通型教师培训班”,旨在培养熟悉68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且既能胜任本学段教学,又熟悉跨学段教学的互通型教师。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共同在一个课堂学习、思考,共同利用每周一天的时间备课、听课与研课。在此过程中,校方提供时间、场所、经费与智力团队的支持,课题组核心组成员以及小学、幼教教研员全程参与指导,在各阶段提供必要的帮助。互通型教师的培养,可以帮助教师把握不同学段儿童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小衔接的关键,设置合理的阶梯,寻求最佳的教学方式,

8、为开展幼小衔接提供实践依据。在家校共育方面,我们倡导给予家庭一种价值引导,呼吁家长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学校一起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共同努力。我们首先对本区内11所幼儿园的700名大班孩子的家长开展了问卷调查,了解到家长最需要的教育指导涉及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适应、自信心培养等。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有很多问题与困惑,但也不乏许多巧妙的方法。于是,我们将家长的问题与困惑进行了归纳,以此作为选题参考,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家长中开展了幼小衔接家庭教育案例征集,并将优秀案例汇编成册,细分为身心保健、习惯培养、人际交往、举习适应等四个篇章,引导家长从过度注重知识学习转向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关注

9、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社会、语言、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近5年的研究与实践,我区“幼小衔接”工作取得了理论和实践的双丰收,先后出版了上海市小学学习准备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烦恼?不烦恼!宝贝入学前后等面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书籍,推动了区域内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施与推进,帮助儿童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具体表现在:一是儿童适应性评价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多维度的参考信息,如身心健康、情感态度、习惯培养、人际交往、学习适应、体质达标、阅读习惯、任务意识、自我认同等。二是幼小课程衔接让更多的孩子喜欢上了小学课程,据调查统计,63%的孩子比较喜欢小学课程,27%的孩子非常喜欢小学课程,27%的孩子进入小学后没

10、有压力,62%的孩子觉得压力适度。三是教学与评价同步,强化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与学的评价理念,教师对学生观察的敏感度在增强,评价指标正在内化为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表现的依据,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明确了方向。四是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家长与日俱增,有利于形成家校合力。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从专门为即将进入小学的家长制订的一份特殊的暑期任务书,到取消小学一年级四年级学科知识质量抽查,改分数制为等第制,小学一年级改纸笔考查为轻松活泼、多种多样的游戏式活动:从一张成绩单到多样化的成长记录袋,越来越多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发现了自己以前忽略的孩子成长信息,更加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