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高考复习地理教程福建用必修26单元1节人地关系课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951305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高考复习地理教程福建用必修26单元1节人地关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12届高三高考复习地理教程福建用必修26单元1节人地关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12届高三高考复习地理教程福建用必修26单元1节人地关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2012届高三高考复习地理教程福建用必修26单元1节人地关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2012届高三高考复习地理教程福建用必修26单元1节人地关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高三高考复习地理教程福建用必修26单元1节人地关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三高考复习地理教程福建用必修26单元1节人地关系课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 的协调发展,2,考点1: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1.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里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本考点需要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几个历史阶段,并知道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 2.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3,4,5,6,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7,原始的采猎文明时期,

2、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在人地关系中是被动的,受地的制约比较大,对地的影响比较小。故A错。农业文明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农业种植范围扩大。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和放牧等方式,使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故B错。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物质和农业施用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8,可以说,这一阶段人地系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不是地区的、局部的,而是全球的。故C错。到了近代,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这种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答案:D 【规律技巧总结】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地关系分别经历了崇拜自然利用、改造自然征

3、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等四个阶段。,9,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时期是( ) A.15世纪以来 B.16世纪以来 C.18世纪以来 D.19世纪以来 18世纪以来,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C,10,考点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

4、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11,2.环境问题的产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1)人口压力 历史阶段:产业革命前增长缓慢,1650年后 加快,二战后迅猛增长,目前速度放慢 发达国家增长慢 发展中国家增长快:政治独立、经济发 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 增长,地区 差异,12,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可再生资源超过其再生能力、不合理开发引起生态破坏;非可

5、再生资源不合理开发加速其枯竭。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13,传统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3.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按环境要素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按生产类型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等。,14,(2)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层的破坏、资源枯竭

6、、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4.环境问题的分布 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15,这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如国际性水域、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臭氧的消耗等。,16,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料见图A、图B。 根据所给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

7、)题。,17,18,(1) 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_ (2) 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 _(填正确项字母)。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 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 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BDE,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19,(3)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其产生的原因是 。 (4)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大气污染或酸雨污染;污水污染;,地表径流污染,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生产活动);,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

8、;,答案:(4)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兴建污水处理厂;防治农业污染;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20,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图表信息,运用相关地理原理,初步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形成机制、提出预防措施等的能力。(1)图A折线显示,酸雨的发生频率呈波动上升趋势,注意用词准确,一定要表达出“波动”“总体上升”的特征。(2)潮汐、洋流、热带气旋等自然现象,会搅动海水,促进水体的流动,加强污染物的扩散,增强海水的自净能力,因此会降低赤潮的发生次数。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避免漏选。,21,(3)图A、图B已经暗示当地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是大气污染和

9、水体污染。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工业活动、生活活动、农业活动,此问同样在第二小题的选项中已经暗示出答案。(4)对水体污染的防治,学生可以从污染物的源头、废弃物的处理等环节,法制监管、宣传教育等管理手段上分层展开,只要是合理可行的见解均可。,22,【规律技巧总结】酸雨多发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人为原因造成的;同时也存在气候湿润、降水较多等一定的自然原因。赤潮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生活废水、农业废水、工业废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后形成的;同时也存在气温高、生物繁殖快、水域封闭、污染物不易扩散等自然原因。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法律手段、宣传教育手

10、段等。,23,(2009山东)下图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4,(1)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 答:低纬度或热带国家;岛屿或临海国家。 (2)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 答:物种丰富;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人类过度捕杀。,25,以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为材料,考查图中各国地理位置共同的特点及印度尼西亚的位置与环境。(1)图中印度尼西亚、巴西、印度、墨西哥、菲律宾、马来西亚、坦桑尼亚、越南大体处于

11、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或热带国家,且从地理位置来看是临海国家或岛国。(2)根据印度尼西亚的纬度位置、板块位置、热带雨林分布区(可联系必修3课本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知识)来回答。,26,考点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 环境问题的防治需要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分析。但从总体上看,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27,2.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其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

12、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2)原则:,28,公平性原则:发展不危及其他生物生存;开发资源不对其他国家构成危害;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 共同性原则: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协作,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29,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不同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0,(1)图中A表示_,它是决定_ 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

13、要素的变化特征,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土地,农业文明,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31,(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_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此阶段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工业文明,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持续性原则;,3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把握地理事物

14、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回答本题时要认真读图,通过对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分析,说明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类步入农业文明时代,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长。在这一时期土地决定着经济的增长。,33,到了工业文明时期,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并成为关键性要素。在这个阶段,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

15、在全球范围,大气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会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其遵循的原则是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34,【规律技巧总结】人类不仅从环境中获取了物质和能量,还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若是恶性的,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也是恶性的,即产生了众多环境问题(见下图)。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 A.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B.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C.人类对环境的作用(正/负两方面) D.环境对人类的反馈(正/负两方面),35,36,读下图,回答下列各小题:,37,(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含义: A.生产规模 ,B.对自然资源 ,C.生产活动 ,D.破坏 。 (2)图中反映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向 发展,表明人类同环境关系的 。 (3)我们要争取的可持续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它既 的需求,而又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遵循的原则是 、 、 。,过大,乱采滥用,违背自然规律,自然资源,恶性方向,对立,满足当代人,公平性原则,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不损害后代,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38,本题通过关联图来考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由图可知,由于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人口过多和素质过低等问题,破坏了地理环境,导致人地关系恶化,因此,要解决人地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